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希望把過去的包袱扔掉,慢慢打開,希望自己音樂的面可以更寬?!?/p>
●“這一張我就想要‘我要自由’的概念,我不想再有以前情歌的包袱。”
●“我是認同商業的,我們做的是流行音樂,它就是要流行?!?/p>
10月22日,“情歌教父”周傳雄全新創作國語專輯《打擾愛情》在北京發布。發布會一開始,一向予人斯文印象的周傳雄居然先跳了一段類似當年小虎隊《青蘋果樂園》的舞蹈,讓人很是驚詫。而隨后聽到的新專輯,十首曲目與從前無論是小剛時代還是周傳雄時代的作品都大為不同。
已經43歲的周傳雄,莫非到這時才要開始轉型嗎?
Q:音樂周刊
A:周傳雄
43歲,快起來,跳起來
Q:我是第一次看到你這樣跳舞,這對你來說,也確實是第一次吧?
A:以前演唱會上有稍微比劃過,但正式這樣跳這是第一次。那也不算跳舞了,就是有些肢體動作。
Q:坦白講,你這次的表演還挺讓我驚詫的。
A:沒錯。剛開始時是因為音樂,我想改變。在改變的過程中,這幾年我因為聽了很多電音的東西,還蠻喜歡的,可是電音跟抒情的音樂反差很大,我很想把這兩個融在一起,上一張就開始嘗試,我把URO BEAT里那些LOOP節奏的東西拉慢,然后把電音做得溫暖一些,這張做這樣的呈現。錄前沒想過這些問題,錄完之后發現,這里面有很多節奏啊,我在臺上站在那里傻唱該怎么辦呢,所以就跟大家討論,應該上些肢體的東西,我起碼總要有些踏步吧,老師來了,說我還蠻聰明的,除了踏步之外還可以再加些動作。
Q:但在我們的理解當中,無論是從前的小剛,還是現在的周傳雄,在樂壇都已經足夠穩固了,似乎不需要再靠跳舞這些東西吸引大家了。
A:我覺得就是一個嘗試吧,就像我的歌里唱的:you should try,什么東西都應該試試看,而且我也確實有這個必要,開個唱的時候,如果整場都是抒情歌,也會有點悶,總應該有些不一樣的東西調節一下,因此我覺得我去學一下也是應該的。只要是力所能及的,我都可以試一下。
Q:除了跳舞,我們也注意到這次的新歌多了很多中快板的東西,這個快已經是你能最快的程度了嗎?
A:其實這張并不是真的很快,是中板的,有很清楚的節奏。這個東西我覺得也很難說,我的想法是,接下來的每一張專輯我都希望能有一些大的改變,過去我可能沒有這方面的力量,我現在開始有了,這一張試一些電音的東西,另外我也很想做那種比較輕松的、早上起來可以聽、像度假音樂那樣的東西,我希望將來的專輯是有主題的,而不是說里面有一首主打歌好聽就行了。
Q:你其實也是在以這張來嘗試,看大家能不能接受你的變化?
A:我希望把過去的包袱扔掉,慢慢打開,希望自己音樂的面可以更寬。
企劃“愛情”,讓我自由
Q:除了快起來,跳起來,我們還注意到一個變化。你以往的專輯中都是一首一首的作品,相互之間并無必要的關聯,而這一次的專輯,走了一個以“愛情”為主線的企劃概念,包括十首歌都是按照這么一個需要愛情、愛情波折、分手離開、承受并反思、重新尋找這樣一個脈絡發展下來的。過去我們管這種專輯叫概念式專輯,也是現在流行音樂進入企劃時代的通常做法。在你們操作這樣一個企劃概念時,是從一開始就有清晰的框架思路,然后再根據思路框架來設計和確定每首歌的曲式、情緒輕重或節奏快慢的嗎?
A:會。我在寫的時候就有一個畫面,但我在一開始的時候并沒有分配得那么清楚,是不是要從頭到尾,我其實也沒有那么刻意,可是每一首歌我都會跟寫詞的陳信榮講,我這個要寫一個什么畫面。比方說有一首歌叫《回憶是討厭的東西》,我就把我想寫的這個歌名告訴他,他覺得也不錯,就會想怎么去呈現。
Q:我們一般對于創作的理解都是,創作人先有了一個靈感,然后根據這個靈感寫成作品,這是一個自然誕生的過程。那在企劃概念的模式之下,創作是不是變成了別人先給你一個概念,然后你再由這個概念去啟發靈感,之后再來創作?
A:其實,我們在詞還沒有想好之前,我們先走音樂概念。我跟老板開完會之后,老板就說你可以放手去做,那這一張我就想要“我要自由”的概念,我不想再有以前情歌的包袱,所以我在旋律上呈現就是簡單,灑脫,重復性高,但旋律重復性高又不想讓人家覺得很煩,所以整個音樂性呈現出來的就是它比較簡單、清新,聽起來有中板的感覺。以前的音樂可能會感覺比較沉重,可能就是講分手,或者說分手之后,苦情的東西比較多,那自由之后我就可以講you should try,或者說有首歌叫《不一樣》,我就可以呈現我想呈現的其它面貌,可是我還是站在愛情的基點上開始發展,這一步如果成功的話,下一步我就想進一步走一些開闊的話題。
改變,重要的是心態而不是年齡
Q:這次新專輯里加入了很多有別以往的音樂元素,像Brit-Rock英式搖滾、Eurobeat歐陸舞曲、輕節奏迷幻電音等。以你們這個歲數和資歷的創作人,可能最怕面對的就是轉變和創新的問題,好多人都不知道接下來還能唱什么樣的歌。
A:我覺得不要固步自封,沒有人規定什么年紀就要做什么樣的音樂。國外有很多藝人年紀很大了一樣還在臺上跳舞,這是心態的問題啦,不要管別人怎么說,有什么成見,勇敢做自己就好了。
Q:這張已經嘗試中板的東西了,你還有什么樣的曲風是既不過分、你們也可以接受去試一試的?
A:我想是爵士。我想等到我的歷練夠了后,我想做一張純爵士的,也想做一張純FOLK的,很輕松的度假式的早上聽的音樂,我都可以嘗試啊。
Q:好像很多歌手在走到這個年齡后,都容易走到爵士這條路上?
A:因為爵士是需要年齡的,等你年齡夠了之后或者狀態夠了之后才可以做這樣的東西,爵士比較灑脫,如果我們還不夠成熟,沒那么灑脫,做爵士就不太像。
Q:從前的那些最能代表你的苦情歌這張一首都沒有了,會是一個損失嗎?
A:不會,那些歌已經夠了,你們要唱就唱以前的那些就好了。我已經做過了嘛,我接下來希望多嘗試一些。
流行音樂,產業成功比個人成功重要
Q:前不久的一個采訪中,馬世芳將臺灣這么多年的流行音樂發展過程做了個梳理,稱它是一個從創作導向時代、制作導向時代、企劃導向時代一直走到當下業務導向時代的過程。你其實也經歷了這當中好幾個重要階段,這種行業方向化的轉變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到你的事業?
A:其實我算是企劃導向成長起來的制作人,當然后來經過了業務導向跟宣傳娛樂導向的時代,我有點不適應,其實那是一個趨勢嘛,是音樂的必經階段。在這個過程中,怎樣保持自我,是我們要做的事情。而且,我跟大部分制作人或音樂人有一個很不一樣的地方在于:我是認同商業的,我們做的是流行音樂,它就是要流行,跟以前有些音樂家提出來,音樂是要能夠傳世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至于說我在這個群體中扮演什么角色,那不是最重要的,整個產業的成功才最重要。
Q:有人關注到現在的獨立音樂人獨立創作人又開始受到推崇,這是否代表整個產業又將回到最初的創作導向上?
A:我覺得還沒有。
Q:以你的分析,現在創作在流行產業中,應該占據一個什么樣的位置,是更應該按照個人的方向走,還是按照大眾的方向走?
A:我覺得創作是必要的,它是整個音樂的核心部分嘛。我在當歌手的時代,歌手就是寫和唱就好了,創作變成最重要的部分,但隨著時代的改變,大家娛樂的接觸面越來越多了之后,你去做那種很深處的東西,就像現在的書一樣,太深的書人家是看不進去的,流行音樂還是要能流行起來。要讓更多的人喜歡這個音樂更重要。比如說現在韓風很厲害,就是因為它有很好的視覺嘛,應該慢慢走出音樂本身的限制,在寫歌的同時,也要考慮到它在視覺上的呈現是什么,現在聽歌的受眾都是年輕人,不是那些年紀很大的樂評人,他們的生活是什么,所以我從這幾個面了解之后,再去做出我的作品,而我的生活跟他們也是息息相關的,我知道現在的娛樂圈在搞什么,我覺得韓國的音樂就做得很好,他們能找出十個條件很好的人,系統訓練他們多年,這也是我們要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