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現代化是不斷提高城市的整體素質和現代化水平的過程。本文減少了我國城市現代化的一般特點和我國水利資源面臨的問題,提出了在現代城市發展過程中實現水利現代化的對策。關鍵詞:水利資源 城市現代化 水利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TV21 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1674-198X(2012)02(b)-0153-01
1城市現代化概述
城市現代化水平是一個復雜的綜合性的概念,城市現代化是指建立在當代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城市的整體素質和現代化水平,使城市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充分發揮主導地位和中心作用的過程。
1.1城市現代化的一般特征
高度發達的社會分工與協作。包括城市內部與城市之間的分工與協作。城市生產、交換過程和活動的高效化、現代化?;A設施高能化。包括道路、交通、通訊、供排水、供電、供氣等現代設施極為靈敏、便捷和通暢,公用服務設施充足齊全,方便高效。生—態環境優質化。污染得到防治,綠化面積有保障,生態系統保持良性循環,市民生活在一個清潔、優美、舒適、寧靜和無害于健康的空間環境。城市人民生活高度社會化。只有在現代化的城市中,人民生活才能逐步走向高度社會化。
1.2中國城市現代化的特點
中國城市化經歷了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從1950年到1978年的28年,屬于慢速發展的城市化階段。從1978年到1998年城市化進入穩定發展時期,1998年中國的城市化開始進入了快速的發展時期。20lO年,中國城鎮人口將達6.5億左右,城市化率將達到47%。從歷史角度看,我國人口歷來是流動的,不是固定不動的。不少城市就是移民城市。城市現代化建設的特色,主要表現在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建設等方面。
2我國水利資源面臨的問題
2.1水資源緊缺
城市化是我國走向現代化強國的不可阻擋的大趨向。但是,在城市化過程中我國某些地方水資源緊缺的問題呈全面加重的趨向。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使水資源供需矛盾進一步突出。我國廣大的北方和沿海地區水資源嚴重不足,據統計我國北方缺水區總面積達58萬平方公里。我國城市缺水現象自70年代以來逐年擴大。在嚴重缺水的城市,水資源短缺,已成為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世界上任何一種生物都離不開水,然而,隨著地球上人口的激增,生產迅速發展,水已經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珍貴。
2.2水質污染嚴重
水資源管理、制度建設、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水質差導致生活貧困,90%災害與水有關,水力資源開發不足,從水利部的統計數字來看,海河和遼河兩大流域劣v類水質所占的河流長度,都超過了半數。全國113個環保重點城市的222個地表飲用水水源地,平均水質達標率只有72%。水是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命脈,又是人民生存的命脈。水是中國現實和未來矛盾最激化和最早爆發的領域,在相當一個歷史時期內也必定是環境領域最重要、最緊迫的主題。水資源正向生命敲響警鐘。
2.3水災害加劇
90年代以來,我國水災損失急速增長,1994年突破1000億元,1996年超過了2000億元,其中水災損失增長最快的是城市及快速城市化的地區。200 8年,我國水災發生早,影響范圍大。自3月上旬起,江西、福建、湖北、湖南、重慶、廣東等地先后發生水災;5月20日前后,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省區發生暴雨洪澇災害。近幾年,中國東、中部的夏季常常發生水災,主要與中國東部的生產發展有關,生產建設過程中的工業大氣污染比較嚴重,表現在能源方面是煤炭的大量使用、工業廢氣、建筑塵埃等等。
3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實現水利現代化的對策
3.1堅持水利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原則 現代化的城市需要有良好的水生態環境、防洪安全和供水保障。樹立壘民水利觀念,保護水資源,保護水利設施。在壘社會普遍樹立節水意識,依法冶水,依法管理,形成有效的政策法規體系和執法體系。城市水利工程設計要在滿足水利工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據工程所處的地理環境、城市規劃要求,因地制宜。堅持水安全、水資源和水環境綜合治理,城鄉水利統籌發展,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協調推進,形成水資源開發、利用、治理、配置和保護的科學體系,實現水利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水利資源可持續利用要堅持以下三個原則:第一,水資源利用要遵循自然資源可持續性法則,第二,水資源開發利用不能超過“水資源可利用量”的原則;第三,經濟社會發展必須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協調的原則。用科學發展觀來說我們應倡導合理用水、科學管理、綜合發展和保持平衡的原則,科學合理開發和利用水資源,以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3.2采取多種手段實施綜合治水
水資源的存在形式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水利工程設施只有在健全的、生態良好的河網水系中才能發揮功能效益。冶水措施的目標是綜合性的。城市水源的保護、供排水系統的建設、城市河道湖泊的整治、城市污水處理與廢水資源的重復利用、城市防洪體系建設與城市環境改善的結合等等。只有綜合運用工程、法律、行政、經濟、教育、技術等手段,才可能達到城市水利的發展目的。加強資源水利的能力建設,既要有工程措施,又要依靠法制手段,依法治水管水是資源水利發展的重要制度保障。我們要把加強水功能區劃管理與江河湖庫的保護有機結合起來,落實江河湖庫分級管理體制,建立由政府負責,水行政主管部門牽頭,相關部門參加的聯席會議制度,成立專業管理機構,制定管理目標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等等。
3.3采取開放模式發展城市水利
城市水問題是發展中的問題。因此城市水利在規劃階段就必須要考慮如何應對城市發展中水問題的演變趨向,如何滿足城市未來發展的治水需求。合理進行城市水利統籌規劃的依據必須建立在科學預測的基礎之上。我們既要按照水資源的自身規律,維護其自我循環系統,保護江河湖庫的健康生命,抑制社會對水資源環境的過度索取,保障水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利用,又要按照經濟規律的要求,堅持效率優先的原則,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水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促進全社會科學管水、節約用水,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經濟社會與水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3.4采取先進科學技術發展水利
我們首先要加強與國外水利建設領域的聯合,并引入必要的先進技術和設備。我們還要努力實現水利的信息化,用信息化推動水利現代化,讓現代化的先進科學技術貫穿于整個水利建設過程。我們要建設一支具有較高素質的現代水利職工隊伍,更好地掌握和運用新知識、新技術,實現科學治水、科學管水。
參考文獻
[1]姜文超,龍騰銳.水資源承載力理論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J].城市規劃,20037).
[2]衛明?;謴统鞘兴h境的自然生態[A].中國水利學會2002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
[3]邢???中國水環境的改善與城市經濟發展[D].東北財經大學,2002.
[4]楊林.天津城市化發展的規劃思考[D].天津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