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唱片業幾十年來從未像今天這樣面臨劇變。
互聯網橫空出世帶來的致命性沖擊、選秀給樂壇帶來的繁榮(或曰“暫時繁榮”)、數字音樂收入分配的紛爭、法規政策與產業大環境的出入、國外可借鑒的經驗、國內的特殊國情……蹣跚前行的唱片業所被動面臨的變革,其復雜性幾乎是30年前那場主動選擇的改革開放的縮影——一樣是摸著石頭過河。
亂相叢中,它所遭遇的每一個技術革新、新生事物、政策變遷,將帶來的是機遇還是危機?它會像樂觀者所期望的那樣,在數字時代產品井噴、產值暴漲,還是逃不掉悲觀者發出的哀嘆——唱片將死?
這是一個目前還看不到甚至可能在一段時間內也找不到標準答案的謎題,但觀察者的思辨也并非毫無意義,至少它記錄了中國唱片業在轉型期的一段軌跡及其特殊的時代烙印。
【交戰篇·雙方】
唱片業:互聯網是敵是友,直教人愛恨兩難
2007年,環球、百代、華納、索尼博德曼等十一家知名唱片公司聯合起訴雅虎中國侵權勝訴,而同年宣判的華納、環球、索尼博德曼等七大唱片公司起訴百度侵權則終審被判敗訴。同一年內宣判、結果卻截然相反的兩起典型訴訟令唱片業者無所適從。
網絡的媒體屬性和商業屬性對唱片工業而言,無疑是一把雙刃劍。因為這樣的愛恨糾結,唱片公司與互聯網站在互有勝負的訴訟中若即若離,既在角力,也在相互支撐。
2012年4月27日,互聯網巨頭騰訊QQ音樂和唱片公司索尼音樂宣布,攜手舉辦“愛·原創音樂選秀大賽”,這或許也是一次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中摸索出路的嘗試。
其實,早在“七大訴百度”案一審敗訴時,百代、金牌兩家唱片公司就已退出原告行列,轉而與百度商談商業合作。那時多少有些形勢所迫的無奈。
在剛剛過去的這幾年中,傳統唱片業加速蕭條,唱片業大佬宋柯不做唱片改行“做鴨”一度成為充滿悲涼色彩的業界笑談。而音樂類網站及其衍生應用則迅速壯大,以其天生具備的視聽便利性,超越了現有的其它任何傳統媒介,成為受眾獲取音樂內容的首選渠道。
今年初,全球領先的市場研究、資訊和分析服務提供商尼爾森公司發布的上年度報告指出,美國2011年數字音樂銷量上升至音樂市場總份額的50.3%,首次超過了實體唱片市場份額。這被解讀為唱片產業從2011年起開始正式交棒給數字音樂。
騰訊數字音樂部總經理劉春寧在專訪中介紹,目前QQ音樂每月覆蓋用戶數已達1.88億,日聽歌用戶數為3100萬,日聽歌次數近兩億。這是唱片業所無法抗拒的誘惑。
在這些數據背景下,唱片公司與網站雙方合作的心態也已今非昔比。
互聯網:我不是唱片業殺手,關鍵在建立商業模式
對于互聯網對唱片工業的“傷害”,劉春寧并不認同,“這種觀點是過去傳統唱片行業對數字音樂的誤解,”他認為,網絡使音樂服務無處不在,它不但沒有破壞音樂產業,反而是使這個產業更加廣闊,現在的問題是新的商業模式沒有建立起來,根源在于版權保護機制的欠缺。“以美國為例,以前是到CD店買CD,用CD機聽,現在在蘋果iTunes、亞馬遜上馬上可以下載最流行的歌曲,音質比CD還要好,當然是收費的。今天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不是互聯網音樂對傳統音樂出版市場的沖擊,歸根到底問題在于保護版權。如果在源頭上把版權保護住了,數字音樂帶來的商業市場價值回報會遠遠大于傳統CD市場。原來的CD市場也有盜版的問題,發行CD賺不到錢,原因也是盜版到處都是,根子上還是版權的問題,所以我覺得不是介質和媒體的問題。而且互聯網會讓更多有才華的人脫穎而出,它能給一些音樂的制作人和歌手提供更廣闊的舞臺。”
版權保護機制的建立涉及到立法,在新技術和新市場迅猛發展的今天,這已成為迫在眉睫的事。近日出臺的《著作權法》修改草案正在征集意見,相關條款也已引起各界的激烈爭論。利益沖突帶來的思想交鋒也在引發各界的思考。
在版權保護機制完善之前,這個產業或許只能寄望于各方“不作惡”式的自律以及各自關于互聯網時代商業模式的探索。劉春寧介紹,QQ音樂與200多家唱片公司簽有協議,歌庫里一百多萬首歌全部是正版。“QQ音樂花了這么多巨資買正版音樂,如果企業掙不到錢的話,它肯定不會再去花錢買正版音樂了,最后這個市場還是死掉了。”他認為,“每個月十塊錢的綠鉆服務”也算是一種商業模式,“向用戶收費不是壞事,而是更好的培養用戶的付費習慣,習慣養成了,才能使正版行業更快的發展。現在視頻行業大家都花錢買,為什么?因為它有商業模式,音樂行業沒有這種商業模式,所以我覺得聽歌免費的習慣應該改變了。”
唱片業VS互聯網:一場裁判缺席的對抗賽
輝煌時期的唱片業幾乎是整個音樂產業的代名詞,而如今唱片業的概念在新技術的推動下不斷發生變化。作為唱片業概念基礎的“唱片”,在網絡技術包括移動通訊技術介入以來,其介質經歷了從有形(實體CD)到無形(數字格式文件)的轉變,其內容組成也打破了一張專輯十來首歌的固定模式,化整為零,以單曲的形式被歌迷用戶訂購下載或免費下載。當“數字音樂”以其在商業領域日益重要的地位而從整個音樂產業概念中事實獨立出來時,傳統的實體唱片市場幾乎只剩一具空殼。音樂產業的轉型,早已被認為是大勢所趨。這一進程在版權保護機制較為完善的地區如美歐等國已率先完成。
幾年前,通信運營商推出的無線音樂服務一度被寄望為“唱片業救星”。盡管無線音樂領域版權保護機制相對完善、盈利模式比較明確,然而由于通信服務商的高度市場壟斷,作為內容提供方的唱片公司在利潤分成上卻始終處于弱勢地位,幾無議價權。宋柯在接受《三聯生活周刊》的采訪中指出,“一到互聯網時代就加速唱片業死亡的原因是,你找中國移動,它拿80%;找百度,它拿80%;找騰訊,也是80%。那些下游企業突然變成了龐然大物,你發現你失去議價能力,沒有任何40%的單體或者聯合體的一個行業,就會被人壓榨到從唱片時代的10%直接到今天的2%。這個2%說不好聽點就是賞口飯吃。”(王小峰等《宋柯:中國唱片業的衰落之因》)所以他決定,干脆自己去開飯店得了。
在互聯網帶來的新機遇面前,日漸成為巨頭的音樂網站占據強勢地位,利益各方對利潤爭奪的分配矛盾仍未解決。去告,你未必能贏;接受合作,多少還能有點收入。這成為眾多唱片公司不得已的選擇。
用戶流量是互聯網的生命線,唱片業者眼見自己的產品為各音樂網站帶來巨額流量,自身卻從無法從中分得其自認為合理的一杯羹。舊模式已被打破,新模式還未建立,而版權作為唱片業的生命線,也是唱片公司苦苦堅守的家底。在版權保護機制完善之前,這仍是一場裁判缺席又實力不等的對抗賽。
【對話篇·十問】
5年內音樂產業必有新格局
在聽了互聯網音樂服務商方面的觀點之后,我們對兩位唱片業資深從業者做了同題采訪,試圖用十個方面的問題勾勒出他們對整個音樂產業所面臨的問題的思考。創作人從自身經歷與感受出發,做出的回答既有職業人的敏銳,又有藝術家的敏感。雖然來自“交戰”雙方的不同陣營,我們仍然可以看到:一些共識正在達成。比如同樣對音樂產業未來的樂觀、對建立新商業模式的渴望以及對版權保護機制的期待。
何沐陽,作曲人、制作人、歌手,主要作品:《城市客棧》、《月亮之上》(鳳凰傳奇)、《揚帆遠航》(齊秦)、《中國看見》(成龍、譚晶)、《坐上火車去拉薩》(徐千雅)、《高山有好水》(電視劇《血色湘西》主題曲)等。
崔恕,填詞人、制作人、歌手,主要作品:《夫妻相》、《愛如空氣》(孫儷)、《執子之手》(莫文蔚)、《一路到天涯》(譚詠麟)、《不敗的天才》(謝霆鋒)、《北京之夏》(梁詠琪)、《舞動》(容祖兒)等。
1.很多人將華語唱片業的蕭條(前提問題:你是否同意目前華語唱片業蕭條?)歸咎于互聯網的沖擊,你是否同意?
何沐陽:唱片業確已蕭條,從目前剩存的唱片公司的數量業績和生存環境來看,唱片業已面臨崩盤的危險。但是音樂和歌曲以及歌手的量增大了很多,因為制作的家庭化和個人化,讓進入門檻降低,而互聯網在推廣和傳播上又提供了新的便利條件,讓音樂的信息在這幾年呈幾何級增漲。互聯網對唱片業的沖擊無容置疑,它沖垮了傳統唱片業的盈利模式,迄今唱片業還沒有找到新的產業模式。
崔恕:看怎么界定“唱片業”這個概念,如果是實體唱片的銷售,那么蕭條是目共睹的,但是如果設計到音樂制作、藝人包裝、演出活動、版權交易等各個方面,只能說現在正在出于轉型期,新的載體改變和新的商業模式正在形成。
至于互聯網,則在這場轉變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的開放屬性對版權保護是本質的傷害,另一方面,它也促進了音樂產品的傳播。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關鍵是看如何運用,過去的十年,大家運用不當,結果是造成了行業的萎靡。造成了互聯網的沖擊導致華語唱片業蕭條的假象,與其這樣說,不如說是新的技術讓行業發生轉變,這是全世界范圍內的事情。
在一些音樂人看來,網絡幾乎是盜版的同義詞,你如何看待網絡?去年中,一批音樂人曾發起針對百度的維權活動,你是否有參與?你是否了解以及如何看待“百度MP3”、“新浪樂庫”、“QQ音樂”、\"豆瓣電臺\"、\"蝦米電臺\"、“一聽”等網站及其推出的相關在線視聽應用?
何沐陽:任何媒介都有雙面性和時間段的作用,前一階段網絡作為新媒體,滋長和促利了盜版。去年的事件我沒有參與,但是一直在關注。這些網站推出的相關試聽已經在音樂的推廣中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并且已在潛移默化的影響音樂方向和進程,但如何平衡和依據音樂的發展規律去處理海量的音樂信息,已不是這幾個網站的年輕編輯所能承受的,需要更專業的監督和從業的良心的操守。
崔恕:我也有參與所謂維權活動,但我認為維權只是拿到音樂人應得的權益,但我不反對在線視聽,在線視聽相當于媒體,但是免費下載應該會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3.近年來有不少歌手、創作人通過網絡成名,一些可能原本并不被業界看好的歌曲通過網絡傳播成為紅極一時的“神曲”,你如何看待這些現象?
何沐陽:存在即有道理,這些歌滿足了一部分草根的需要,但同時又降低了大眾的品味,其實在傳統唱片業的時候,這樣的歌曲一直存在,所以在網絡上,一定要有良好的引導,帶動大眾的審美,這是一種責任。
崔恕:尊重大眾的選擇,網絡時代里通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競爭,在數據上來說一定是前者得勝。同時這些現象也明確的反映了中國音樂用戶的普遍欣賞水平。從創作人的角度而言,我也不反對這一類型的創作,白居易還曾經把自己的詩念給老太婆聽,音樂作品只有風格的區別,沒有高貴低下之分。
4.你認為網絡為你帶來更多的是受益還是受損(能否提供盡量詳細的內容及數據)?
何沐陽:客觀的說,各占比例。目前階段基本是損失大多收益,7:3,損失基本達到70%。
崔恕:我一入這個行業就已經趕上了網絡時代,所以無從比較。但是按照同等情況,1994年一位發表了400首歌的港臺創作人,每年的版稅收入幾百萬人民幣。而同樣情況下的我,每年版稅收入幾乎為零。當然,這也不能完全歸咎于網絡,因為我們的版稅環境本來就不好。
尼爾森報告顯示,美國2011年數字音樂銷量首次超過了實體唱片。有分析認為這意味著唱片產業從2011年起開始正式交棒給數字音樂。你對“新形勢下的”的華語音樂產業是否樂觀? 作為業內人士,你在個人事業方面是否會有相應的調整(如加大面向網絡音樂、數字音樂的投入或者創作風格的靠攏等等具體措施)?
何沐陽:任何事物到了谷底必將反彈。中國有句話叫涅槃重生我覺得在未來5年之內華語音樂產業必將有個新的格局、新的高潮。音樂產業必將大過影視產業并且有更多的資本關注音樂產業。數字音樂不過是一個音樂傳播途徑。網絡代表一個新媒介,對音樂的品質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影響的只能是受眾面。
崔恕:載體的變化已經是不可逆轉的事實。現狀也一定會越來越好,這點上我還是比較樂觀的。但是,我覺得變化的只是載體,在風格上和創作屬性上是不變的,好歌永遠是好歌。作為創作人,繼續創作讓自己和別人喜歡的感動的歌,是我們的使命。
6.你是否認為近年華語樂壇原創乏力?你認為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什么?
何沐陽:現在不是一個缺乏原創的年代,而是個原創泛濫的狀態。現在的音樂形式是沒有一個清晰的主干,亂象叢生。我們應該盡快形成我們的新主流音樂,就像歐美樂壇,某一個階段流行RB,某一個階段流行舞曲一樣,我們應該形成自己音樂主干,這樣各種音樂旁支才能蓬勃發展。并且我們的音樂才能逐步走向世界。
崔恕:是的,因為缺乏動力,創作人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另外,創作與發表門檻降低,比較十幾年前,一首作品被發表得到的榮譽感也在降低。
7.目前國內活躍的歌手大多出自各選秀活動,如何看待選秀?你認為選秀活動為華語樂壇帶來的是繁榮還是什么?
何沐陽:現在來回顧選秀正是時候。選秀讓中國歌手從實力唱將為主轉向以人氣歌手為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悲哀。選秀的形式屬于典型的揠苗助長。讓很多歌手還不知道怎么唱歌就學著去做明星。帶來的只是表面繁榮。甚至是摧垮唱片業的重要原因之一。
崔恕:選秀的現象也是過渡時期的產物。在一個缺乏明星的時代,人們會退而求其次,把注意力轉向準明星。前幾年的選秀是本末倒置的,選秀本來是選明星出來包裝,然后再成為藝人,但是之前幾個標志性的選秀,在選的過程里包裝,參加完選秀就紅了,等到了正式應該成為藝人,有自己作品的階段,就過氣了。選秀帶來的最大的問題,就是讓一些本來還不錯的苗子,成了快速消費品。被榨取完剩余價值就被一代新的選秀明星所取代。
你認為一個好的選秀活動應該是什么樣的?
何沐陽:更關注音樂本身而不是煽情的故事。
崔恕:真的選出好聲音好苗子,而不是為了追求爭議,追求收視率。
如果聽到一個國內大網站要和一個大唱片公司聯手舉辦一個原創音樂選秀,你的反應會是?
何沐陽:觀望。
崔恕:又來了。
10.對著作權法修改草案引起的爭議有何看法?對引起爭議的相關條款你的具體觀點是什么(比如“3個月”改成“3年”……)?
何沐陽:這不是個偶然的事件。這是唱片業即將崩盤和重生時必然要發生的某種標志性事件。就像五四運動前的某個征兆。
崔恕:我覺得最主要的問題是應該征得原著作權人同意,同意的話3天也不是問題,不同意的話30年之后也不行,這是根本的權益。而且,以我的了解,著作權人都是很好說話的,你給他權利阻止,他未必會真的阻止。這個行業本身就是互相尊重的。
【交戰篇·雙方】
唱片業:互聯網是敵是友,直教人愛恨兩難
2007年,環球、百代、華納、索尼博德曼等十一家知名唱片公司聯合起訴雅虎中國侵權勝訴,而同年宣判的華納、環球、索尼博德曼等七大唱片公司起訴百度侵權則終審被判敗訴。同一年內宣判、結果卻截然相反的兩起典型訴訟令唱片業者無所適從。
網絡的媒體屬性和商業屬性對唱片工業而言,無疑是一把雙刃劍。因為這樣的愛恨糾結,唱片公司與互聯網站在互有勝負的訴訟中若即若離,既在角力,也在相互支撐。
2012年4月27日,互聯網巨頭騰訊QQ音樂和唱片公司索尼音樂宣布,攜手舉辦“愛·原創音樂選秀大賽”,這或許也是一次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中摸索出路的嘗試。
其實,早在“七大訴百度”案一審敗訴時,百代、金牌兩家唱片公司就已退出原告行列,轉而與百度商談商業合作。那時多少有些形勢所迫的無奈。
在剛剛過去的這幾年中,傳統唱片業加速蕭條,唱片業大佬宋柯不做唱片改行“做鴨”一度成為充滿悲涼色彩的業界笑談。而音樂類網站及其衍生應用則迅速壯大,以其天生具備的視聽便利性,超越了現有的其它任何傳統媒介,成為受眾獲取音樂內容的首選渠道。
今年初,全球領先的市場研究、資訊和分析服務提供商尼爾森公司發布的上年度報告指出,美國2011年數字音樂銷量上升至音樂市場總份額的50.3%,首次超過了實體唱片市場份額。這被解讀為唱片產業從2011年起開始正式交棒給數字音樂。
騰訊數字音樂部總經理劉春寧在專訪中介紹,目前QQ音樂每月覆蓋用戶數已達1.88億,日聽歌用戶數為3100萬,日聽歌次數近兩億。這是唱片業所無法抗拒的誘惑。
在這些數據背景下,唱片公司與網站雙方合作的心態也已今非昔比。
互聯網:我不是唱片業殺手,關鍵在建立商業模式
對于互聯網對唱片工業的“傷害”,劉春寧并不認同,“這種觀點是過去傳統唱片行業對數字音樂的誤解,”他認為,網絡使音樂服務無處不在,它不但沒有破壞音樂產業,反而是使這個產業更加廣闊,現在的問題是新的商業模式沒有建立起來,根源在于版權保護機制的欠缺。“以美國為例,以前是到CD店買CD,用CD機聽,現在在蘋果iTunes、亞馬遜上馬上可以下載最流行的歌曲,音質比CD還要好,當然是收費的。今天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不是互聯網音樂對傳統音樂出版市場的沖擊,歸根到底問題在于保護版權。如果在源頭上把版權保護住了,數字音樂帶來的商業市場價值回報會遠遠大于傳統CD市場。原來的CD市場也有盜版的問題,發行CD賺不到錢,原因也是盜版到處都是,根子上還是版權的問題,所以我覺得不是介質和媒體的問題。而且互聯網會讓更多有才華的人脫穎而出,它能給一些音樂的制作人和歌手提供更廣闊的舞臺。”
版權保護機制的建立涉及到立法,在新技術和新市場迅猛發展的今天,這已成為迫在眉睫的事。近日出臺的《著作權法》修改草案正在征集意見,相關條款也已引起各界的激烈爭論。利益沖突帶來的思想交鋒也在引發各界的思考。
在版權保護機制完善之前,這個產業或許只能寄望于各方“不作惡”式的自律以及各自關于互聯網時代商業模式的探索。劉春寧介紹,QQ音樂與200多家唱片公司簽有協議,歌庫里一百多萬首歌全部是正版。“QQ音樂花了這么多巨資買正版音樂,如果企業掙不到錢的話,它肯定不會再去花錢買正版音樂了,最后這個市場還是死掉了。”他認為,“每個月十塊錢的綠鉆服務”也算是一種商業模式,“向用戶收費不是壞事,而是更好的培養用戶的付費習慣,習慣養成了,才能使正版行業更快的發展。現在視頻行業大家都花錢買,為什么?因為它有商業模式,音樂行業沒有這種商業模式,所以我覺得聽歌免費的習慣應該改變了。”
唱片業VS互聯網:一場裁判缺席的對抗賽
輝煌時期的唱片業幾乎是整個音樂產業的代名詞,而如今唱片業的概念在新技術的推動下不斷發生變化。作為唱片業概念基礎的“唱片”,在網絡技術包括移動通訊技術介入以來,其介質經歷了從有形(實體CD)到無形(數字格式文件)的轉變,其內容組成也打破了一張專輯十來首歌的固定模式,化整為零,以單曲的形式被歌迷用戶訂購下載或免費下載。當“數字音樂”以其在商業領域日益重要的地位而從整個音樂產業概念中事實獨立出來時,傳統的實體唱片市場幾乎只剩一具空殼。音樂產業的轉型,早已被認為是大勢所趨。這一進程在版權保護機制較為完善的地區如美歐等國已率先完成。
幾年前,通信運營商推出的無線音樂服務一度被寄望為“唱片業救星”。盡管無線音樂領域版權保護機制相對完善、盈利模式比較明確,然而由于通信服務商的高度市場壟斷,作為內容提供方的唱片公司在利潤分成上卻始終處于弱勢地位,幾無議價權。宋柯在接受《三聯生活周刊》的采訪中指出,“一到互聯網時代就加速唱片業死亡的原因是,你找中國移動,它拿80%;找百度,它拿80%;找騰訊,也是80%。那些下游企業突然變成了龐然大物,你發現你失去議價能力,沒有任何40%的單體或者聯合體的一個行業,就會被人壓榨到從唱片時代的10%直接到今天的2%。這個2%說不好聽點就是賞口飯吃。”(王小峰等《宋柯:中國唱片業的衰落之因》)所以他決定,干脆自己去開飯店得了。
在互聯網帶來的新機遇面前,日漸成為巨頭的音樂網站占據強勢地位,利益各方對利潤爭奪的分配矛盾仍未解決。去告,你未必能贏;接受合作,多少還能有點收入。這成為眾多唱片公司不得已的選擇。
用戶流量是互聯網的生命線,唱片業者眼見自己的產品為各音樂網站帶來巨額流量,自身卻從無法從中分得其自認為合理的一杯羹。舊模式已被打破,新模式還未建立,而版權作為唱片業的生命線,也是唱片公司苦苦堅守的家底。在版權保護機制完善之前,這仍是一場裁判缺席又實力不等的對抗賽。
【對話篇·十問】
5年內音樂產業必有新格局
在聽了互聯網音樂服務商方面的觀點之后,我們對兩位唱片業資深從業者做了同題采訪,試圖用十個方面的問題勾勒出他們對整個音樂產業所面臨的問題的思考。創作人從自身經歷與感受出發,做出的回答既有職業人的敏銳,又有藝術家的敏感。雖然來自“交戰”雙方的不同陣營,我們仍然可以看到:一些共識正在達成。比如同樣對音樂產業未來的樂觀、對建立新商業模式的渴望以及對版權保護機制的期待。
何沐陽,作曲人、制作人、歌手,主要作品:《城市客棧》、《月亮之上》(鳳凰傳奇)、《揚帆遠航》(齊秦)、《中國看見》(成龍、譚晶)、《坐上火車去拉薩》(徐千雅)、《高山有好水》(電視劇《血色湘西》主題曲)等。
崔恕,填詞人、制作人、歌手,主要作品:《夫妻相》、《愛如空氣》(孫儷)、《執子之手》(莫文蔚)、《一路到天涯》(譚詠麟)、《不敗的天才》(謝霆鋒)、《北京之夏》(梁詠琪)、《舞動》(容祖兒)等。
1.很多人將華語唱片業的蕭條(前提問題:你是否同意目前華語唱片業蕭條?)歸咎于互聯網的沖擊,你是否同意?
何沐陽:唱片業確已蕭條,從目前剩存的唱片公司的數量業績和生存環境來看,唱片業已面臨崩盤的危險。但是音樂和歌曲以及歌手的量增大了很多,因為制作的家庭化和個人化,讓進入門檻降低,而互聯網在推廣和傳播上又提供了新的便利條件,讓音樂的信息在這幾年呈幾何級增漲。互聯網對唱片業的沖擊無容置疑,它沖垮了傳統唱片業的盈利模式,迄今唱片業還沒有找到新的產業模式。
崔恕:看怎么界定“唱片業”這個概念,如果是實體唱片的銷售,那么蕭條是目共睹的,但是如果設計到音樂制作、藝人包裝、演出活動、版權交易等各個方面,只能說現在正在出于轉型期,新的載體改變和新的商業模式正在形成。
至于互聯網,則在這場轉變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的開放屬性對版權保護是本質的傷害,另一方面,它也促進了音樂產品的傳播。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關鍵是看如何運用,過去的十年,大家運用不當,結果是造成了行業的萎靡。造成了互聯網的沖擊導致華語唱片業蕭條的假象,與其這樣說,不如說是新的技術讓行業發生轉變,這是全世界范圍內的事情。
在一些音樂人看來,網絡幾乎是盜版的同義詞,你如何看待網絡?去年中,一批音樂人曾發起針對百度的維權活動,你是否有參與?你是否了解以及如何看待“百度MP3”、“新浪樂庫”、“QQ音樂”、\"豆瓣電臺\"、\"蝦米電臺\"、“一聽”等網站及其推出的相關在線視聽應用?
何沐陽:任何媒介都有雙面性和時間段的作用,前一階段網絡作為新媒體,滋長和促利了盜版。去年的事件我沒有參與,但是一直在關注。這些網站推出的相關試聽已經在音樂的推廣中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并且已在潛移默化的影響音樂方向和進程,但如何平衡和依據音樂的發展規律去處理海量的音樂信息,已不是這幾個網站的年輕編輯所能承受的,需要更專業的監督和從業的良心的操守。
崔恕:我也有參與所謂維權活動,但我認為維權只是拿到音樂人應得的權益,但我不反對在線視聽,在線視聽相當于媒體,但是免費下載應該會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3.近年來有不少歌手、創作人通過網絡成名,一些可能原本并不被業界看好的歌曲通過網絡傳播成為紅極一時的“神曲”,你如何看待這些現象?
何沐陽:存在即有道理,這些歌滿足了一部分草根的需要,但同時又降低了大眾的品味,其實在傳統唱片業的時候,這樣的歌曲一直存在,所以在網絡上,一定要有良好的引導,帶動大眾的審美,這是一種責任。
崔恕:尊重大眾的選擇,網絡時代里通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競爭,在數據上來說一定是前者得勝。同時這些現象也明確的反映了中國音樂用戶的普遍欣賞水平。從創作人的角度而言,我也不反對這一類型的創作,白居易還曾經把自己的詩念給老太婆聽,音樂作品只有風格的區別,沒有高貴低下之分。
4.你認為網絡為你帶來更多的是受益還是受損(能否提供盡量詳細的內容及數據)?
何沐陽:客觀的說,各占比例。目前階段基本是損失大多收益,7:3,損失基本達到70%。
崔恕:我一入這個行業就已經趕上了網絡時代,所以無從比較。但是按照同等情況,1994年一位發表了400首歌的港臺創作人,每年的版稅收入幾百萬人民幣。而同樣情況下的我,每年版稅收入幾乎為零。當然,這也不能完全歸咎于網絡,因為我們的版稅環境本來就不好。
尼爾森報告顯示,美國2011年數字音樂銷量首次超過了實體唱片。有分析認為這意味著唱片產業從2011年起開始正式交棒給數字音樂。你對“新形勢下的”的華語音樂產業是否樂觀? 作為業內人士,你在個人事業方面是否會有相應的調整(如加大面向網絡音樂、數字音樂的投入或者創作風格的靠攏等等具體措施)?
何沐陽:任何事物到了谷底必將反彈。中國有句話叫涅槃重生我覺得在未來5年之內華語音樂產業必將有個新的格局、新的高潮。音樂產業必將大過影視產業并且有更多的資本關注音樂產業。數字音樂不過是一個音樂傳播途徑。網絡代表一個新媒介,對音樂的品質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影響的只能是受眾面。
崔恕:載體的變化已經是不可逆轉的事實。現狀也一定會越來越好,這點上我還是比較樂觀的。但是,我覺得變化的只是載體,在風格上和創作屬性上是不變的,好歌永遠是好歌。作為創作人,繼續創作讓自己和別人喜歡的感動的歌,是我們的使命。
6.你是否認為近年華語樂壇原創乏力?你認為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什么?
何沐陽:現在不是一個缺乏原創的年代,而是個原創泛濫的狀態。現在的音樂形式是沒有一個清晰的主干,亂象叢生。我們應該盡快形成我們的新主流音樂,就像歐美樂壇,某一個階段流行RB,某一個階段流行舞曲一樣,我們應該形成自己音樂主干,這樣各種音樂旁支才能蓬勃發展。并且我們的音樂才能逐步走向世界。
崔恕:是的,因為缺乏動力,創作人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另外,創作與發表門檻降低,比較十幾年前,一首作品被發表得到的榮譽感也在降低。
7.目前國內活躍的歌手大多出自各選秀活動,如何看待選秀?你認為選秀活動為華語樂壇帶來的是繁榮還是什么?
何沐陽:現在來回顧選秀正是時候。選秀讓中國歌手從實力唱將為主轉向以人氣歌手為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悲哀。選秀的形式屬于典型的揠苗助長。讓很多歌手還不知道怎么唱歌就學著去做明星。帶來的只是表面繁榮。甚至是摧垮唱片業的重要原因之一。
崔恕:選秀的現象也是過渡時期的產物。在一個缺乏明星的時代,人們會退而求其次,把注意力轉向準明星。前幾年的選秀是本末倒置的,選秀本來是選明星出來包裝,然后再成為藝人,但是之前幾個標志性的選秀,在選的過程里包裝,參加完選秀就紅了,等到了正式應該成為藝人,有自己作品的階段,就過氣了。選秀帶來的最大的問題,就是讓一些本來還不錯的苗子,成了快速消費品。被榨取完剩余價值就被一代新的選秀明星所取代。
你認為一個好的選秀活動應該是什么樣的?
何沐陽:更關注音樂本身而不是煽情的故事。
崔恕:真的選出好聲音好苗子,而不是為了追求爭議,追求收視率。
如果聽到一個國內大網站要和一個大唱片公司聯手舉辦一個原創音樂選秀,你的反應會是?
何沐陽:觀望。
崔恕:又來了。
10.對著作權法修改草案引起的爭議有何看法?對引起爭議的相關條款你的具體觀點是什么(比如“3個月”改成“3年”……)?
何沐陽:這不是個偶然的事件。這是唱片業即將崩盤和重生時必然要發生的某種標志性事件。就像五四運動前的某個征兆。
崔恕:我覺得最主要的問題是應該征得原著作權人同意,同意的話3天也不是問題,不同意的話30年之后也不行,這是根本的權益。而且,以我的了解,著作權人都是很好說話的,你給他權利阻止,他未必會真的阻止。這個行業本身就是互相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