摘要:區域物流的研究成為近年來研究的熱點,其目標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區域物流對區域經濟乃至國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迄今,區域物流研究領域已取得了較多的理論與實踐成果,在對國內外區域物流分析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了綜述。結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探討區域物流研究存在的問題即缺乏與區域經濟發展演化的結合,缺乏對微觀一宏觀的協同研究;同時隨著全球產業信息化、世界經濟一體化、環境保護以及集約型經濟越來越重要,區域物流發展將呈現出:信息化與一體化、國際化,以及從傳統物流向綠色物流轉變的發展態勢。
關鍵詞:區域物流;國內外;研究;述評
中圖分類號:F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100(2012)01-0013-05
近年來物流在我國發展迅速,加之國內經濟呈現區域發展的特征,區域物流這一概念日益受到關注。區域物流通過對區域資源的整合,優化了資源配置,對實現區域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區域物流發展狀況直接決定著商品流通的成本和效益,也影響到整個地區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國家以及地區政府對區域物流發展的重視程度日益加強,為區域物流活動與區域經濟的有效協調的發展提供了保證。
1 國外區域物流研究回顧
西方發達國家物流業起步相對較早,其最早在20世紀50年代形成于美國,1963年被引入日本。同時,國外學者、研究人員和政府管理部門也十分重視對物流的研究與扶持,因此在物流理論和實踐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本文通過對國外區域物流文獻的搜集,整理出國外區域性物流研究的四個方面: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區域物流需求預測、區域物流發展的對策、政府角色與職能對區域物流影響。
1.1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
區域物流以區域經濟為發展基礎,同時又對區域經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國外對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研究的較早,20世紀初葉,人們還沒有意識到物流的重要性,因而學者們更側重于研究運輸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如:Jara-Diaz從國際化視角對交通物流與產業經濟關系進行了詳細研究。Alfred Weber闡述了企業、區位和城市規模經濟與運輸價格之間的相互關系并指出交通運輸作為一個重要的區位影響因素與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緊密相聯。到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彼得·杜拉克預言:“物流領域將成為經濟增長的‘黑大陸’,是繼降低資源消耗、提高勞動生產率之后的‘第三利潤源泉’。”物流隨之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隨后,學者們開始對區域物流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進行研究。如:Hoover,E.M.、Donald J.Bower SOX等論述了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與全球供應鏈、區域物流業發展的關系。提耳堡大學和荷蘭鹿特丹大學的有關學者對區域物流產業和區域經濟發展進行研究。總結了特立尼達島、多巴哥島以及新加坡等經濟區物流發展的經驗,著力尋找經濟區域的發展與該區域內物流產業發展之間的關系,其成果不僅為荷蘭Curacao經濟區的建設提供理論指導,同時也進一步闡明了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區域物流的發展以區域經濟發展為基礎,同時又對區域經濟的發展起著促進作用。
1.2 區域物流需求預測
物流需求是一種引致需求,是由于社會經濟活動導致的對物流服務的需求。不同區域的禮會經濟活動不同導致對其物流需求量的差異,區域物流需求預測保證了物流服務的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相對平衡,使社會物流活動保持高效率運行,因此物流需求預測受到行業內眾多學者的重視。起初交通運輸做為物流的必要環節,在物流需求領域備受關注,在水陸運輸方面Michael W.Babcock等提出了水陸交通運輸預測所忽略的一個領域即內河航道運輸短期預測。在鐵路方面,Mark Ward man利用直接預測模型對貨物運輸市場中的鐵路運輸及其競爭模式進行了分析和預測,得到了較合理和準確的結果。在航空方面,Tae Hoonoum、Anming Zhang等提出了一種用于航空公司確定其租賃方式的模型。該模型可根據市場需求變化與租賃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來確定預測結果。Bahram Adrangi等在分析航空月報數據的基礎上,運用灰色模型對航空需求作了預測,并對美國航空業服務的非線性特征做出了合理的分析。
隨著物流的發展,學者們對基于某一種運輸方式的需求預測逐漸轉向對物流需求預測的研究。Juk-ka Korpela、Gunter Zapfe等認為,庫存策略是區域物流策略的必要組成部分,而需求預測又是庫存管理的一個關鍵,因此區域物流需求預測的研究對物流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1.3 區域物流規劃方法研究
區域物流規劃是指對區域物流的發展進行規劃和設計,對區域物流全面而長遠發展進行計劃,是對未來整體性、長期性、基本性問題的思考、考量和設計未來整套行動方案。物流規劃理論的研究在國際上是一個非常活躍的研究領域,如在規劃方法上,英國學者Franciscoi Escobedo在對智利首都圣地亞哥周邊區域經濟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價值鏈理淪的分析,提出了以產品價值的流向來指導區域物流規劃的觀點。澳大利亞學者士Oiev.Fisher,W、Lemoineand Lars Dagnns等從區域物流系統的角度對其進行規劃,將區域物流系統規劃分為網絡規劃和結點規劃兩部分,其中網絡規劃沿用傳統的運輸規劃的思想,結點規劃則根據結點功能的不同,劃分為生產型配送、消費型配送和運輸轉運三類。
K.vRalnani提出了依托于集裝箱港口的區域物流發展模式,并設計了交互式計算機模擬模型來支持集裝箱運輸的物流系統規劃。通過對區域物流的規劃可以使物流活動有章可循,可以避免物流“背反”效應導致的不良影響,而且還可以防止重復建設等事項的發生,因此對區域物流來說是不可缺少的。
1.4 政府角色與職能對區域物流的影響
現代物流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需要政府的引導和支持,正如P,PontrandolfoO.G.Okogbaa,K.V.Ra-mani所說“物流政策是物流以及區域物流發展的基礎”。通過分析各發達周家的政策,不難發現國外發達國家早在幾十年前就已認識到物流產業的重要性,并加大國家宏觀的調控能力,在政策、稅收等方面促進區域物流業的發展。Panos Kouvelis and Meir.J.Rosenblatt通過研究全球化供應鏈管理中設施融資、交通以及地區交易規則、企業稅費法律中的政府補貼等對物流發展的影響,指出在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中政府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2 國內區域物流研究回顧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推進和市場化體制的不斷完善,國內經濟發展已經呈現出區域發展特征。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典型經濟聚集區域。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區域經濟發展需要更好地運用物流資源,使物流資源所形成的物流能力成為經濟高速發展的推動力,由此可知區域物流研究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乃至全國經濟發展的必要性。我國對區域物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區域物流概念界定、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的關系、區域物流需求預測、區域物流發展對策四個方面。
2.1 區域物流概念界定
國內對區域物流的概念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張麗立、海峰等人認為區域物流是在一定的區域地理環境中,以大中型城市為中心,以區域經濟規模和范圍為基礎,將區域內外的各類物品從供應地向接受地進行有效的實體流動。薛輝、歐國立認為,區域物流是指一個特定區域內及進、出該區域的貨物運輸、儲存、裝卸、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以及相關的信息傳遞活動。綜上所述,區域物流應指在一,定的經濟區域環境下所發生的物流活動總和。其在一定經濟區域范圍內呈現出整體共性,與其他經濟地區的物流活存在差異。概念中的兩大要點:要點1,物流活動具有現代物流的特征,是結合信息技術的物流環節操作層面的一體化,也是以實現商品從生產地到消費地有效時空轉移為目的的;要點2,區域物流是在城市、城鎮、農村等區域空間形態結構中,通過物流基礎設施所實現的物流有機集成,具有經濟地理空間的意義。
2.2 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的關系
國內關于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關系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紀80年代。張鵬、金真等人提出區域物流是區域經濟的主要構成要素之一,區域經濟的規模和發展程度,決定了區域物流的產生和發展。周俊穎,程國平通過研究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增長的關系,指出:區域物流產業同其他產業相似,具有經歷萌芽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或蛻變期的生命周期。同時還指出影響區域物流產業發展的三個關鍵因子是經濟發展水平因素、物流管理水平因素、物流技術投入因素口。
一些學者基于國內某地區的具體情況對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如:郝鵬、梅林對遼寧省區域物流發展及區域經濟發展關系進行了研究,結合東北地區、遼寧地區的區域經濟和區域物流的特點進行一個深層的剖析,對遼寧省地區的區域物流發展提出了相關意見。夏燕菊、李薇輝等人通過研究長三角地區經濟增長與區域經濟的關系指出,區域物流產業的發展與區域經濟的發展存在很大的關聯度。區域物流的發展不僅能提高區域經濟的運行效率,還能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強大的后勤保障。
2.3 區域物流需求預測
物流需求屬于派生需求,它是由經濟發展本身帶來的。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物流需求,物流需求的大小反映了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在我國,對于物流市場需求的研究是一個比較新穎的話題,同時也是物流領域的研究熱點。王曉原等人在區域物流需求預測分析的基礎上,構建了區域物流規模預測的聚類預測模型,并用此模型對山東省各地區的區域物流規模做出了適當的預測,為區域物流政策的制定以及基礎設施規劃提供了一定的依據。唐偉鴻、武驍等分別提出一種基于支持向量機的物流預測模型,并進行了實證研究。龐明寶、姚智勝等將非線性支持向量機、小波包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機等應用到區域物流量的預測中。張云康等在進行指數平滑法預測的基礎上進行了物流需求多種方法組合預測。劉婷婷、楊天寶等分別提出模糊神經網絡非線性組合、改進的重力預測模型,對區域物流的鐵路運輸量進行了預測,以此作為區域物流量預測的基礎。區域物流需求預測的研究對區域物流各個環節的順利進行十分重要,同時對物流企業的物流資源配置,控制庫存水平等方面也有重大意義。
2.4 區域物流發展對策
國內學者對國內區域物流發展對策的研究也在一直探索中,主要集中于區域物流規劃研究和發展模式研究兩大方面。
區域物流規劃是指在一個特定的區域范圍內,結合國民經濟、社會發展長遠計劃和區域的自然條件、交通運輸條件,對區域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規模、速度和物流企業發展方向、功能定位等進行全面的發展規劃。林榮清、李春海等在非均衡發展理論的基礎上探討了區域物流發展規劃以及物流園區規劃的原則、模式、關鍵因素及基本思路。趙習頻、海峰等論述了區域物流在區域經濟中的戰略地位,提出物流園區的規劃和建設應當有層次的進行,并提出了區域物流系統的規劃模式。
為促進區域物流及區域經濟的發展,部分學者針對本地區的具體情況,對適合本地區的物流發展模式進行了探索。如,游佳等提出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可以采用現代物流與商貿集成運行的區域物流發展模式,并構建“物流園區一物流信息平臺一物流網絡節點”三位一體的區域物流體系結構。孫淑生、李亞在我國產業聚集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等一些特定區域)蓬勃發展的背景下,針對湖北省的優勢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提出基于產業聚集的區域綜合型物流發展模式,并在對該模式進行了詳細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解決產業聚集區內區域物流發展問題的相關對策。
3 總結與述評
雖然區域物流在國內外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其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還需進一步完善。當前,區域物流研究存在的問題可以分為以下兩大類:
首先,缺乏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發展演化相結合的研究。區域經濟的演化和發展遵循一定的規律。區域物流發展要結合區域經濟的發展過程來展開,這樣才能使區域物流適應區域經濟的發展,對其起到促進作用。目前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區域物流研究中,都還沒有足夠的重視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演化機理相結合的研究,導致無法了解物流產業得以發展的真正動因,以及物流與區域經濟間的相互作用機制,這樣不利于區域物流和區域經濟的長遠發展。
其次,缺乏對區域物流微觀與宏觀層面的協同研究。社會經濟角度的物流屬于宏觀物流;企業經營角度的物流,屬于微觀物流。要實現區域物流宏微觀的協同就必須以宏觀區域物流為紐帶,將商業鏈上的多個物流企業一微觀物流相互連接組成共同體,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存,進而實現利潤最大化。因此,協同化應是區域物流研究的重點。區域物流的研究中雖然不乏提出協同的理論,但缺乏對于區域物流協同化的涵義、范圍和實施方式等方面的研究,難以形成理論基礎,從而削弱對具體研究的指導性。
4 未來的發展趨勢
隨著全球信息產業的日益重要、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環境保護以及集約型經濟越來越受到重視,區域物流發展將呈現以下趨勢:
首先,區域物流趨于信息化與一體化發展。區域物流效率的提高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通過區域信息系統的完善,區域物流提高效率的同時也將提高其服務質量,從而促進區域物流系統的一體化與協同發展。
其次,區域物流的國際化發展。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日益推進,物流在國際間、區域間合作是研究與實踐的趨勢。目前國際上已經成立了多個物流國際合作組織,如國際多邊合作物流研究機構。隨著這些組織的日益壯大,必將極大地推動物流在國際間、區域間合作的發展。
最后,區域物流將從傳統物流向綠色物流轉變。目前區域物流仍存在諸多問題,如環境污染問題尤其是汽車尾氣形成的大氣污染嚴重;無法實現資源最優組合——滿車來、空車去以及道路、港口、機場重復建設,從而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因此,實現經濟、文化和社會的統籌兼顧、節約式發展,成為衡量區域物流發展的重要標準,這就迫切需要區域物流從傳統物流向綠色物流的轉變,使其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