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游客河源啟一郎是一名環球單車旅行者,已經獨自騎行了1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經過上海、江蘇等地后,來到武漢漢街游玩時,停放在路邊的自行車被小偷盜竊。這一事件引來了國內至少5000萬人的關注,僅僅武漢就有將近5萬網友協助他尋找自行車。
據悉,武漢市武昌公安分局東亭派出所接到河源啟一郎的報警后,根據案情予以立案,并連夜組織開展偵查工作。武昌公安分局同時抽調刑偵力量,參與此案偵查。經過細致工作,辦案民警在武昌南湖將被盜自行車追回,并連夜發還失主。河源啟一郎對警方幫其找回愛車表示感謝。
中國人不禁要問,如果是我的自行車丟失了會怎么樣呢?一個小小的自行車丟失為什么會有如此的影響力?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想還是讓我們認真地了解一下公關的本質是什么?公關的本質是溝通,而溝通的本質是要讓對方認可或接受我們的觀點、觀念、思想和要求。那么,如何才能讓對方接受呢?中國人很有智慧,歷史上真正將公關靈活運用的人,要么成了巨賈,要么成了政治家。
商鞅做了秦國的宰相,秦國人很不相信政府,覺得政府整天就是忽悠老百姓,沒有什么誠信。于是商鞅策劃了一個“立木取信”的公關活動,一舉樹立了秦國的政府威信,一時間天下士子云集秦國。
戰爭期間,毛澤東東渡黃河進入河北,傅作義發動幾十萬大軍要取毛澤東。在詳細獲得敵人情報的情況下,毛澤東深知已經在包圍之中,便巧妙地將這個十分絕密的敵人作戰計劃用廣播的形式發布出去,變成人人皆知的訊息。傅作義最后只好撤兵。
這就是公關溝通的內涵:第一,讓公眾成為傳播者;第二,讓溝通對象失去基本的判斷。那我們再來看日本小伙子丟失自行車事件。第一,他是環球自行車旅行愛好者;第二,他已經騎車去過10多個國家,卻在中國丟了自行車;第三,中國人有丟自行車的民怨。這種民怨會給信息的發泄提供介質和土壤,讓這一事件變得澎湃洶涌。
我想,在和公安機關溝通的過程中,這個日本小伙子一定強調了三點,第一,我是日本人;第二,我騎車走過10多個國家;第三,我在武漢有朋友。從公關的角度來看,一個事件的發展,要具備三個方面的要素:第一,有關注價值的人(比如明星);第二,有關注價值的故事;第三,有良好的群眾基礎。
遺憾的是,中國數以萬計的公關公司多數的工作核心是在互聯網上發假新聞、在平面媒體上發假消息、在政府層面行賄官員,這的確也是一種溝通的方式,或許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從根本上是花大錢、費力不討好的。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達·芬奇家具危機公關事件。真切希望我們的企業在品牌經營和市場經營中能夠回到公關的本質,回到溝通,回到研究溝通的本質上來,真正策劃出能夠發動企業顧客群體的公關事件,這樣的公關才最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