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高等教育也市場化。面臨日益飽和的中學師資力量,地理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應該適應市場的需要,建立“犀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重實踐”的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在新的課程體系中應該體現以現代教育理念為指導,以可持續發展觀為準則,以理論與實踐教學的雙向機制為導向。
關鍵詞:現代教育理念 地理教育專業 課程體系 培養目標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 8X(2012)02(b)-0166-02
自i998年教育部頒布《關于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適應2l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以來,全國相關高校均對地理科學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了改革,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局面。因為地理學的發展和每一次質的飛躍總是與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而大學教育理念是大學的思想、精神和靈魂,是人們對大學的理性認識,理想追求及所持教育觀念,它是建立在對教育規律和時代特征深刻認識基礎之上的。其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它隨著時代的變化、發展而不斷更新豐富。因此,貫徹現代大學教育觀念,依據社會發展的需求、學科特點和發展趨勢、教學中出現的新問題和人才市場的變化,深入探討地理科學課程體系,進一步深入開展地理科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實是當前地理科學專業教學發展的必需。
1我國地理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我國高師地理教育課程體系主要形成于50年代前蘇聯的“藍本”,許多高等院校的課程體系仍然脫離不了傳統課程體系的范式,如:學科劃分過細,學科及其各分支之間缺乏內在聯系,專業面過窄,各高師地理專業差不多均以自然地理學唱主角。由于我國各高等院校地理專業的研究優勢和區位優勢的不同,按傳統理論上建立的自然地理課程群和人文地理課程群這兩大課程群的教學時數和學分存在著一些不同,但大體是以地理學的自然和人文主干課程為主,學分相差不大,但是突出的是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課程群和教師教育方向課程群的學時和學分的相差懸殊較明顯。
“3s”技術和數量地理是現代地理學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技術手段,對現代地理學的數量研究和模型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備高等院校存在著學時分配的差異性。教育部直屬的六所師范院校不管是專業信息技術課程還是基礎性的信息技術課程(如計算機基礎和程序語言設計)所占學時都較大,而且總學時中有1/3以上學時的實踐教學環節。但是對于一般師范院校這些信息技術課程的總學時和實踐學時都有很大程度的縮減,甚至有的院校這些新技術性課程幾乎總學時壘講授,或者存在少許的地理信息系統實踐學時,同時各高等院校對實踐學時沒有具體的檢驗標準或形同虛設。
此外,教師教育必修課程群是面向師范類學生所開設的教師教育方向課程,也存在不少問題。全國大部分院校為了體現高師教育專業的師范性,把教師教育方向課程群學時加大,通過理論教學來使大學生畢業后能夠進行中學教育的管理工作。但是趙衛菊等相關研究表明:目前,教育類課程內容過于陳舊且嚴重脫離教育現實已是不爭的事實。只要懂得教育教學的理論就能在實際教育情境中游刃有余的觀點顯然是荒唐的。目前,教育科學專業的研究運用了現代數理分析方法和人體行為學等新技術、新科學的一些方法進行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研究,現代中學教育和中學教育評價也涉及了這方面的研究。不論是現代大學生還是現代中學生都是現代社會中最具活力的主體,他們具有敏捷的思維、自主的學習和模仿能力,沒有具體的實踐實訓環節的訓練和指導,猶如空中樓閣。
2現代教育理念下地理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
2.1現代教育理念的內涵
現代教育理念是以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為目標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具體表現在:素質教育、創新教育、主體教育和終身教育等方面…。現代教育反對應試教育,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創新能力的發展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的增強等等。為了培養2l世紀的建設者,必須將明顯的創新性、學科的交叉性、學科群體性的特點貫穿于教育創新中。教育創新包括教育觀念創新、教育模式創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創新、教育評價創新和教育教學制度創新。
2.2我國高校地理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體現著專業的本質特征,把培養目標轉化為課程目標,最終會實施到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過程之中。合理的定位專業培養目標,圍繞培養目標構建課程體系,會使整個教學相長,達到人才培養的目標。
近些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蔡靖芳等人指出高等師范教育要面向市場、適應社會、加強基礎、拓寬應用,同時要求對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規格進行反思,地理人才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計劃要運用科學的發展現,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構建新的人才培養方案,以適應新形勢下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此外,由于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的轉變,學齡人口不斷減少,對中學地理教師的需求逐漸趨于飽和,同時.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又對實用型、復合型地理人才的需求日益遞增。那么,地理教育的專業建設不能只從學科本身考慮,還應當考慮社會發展的需要,辦學的根本是滿足人才市場的需求。因此,國家教育部直屬的六所高等師范院校和省屬師范院校都對地理師范教育的培養目標做了新的調整,核心思想是采用“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重創新”的培養模式,培養具有基礎素質教育的合格中學地理教師,和具備一定基礎科研能力的專業應用型人才及教育行政管理人員。
其中,各高等師范院校明確了培養要求:培養愛國主義思想具備扎實的地理學基礎理論知識,了解地理學的前沿動態,掌握地理學基本實驗技能和研究方法,培養創新能力,掌握教育理論,具備教學管理和組織能力;掌握一門外語,同時具備信息技術的運用,改革中學地理教學,掌握資料收集、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和科學研究能力。
2.3現代教育理念下地理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優化
1以現代教育理念為指導
現代教育理念是高校教學觀的理論基礎,而現代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更是高等教育理論的基石。現代教育的核心是科學教育。教育的內容是科學的,教育的方法也是科學的。傳統的地理教育課程體系細、專、深,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和人文素養的培養,而地理科學本身屬于交叉邊緣性學科,涉獵的學科種類也較多,那么在有限時間內認真詳細的學習每一門課程是不現實的。教師在基礎理論傳授的過程中,運用現代教育理念,進行探究式學習方法的引導,積極地使用現代化教育設施設備,引進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方法,更新教育內容,使教師不僅具有現代教育理念思想上的先進,更具有行動上的實踐指導效果。同時,教師具有現代教育理念,有創新能力,才能夠培養具有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學生,讓師生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取得的良好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相長。掌握現代教育理念,有效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教學模式的創新和教學效果,實現教育現代化、信息化教育,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學習能力,適應教育現代化的發展。
以可持續發展現為準則
現代教育要實現教育的終身化,實際上就是大學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除了在校內的學習期間,還有遠程教育,其成為適合廣大社會青年和希望再深造的社會人的一種主要求知渠道。現代教育要實現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樹立人人都能成才思想,發展大學教育。在其專業課程體系中就要體現其可持續發展思想,為學生今后的再學習和再深造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換一句話說就要在課程體系的建設中和教學過程的實施中能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和進行研究式學習的方法性,那么在課程體系的設置中要有指導性課程環節和教學內容的講授環節,并能產生一定的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能力。
此外,21世紀地理學的主要研究熱點是人口一資源一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保證社會、經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對于地理專業的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建設,都要體現其可持續性發展的要求。地理專業的學生除了要樹立自我培養的可持續發展觀,還要具有專業知識體系完整的可持續觀,目標是建立一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可持續發展的兩型社會。
3以理論與實踐教學的雙向機制為導向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強調了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教學理論向教學實踐轉化,回到實踐、指導實踐、接受實踐檢驗、修正和進一步發展等等活動過程,其實就是我們近年來熱烈討論和實行的教學改革實驗,同時也就是教學模式的生成過程。根據新的地理科學專業培養大綱的核心思想,體現的是“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重創新”的培養模式。新時代的大學生自主擇業,面對中學教師教育系統擇業的口徑日趨飽和,對他們的培養必須順應社會發展的潮流,加強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課程體系的建設中要以理論和實踐教學的雙向機制為導向。理論知識體系要體現精、簡、廣,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型學習態度,利用現代的信息技術,促進學生進行課外時間的廣泛自主學習。實踐環節要體現驗證型、操作型和設計型,培養學生多動手、勤思考,樹立操作能力強的應用型和科研型學習理念,到達全方面、不同層次及不同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此外,地理科學分為三個層次:基礎理論層次、技術理論層次和技術層次,在課程體系建設中要體現一個“基礎理論一技術理論一應用技術”的完整體系。
3結語
綜上所述,高教教育應該以現代教育理念為指導,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以可持續發展為準則,實現教育終身化,使學生夯實基礎、拓寬知識、加強實踐,為以后的學習奠定深厚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實現理論與實踐的雙向發展,加強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高級應用型和科研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劉漢偉.現代大學教育理念的研究[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4):82-85.
[2]管華.地理科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探討[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tO。9(5):420-424.
[3]趙衛菊.高師教育類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18(1):98-100.
[4]崔穎.試論現代教育理念下的課程觀[J].中國電力教育,2009(1):85-86.
[5]馬力,車振明.用現代教育理念推進“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高等教育研究,2007,23(1):53-53+66.
[6]蔡靖方,張華,等.新時期高師地理教育專業培養目標、規格探討[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8(3):392-395.
[7]李晴.地理科學(教師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討[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1(4):510-512.
[8]袁書琪,彭俊芳.拓寬基礎,重組整合,突出特色——論新世紀高師地理科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J].福建地理,2002,17-(2):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