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方歷史資源分布廣泛,生動直觀,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實踐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充分認識和挖掘地方歷史資源的教育價值,努力推進地方歷史資源在“中國近現代吏綱要”課實踐教學中的應用,對于提高教學的吸引力、感染力,增強教學的實效性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和意義。
關鍵詞:地方 歷史資源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2(b)-0172-01
實踐教學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課程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學環節。它與理論教學具有共同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其目的在于通過對形象生動的歷史素材的感知,創設特定的歷史或現實情景,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認知,培養學生的歷史感、時代感,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和人生觀、價值觀。因此在“綱要”課實踐教學中,有機融人地方歷史資源,不僅使該課程實踐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而且還為該課程實踐教學的落實提供了保障,能大大增強“綱要”課實踐教學的實效。
1地方歷史資源的內涵與特點
地方歷史資源是指存在于一定的地域范圍、獨具地方特色、伴有濃郁地方生活氣息的鄉土歷史資源,一般包括當地的歷史遺跡、遺址、博物館、檔案館、紀念館,以及蘊藏豐富歷史內容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也包括當地的歷史見證人、歷史學者、閱歷豐富的長者,他們能夠在不同的層面多角度為我們提供歷史素材和見解。與其它教育載體相比,地方歷史資源不僅形象、生動和直觀,而且資源豐富、分布廣泛。
2地方歷史資源在“綱要”課實踐教學中運用的必要性
2.1運用地方歷史資源與“綱要”課實踐教學目標相吻合
“綱要”課的突出特點是具有鮮明的實踐性。“綱要”課實踐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通過對形象生動的歷史素材的感知,使其客觀辯證地認識國情、認識社會,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和人生觀、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通過實踐教學,引導學生學以致用,縮短“知”、“行”之間的距離。地方歷史資源非常豐富,分布廣泛,為大學生感觸歷史、感知歷史、評析歷史,提高對“綱要”課的學習興趣提供了第一手素材。
2.2運用地方歷史資源符合“綱要”課實踐教學鮮明的主題
對愛國主義進行宣傳和教育,中國近現代史有著其他學科所不可比擬的優勢。作為一門思想政治課,“綱要”課旨在通過對近現代歷史的分析讓學生了解近代以來中國面臨的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這兩項歷史任務,懂得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自覺繼承和發揚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這就是愛國主義教育。地方歷史資源不僅為“綱要”課實踐教學提供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而且這些鮮活的歷史資源還可以激發青少年強烈的愛國情感。
2.3運用地方歷史資源能增強“綱要”課實踐教學的實效
歷史文化資源,是一種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每一個革命事件、每一處革命遺址、每一件珍貴文物,每一種革命精神、每一位革命的前輩都以無可辯駁的事實展示著中國人民英勇斗爭的光輝歷史,都以不容質疑的史實詮釋著革命先輩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的思想道德境界和忠于國家、終于人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利用地方歷史資源開展“綱要”課教育教學,其優勢在于它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與革命歷史事實對話,與革命先輩悶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利益觀對話,讓學生在深刻的思想內涵和信服的事實面前親身去感知和體驗,從而增強“綱要”課教育教學的說服力和吸引力。
3在“綱要”課實踐教學中運用地方歷史資源策略
3.1以“綱要”課實踐教學目標為據.精心選擇地方歷史資源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中國人民為實現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兩大歷史任務而奮斗的偉大歷程為主線,以了解國史、了解國情為主要內容,以幫助大學生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為教學目標。因此,實踐教學要緊緊圍繞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歷程這一主題,合理選擇運用當地的歷史資源來組織教學活動,要將地方歷史資源有機融人“綱要”課實踐教學之中,既要注重地方歷史資源與教學內容的關聯性,也要注意地方歷史資源在實踐中的可操作性。
3.2按照“蘭貼近“要求.突出形式的多樣性.方法的靈活性 地方歷史資源教育重點在實踐,因此,在“綱要”實踐教學中運用地方歷史資源,必須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采取多種形方式和途徑,在引導大學生自主參與的實踐教學中彰顯地方歷史資源教育的獨特魅力。依據學生自主參與實踐的程度,其實施路徑可采取以下幾種形式:緬懷歷史——參觀歷史遺址遺跡,再現歷史——觀看經典歷史影片一走進歷史——閱讀歷史文獻與歷史人物傳記,?探究歷史——重大歷史是非問題和歷史人物的專題討論。要按照“三貼近”的要求。不斷創新地方歷史資源運用于實踐教學的新思路。
3.3與地方歷史資源點合作,選擇·恰當的實踐教學基地 要有效開展“綱要”課實踐教學,離不開多種形式的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這是實踐教學的基本要求和保障。為此,任課教師須及學校教學管理部門應與地方歷史資源點緊密合作,共建教育基地,開展多種形式的共建共育活動。充分利用教育基地組織的巡展、巡講、報告會、座談會等活動,組織學生聽報告會、參觀,強化課堂所學內容,引導學生利用周末和節假日參觀與中國近現代歷史相關的歷史紀念館、博物館、歷史遺跡等,增強學習歷史的直觀感受,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在主動參與中接受熏陶。選擇實踐教學基地,首先需要考慮的因素就是實踐環節的成本與學生的參與程度,選擇離學校較近的地方歷史資源點,不僅可以大大節省實踐成本,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對實環節的參與度。
3.4教師要加強全程指導,提高自身素質 在利用地方歷史資源,特別是歷史遺跡、歷史景點進行教學時,教師要正確引導,不要放任自流。大學生喜歡走出課堂,這是年青學生的天性,但是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還沒有完全成熟,對社會現象的認識還有待提高和加強,所以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積極正確地引導。同時教師作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利用者,要不斷進行知識更新,應該走出課堂,走向社會,通過利用地方歷史資源,精讀地方社會歷史與現實這本“活教材”,不斷充實自己,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才能滿足學生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