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細部從歷史起源發展到今天,歷經無數變革,產生過眾多風格流派,形成豐富的語言。與風格相對,細部的設計手法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延續性。手法是思想意識觀念轉變為構件形態的媒介。在這里從形態,技術應用來探討細部的設計手法。
關鍵詞:建筑細部 細部設計 設計手法
中圖分類號:TU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2(b)-0057-01
1細部的形態處理手法
1.1構成的手法
構成是一種近代造型概念。最先起源于包豪斯,發展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產品工業化的要求使得形態設計難以繼續維持模仿和變形的方法,為擺脫這種困境,人們需要創造全新的方法和準則,構成方法由此產生了。所謂構成,指將各種形態或材料進行分解,作為素材重新賦予秩序組織。這一造型概念已遠不只是一種構圖原理。“構成”的概念與“構筑”相近,強調以“要素進行組合”為核心理論。
對細部設計而言,構成方法主要是指對建筑細部的各形態要素如形狀、大小、色彩、質感、方向、位置等,按對立統一原則進行排列組合,使其獲得抽象的美感,注重的是抽象的形式美,反映出形式美規律作用下的形式、色彩、質感等形態要素的多樣組合。應用構成方法時,必須遵守均衡與穩定、對比與微差、韻律與節奏、比例與尺度等形式美規律,以獲得安全感、尺度感、節律感,秩序感、統一感等形式上的美感。
1.2借用的手法
借用方法是指引用歷史的或已經存在的細部形態,通過對類型學原型的選用傳達社會文化價值及設計者個人情感。這種方法無疑具備建筑類型學觀點。
建筑細部原型的借用方法包括對己有材料的選用和對約定俗成復合單元的選用。從其它建筑中選用適于自身的細部形態,為建筑整體的組合創造了無限的可能性,這一方法已為后現代建筑廣為應用。由于被引用要素往往存在于人們知覺印象之中,作為一種細部形態的同時,還常賦予建筑特定的意義。
我們要借用己有的細部形態,就要研究建筑史,了解各時期各不同風格建筑細部的特點,對一些典型細部如屋檐、柱、門窗、拱券,甚至券頂石和欄桿等均作細致的研究之后,有目的的借用。應注意的是,我們不僅要了解各種細部的形式,更要清楚其載有的社會、歷史、文化、地域信息。
1.3異化的手法
借用是一種獲得細部形式的方法,但顯得過于簡單、直接,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審美水準日益改變,迫使建筑師在引借己有細部形式的同時,還將進行或多或少的變形處理,這就導致了異化方法的出現。可以說,異化是建立在借用方法基礎上的,正如建筑類型學所表明的,首先要進行原型的選擇,在此基礎上進行“類型處理?。
所謂類型處理大致有兩個方面:首先,對于已選取的類型必須進行簡化,這是類型處理的第一步。因為沒有這一步的還原簡化,那么所選擇的只能是某一特殊的類型學“原型”,由于這一原型不具備普遍的抽象性,從而使類型選擇失去了普通的意義。其次,簡化還原后的類型元素可以直接應用在具體的建筑形式的處理上。為了避免單調,我們還可以進行類型處理,最常見方式是在同一類型內的形式變換。出于這種變換是在深層結構基木相似或不變情況下表層的結構所進行的不同組合,因而所產生的效應是多樣化中的協調。
2技術與細部設計
2.1結構與細部
結構是采用一定的建筑材料,按照一定的力學原理與力學規律而構成的建筑骨骼。建筑創作離不開結構設計,任何優秀的建筑作品都是在體現藝術形式美的同時,也必須合乎結構邏輯。甚至有許多優美的建筑形式還是來自結構的巧妙設計。在結構方面,建筑細部設計應當從建筑整體出發,慎重處理結構掩蔽與暴露的關系。在美學上能夠加以發揮和利用的因素,就不輕易地讓它消失。應當說,合乎情理的外露結構本身就是最自然、最經濟的細部形式。
對結構構件而言,人們主要是通過外露構件的觀賞,來領悟結構的內在邏輯,獲得藝術美的。因此,可以運用靈活多樣的形式處理手法,對外露的結構構件進行形式處理。現代建筑中一些薄殼或折板建筑,常在其屋頂下面采用玻璃墻面,從而使殼面或板面與玻璃直接相交。通過這種虛實對比手法,可以強烈地襯托出這種結構的輕巧與優美。
2.2構造與細部
建筑細部設計中如采光、通風、保溫、防熱、排水、防噪、防潮需要構造手段來達到等。由于構造要求的不同,會在建筑外觀上形成不同的細部形式,比方說由于排水要求,會影響屋頂的坡度。北方的建筑保溫性能很重要,因此會造成有些建筑南、北向的窗洞大小不一樣,南向開窗大而明亮、北向開窗少。從構造要求出發,設計、創造、完善細部形式,是細部設計的又一途徑。
根據構造要求,進行細部設計,不僅可以合理解決技術方面要求,而且還可獲得良好的細部形式,豐富、完善細部形象。當然,這些都要求建筑師熟知構造知識,并肯于進行細致入微的繁瑣工作。
2.3材料與細部
建筑形體的創作離不開對實際材料的操作,細部設計也不例外,細部形態的創造亦必須依附于具體的物質材料而存在。因此,從材料角度出發設計完善細部形式是建筑細部創作的又一重要途徑。
每種材料都有它各自獨特的設計語言。在設計中,合理選材,真實表達材料性能是我們應遵守的原則。要做到合理選擇材料,必須熟練掌握材料性能,以便在設計中運用自如。材料的研究主要涉及到物質材料的材質特征,這種特征主要是指材料的色彩、質地和紋理。而材料的質地可稱為“肌”,紋理的起伏編排可稱為“理”。因此,材料的特征集中表現在色彩和肌理兩方面,而這兩方面也正是材料表達的兩種途徑。
在建筑藝術中,色彩是建筑物最重要的立面設計手法之一,同時也是最易創造氣氛和傳達情感的要素。但在建筑立面中,色彩必須服從形體的構成關系,它只能加強建筑形體,與之融為一體,為創造統一而完善的造型效果服務。從色彩的實驗中可以證明,人在正常狀態下觀察物體時,首先引起視覺反映的是色彩,在形式構圖中,色彩與其它造型要素相比具有獨特的作用和效果。利用色彩特有的機能和錯覺,可以改善建筑造型中的不利條件。
一般地,我們可以把“肌”理解為原始材料的質地,把“理”理解為紋理起伏的編排。比如花崗石可磨制為鏡面狀態,雖然材質并無變化,但肌理形態卻有了較大的改觀。因此,在設計中對“肌”主要是選擇問題,而對“理”卻有更多的設計可能。因此在建筑細部肌理設計中,我們應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對紋理起伏的編排上。
3總結
從形式創造出發有三種細部創作的具體方法:構成方法、借用方法、異化方法。構成方法,是一種創造性方法,反映出在美學規律作用下形式、色彩、質感等形態要素的多樣組合;借用方法則研究歷史樣式、風格,尋找其原型,并將其應用在具體創作中;異化方法是在原型選用基礎上,進行變換處理。從技術角度出發的建筑細部設計方法,更注重細部的可實施性。從結構、構造方面的技術要求出發,運用結構構思、節點創造等多種設計手法去創造細部形式,達到藝術與技術的完美結合。手法必須以原則為指導,而原則貫穿手法之中,又以手法為基礎。掌握了原則,就可以創造性的設計細部,而掌握了手法就可以有的放矢的處理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