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經濟形勢下,金融專業人才存在著明顯的供需結構差異。對于獨立學院的金融人才培養,更應強調實踐能力而不是理論水平。本文竹對獨立學院金融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研究,分析了當前枝企合作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獨立學院 人才培養 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2(b)-0206-02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金融一體化的推進,金融行業的重要性日漸突顯。我國的金融行業起步較晚,發展相對緩慢,相關數據顯示,未來十年內,國內金融企業中高端人才缺口將達到數百萬人。金融專業人才的短缺和普遍缺乏實際操作能力的金融專業畢業生形成鮮明對比。按照教育部號文《關于規范并加強普通高校以新的機制和模式試辦獨立學院管理的若干意見》精神,創辦成立和發展起來的獨立學院,生源被鎖定在本科層次的第三批次錄取,即本科層次的最低端。因此,獨立學院畢業生在“學術價值”競爭力中處于劣勢,必須追求以職業為導向、實用性為宗旨,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以增強畢業生的社會競爭力。這就要求獨立學院在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方面要更強調實踐教學,面向市場,加強校企合作,培養綜合素質高、動手能力強的創新型現代金融人才,突破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瓶頸。
1校企合作是獨立學院金融專業人才培養的良性選擇
1.1獨立學院金融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目前,許多獨立學院模仿普通高校的金融教學課程,沒有突出金融專業教育的技能實用型人才培養的特色。從金融類專業大學生的社會供需現狀來看,我國高等金融教育與金融業之間已出現較為嚴重的供需脫節現象。一方面,學生在獨立學院接受了4年系統的金融專業理論與實踐教育;另一方面,用人單位卻覺得這些受過金融專業教育的大學生并不能勝任實際的金融工作,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獨立學院的金融教育脫離實際的問題比較嚴重。因此,創新金融人才培養模式,加強金融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改革,是獨立學院金融人才培養的當務之急。具體而言,存在如下方面的問題。
1.1.1教學環節
金融學是現代經濟理論體系的核心內容。傳統金融學主要研究貨幣信用規律和銀行信貸理論,側重于宏觀分析,關注的內容包括貨幣數量與商品流通之間的關系,貨幣與物價之間的關系,信用活動擴張收縮與商業周期之間的關系等,培養的學生多數從事宏觀經濟分析和經濟政策研究等。但獨立學院的金融專業不是培養未來金融學家的,而是培養未來的金融家,培養未來解決實際問題、具有卓越能力的實踐者。
1.1.2實踐環節
大多數獨立學院都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導向,但其畢業生真實的應用能力還有待考量。學校對于金融專業所安排的實踐環節更多的是模擬軟件的操作,如模擬股票軟件、模擬外匯軟件和模擬期貨軟件等,而模擬操作和實際操作畢竟是有所差別的,因此,學生的創新與應用能力亟待加強,也無法深入領會實際操作的精髓,這必將使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成為一句空談。
1.2校企合作是獨立學院金融專業人才培養的良性選擇
高等教育必須從社會的實際需要去考,慮培養哪類人才,達到何種水平。當今社會,企業的實際需要就是:學生畢業即可上崗,企業花費在新進員工培訓培養上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成本、時間成本越低越好。這一點,在日、英,美、加等發達國家的高等學校也有所體現。各國高校都不同程度地把職業證書教育納入到大學本科教育,實行了以職業為導向、實用性為宗旨的相關改革。
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也并不是我國新時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發明,而是已經被發達國家實踐證實了的一種人才培養的成功模式,只不過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名稱叫法和具體方法上的差異而已。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校企合作教育之路,在培養滿足社會所需人才標準上是得到了學校、企業、政府、社會、學生和家長的多方面認可的。
因此,校企合作模式作為實現高等教育為社會經濟政治服務的一種有效的辦學手段,在我國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競爭市場中,在獨立學院面對學校內外客觀辦學環境和條件的戰略選擇中,成為諸多獨立學院發揮體制優勢,探索提升新時期辦學“核心競爭力”的著眼點。
2當前獨立學院金融專業校企合作的困境
2.1企業層面:缺乏與學校合作的動力
目前已開展的合作中,大多是學校主動向企業界尋求合作伙伴,多數企業與學校的合作由于動力缺乏或不足仍停留在淺層次的結合上。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是現行企業的管理體制、制度和政策不利于企業參與技能教育。企業參與技能教育最直接、最根本的問題是經濟利益的得與失。在沒有政策、制度保障的情況下.企業參與技能教育支付的額外教育成本需要自己獨立承擔,沒有主管部門或政府分擔。因此,企業可以或可能少量,單次嘗試投入這部分資金,但不可能長期投入。
多數企業認為:教育和培養人才是學校單方面的責任和義務,沒有將眼光同時投入到市場和學校兩個人才來源地。對人才培養成本還缺乏深刻、長遠的認識,只想“伸手拿來人才”,很少或根本不想“參與培養、培育自己所需的人才”。沒有認識到企業是職業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企業有對職業教育投入的責任。沒有看到對職業教育的投資,是企業的生產性投資,沒有發揮教育和培訓作用,致使不少企業沒有感受過與職業學校合作的過程,不能判斷結合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干利。
2.2學校層面:運行機制與師資力量不配套
目前,校企合作處于教育主管部門倡導,各院校自發的狀態,尚未形成一種氣候,企業合作動力不足。另外,缺乏有關政策的支持和引導,社會對合作教育認同度不高,學校通過與企業合作常以減少實驗室、實訓室設備的投人為前提,以此來分解辦學成本,企業從某種程度上要分擔一定的人財物出支,在目前人才相對過剩的社會,缺乏主動性。
另一方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要求教師特別是專業課的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而且還有過硬的實踐能力,此外,對企業要有較詳細的了解,對崗位核心能力、關鍵技術和生產活動中常見問題做到心中有數,這樣的教學活:動才能做到目標明確。目前大部分的教師還停留在重理論和科研的階段。
3進一步推進獨立學院金融專業校企合作的建議
3.1企業層面:利用學校資源向企業提供培訓等無償服務.增強企業積極性
借助學院的專業優勢、師資優勢,積極為企業開展專業培訓和咨詢服務。根據企業需求開發專業培訓模塊,為企業提供無償的咨詢和支持,教師定期下企業解決難題,為企業提供咨詢和服務等,用學院強大的專業服務能力和行業企業影響力來加強“雙贏”模式下的校企合作,以增強企業的積極性。
同時,積極為企業展示和宣傳產品,通過學院擴大企業的影響。同時,借助學院的信息和資源優勢為企業提供專業信息和資料。但迭需要統籌教師的科研方向,安排教師到相應的實踐基地企業“蹲點”調研,向企業學習,同時幫助企業解決問題或為他們提供培訓和咨詢。學校應加強與企業的溝通與聯系,在與企業不斷交往的過程中,使企業了解學校、了解學生,循序漸進地與企業建立感情,以致成為穩定合作的校外實踐基地。
3.2學校層面:完善運行機制.改進教學內容,提升教師水平
校企合作的正常運行,必須建立一個管理機制,來體現學校和企業雙方職權和義務。如果沒有管理機制,缺乏統一管理,容易出現結合松散,合作難以持久等現象。校企合作能否順暢,有效地運行,
取決于合作雙方的思想認識、組織制度和必要的物質條件。
教學方面,改變原有的“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方式,理論教學體系應以“基礎+應用”為特征。學院根據企業實踐內容進行調整,一方面使教學內容滿足企業需要,另一方面使校內培養與校外企業培養有機結合。采用整合的能力觀,通過對職業、崗位進行系統分析,確定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以此來設計、開發課程。獨立學院的基礎知識以夠用為度,課程要“削枝強干”,突出專業針對性,強調實用性,著力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適當減少課程門數,整合課程內容,突出專業主要課程,強調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
有效的校企合作離不開專業教師的指導,因此,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崗位工作指導能力。為了在金融教育中采用新的教學模式,傳授新的金融知識,培養新的更適合當今社會發展的金融人才,必須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創新能力,建立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精干高效”的師資隊伍是提高獨立學院金融專業教學與科研水平,培養國際化人才的關鍵。在注重教師業務素質提高的同時,也應該注重提高教師的師德水平,重點加強對現有在職教師工作能力的培養。在辦學方針上完成從重教學到教學與科研并重的轉變,通過大力開展科研活動,使師資水平得到整體性的提高,進而以科研促教學。
綜上所述,獨立學院應面向市場,以實現適應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目標為驅動力。金融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更要注重實踐能力,通過校企合作,既能為企業輸送合格的人才,又能幫助學生找到合適的工作,還能夠解決獨立學院的就業困境。企業、學生、學校三個利益主體共贏,正是校企合作的基礎,也是促進其長期穩定發展的有效機制。
參考文獻
[1]張艷.獨立學院:把握好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校企合作道路.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4.
[2]林曉嬋,陳麗燕,李瑩.獨立學院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黑龍江對外經貿,2010,6.
[3]王廣謙等.2l世紀中國金融學專業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戰略研究報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4]陳曉萍.獨立學院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辦學模式探討.科技信息,2008,6.
[5]高小敏,李茂盛,劉超.應用型金融專業人才培養的校企合作研究.知識經濟,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