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目前環保信息化存在的“重硬輕軟”、“信息孤島”現象,至今尚沒有統一的環境業務數據庫和環境空間數據庫等問題,闡明了環境信息化建設,應利用先進的3S技術、通訊技術、計算機技術等信息技術實現軟件與軟件、軟件與硬件的集成,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包頭市環境保護信息管理和運行體系,建立核心環境業務數據庫和環境空間數據庫,健全網絡系統,消除“信息孤島”,實現數據共享,提高包頭市環境數據應用水平。
關鍵詞:環保信息化環境業務數據庫環境空間數據庫數據共享環境數據應用水平
中圖分類號:X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3(b)-0000-00
包頭市作為內蒙古自治區最大的工業城市,有其獨特的經濟結構和環境特點。隨著近年來城市經濟的飛速發展,對各種環境問題的反應和作出決定越來越要求迅速、及時,大量的信息處理是不可避免的。目前,環保信息化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信息化過程中“重硬輕軟”及“信息孤島”現象嚴重,至今尚沒有統一的環境業務數據庫和環境空間數據庫,包頭市環保局機關和所屬二級單位的網絡運行水平不高,各個分局局域網建設層次不等,加強環保信息化能力建設,提高環境管理能力,都是需要在環境保護信息化能力建設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1 信息化工程建設基本原則
緊密圍繞我市環境保護的總體目標,密切聯系我市環境保護工作的實際需要,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堅持系統建設的先進性、實用性、開放性和安全性要求,充分利用現有基礎網絡,統籌規劃,合理安排環境監測、監察以及環境監督管理等基礎能力建設工作中所涉及的信息網絡和應用系統建設,避免分散建設和重復投資,實現資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分步實施,有機整合、系統提升,實現環境信息化建設的標準化、網絡化,全面提高為我市環境保護管理工作水平提供技術支撐能力。
1.1統一規劃
是環保信息化建設的最基本要求,是網絡互聯互通、信息共享交換的前提,是保證市環保局各業務部門和下屬單位信息交流的基礎,是提高信息化建設效率、體現信息化建設效果、降低信息化建設成本的根本要求。系統建設時應按照統一的規范和國家相關標準進行規劃和設計,嚴格遵循有關信息標準及建設規范,建立統一的數據庫標準和應用系統設計標準,避免各期建設中的重復建設和銜接不暢,為今后的市環保局管理信息化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1.2分布實施
主要著眼于提高科學管理決策水平。“管理創新是信息化之本”,因此系統建設需要與市環保局業務管理流程、管理運行機制緊密結合,著眼于提高管理效率與決策水平,系統將成為日常管理業務必不可少的信息平臺,而不是形式與擺設。
1.3突出重點、縱橫聯網。
加強基礎信息網絡平臺建設,實現縱向和橫向聯網。
1.4規范標準、資源共享
在系統規劃和建設過程中,必須統一規范、標準、管理制度,明確各級機構的信息職能。統一標準是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的基本條件,也是實現數據交換和信息共享的基本要求。資源共享是信息網絡應用的目的,基礎網絡、軟硬件設備和信息等資源的共享,也是實現投資效益最大化的前提條件。
1.5平戰結合、應急響應
既要滿足日常環境監督管理的工作要求,實現對各類環境基礎信息和自動監控數據的采集、傳輸、存儲、處理、分析功能,又要能為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應急響應和協調指揮提供有效的支撐。
1.6強調建成系統的穩定可靠運行
系統建成后將直接服務于本市市環保局的日常管理與決策工作中,系統的穩定可靠將是系統建設過程中關注的焦點問題。我們應從系統的整體架構設計、數據采集更新、系統軟硬件平臺、應用系統運行和系統安全等幾個方面加以整體的考慮。
1.7實用性與先進性的統一
系統設計在實用前提下力求先進。從環保業務管理特點、現有資料和技術條件出發,選擇國內外先進而適用的科學技術,充分利用空間數據庫技術、GIS技術、計算機通信技術。
1.8緊密圍繞污染源管理的業務
系統設計過程中,力求充分理清業務流程和信息需求,充分體現本市市環保局業務管理工作特點,使該系統成為各項管理工作密不可分的工具平臺,滿足各種管理業務需要。
1.9注重系統易操作與標準化的特點
該系統設計將考慮到系統操作方便、易學、直觀,適合本市市環保局各級工作人員的各種層次的要求。同時要求系統的開發遵循主管部門對軟硬件、數據庫、網絡協議的有關規范和指南,以利于系統的有效運用。采用標準的易操作的圖形界面。同時,采用關系數據庫管理空間數據,符合國際技術發展潮流。
1.10保證系統具有開放性、可擴充性和較長的使用期
采用的操作系統、數據庫管理系統、網絡方案應是國際上主流的平臺和技術,確保系統開放性、可擴充性和擴展性。數據庫設計和功能設計也充分考慮日益增長的業務需求,便于系統的擴充。開發的軟件和模型,都是嚴格按照軟件工程技術進行設計和開發,并經過多次工程實踐的檢驗和改進,保證系統的可維護性和較長時間的使用期。
1.11遵循安全性、保密性和共享性的原則
系統設計與開發遵循安全性、保密性和共享性的原則,處理好數據資源共享與數據安全保密的關系。數據庫設計充分考慮本市數字環保的總體設計和規劃,保證能夠與各相關單位的數據共享。
2 信息化工程建設總體框架
2.1需求分析
由于環境業務管理方式、方法、手段的不斷創新和環境監測指標、種類的不斷變化,環境業務數據種類、數量、結構等不斷發生變化,致使環境信息管理中的數據業務存在著易變性的特點。作為環境管理與環境執法的基礎性依據,日益提高的環境管理與環境執法水平對環境數據管理、共享、分析、應用能力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致使環境業務數據及其相關的業務數據系統不斷發生變化。我局將主要圍繞網絡、軟件平臺及核心業務開展建設,實現“數字環保”。
由于部門和單位在網絡建設的時間、資金等方面的不同,建設規模和建設質量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同時由于分散建設,沒有考慮滿足全市環境信息系統建設的要求,因此需要制定市縣網絡建設的統一標準,開展網絡更新改造工作,達到數據信息統一采集、統一管理的要求,實現各級環保局內外網、環保專網的并運行,整體提高環境數據傳輸、共享、發布等的需要。
2.2數據管理與共享能力建設。
由于已經建成的數據庫在共享、交互方面存在著瓶頸,使得后續的整理、分析和利用受到很大影響,同時,數據質量沒有得到充分保證,數據缺乏,GIS技術應用不足,迫切需要將各類環境數據信息采用標準化集中管理。因此需要結合當今環境管理業務需要和數據管理技術的發展,建設我市統一的數據管理與共享平臺系統,提高我市環境各種數據與各級環保局、市政府及各相關職能部門等之間的數據共享能力,充分發揮環境數據在環境管理及環境執法中的作用。
2.3 環境應用軟件建設及運行
依據環境管理工作的實際需要,通過改擴建原有的網絡和硬件設備、應用軟件,開發建設新的業務軟件平臺及系統,即“污染源管理網絡平臺+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平臺+辦公網絡平臺”工程,初步完成我市“數字環保”工程的骨干框架及核心應用軟件的建設并投入運行。
2.4 開發“環境業務數據庫”和“環境空間數據庫”,并開展對數據庫中數據的錄入工作。
涉及數據庫系統框架內容:
(1)環境質量。環境狀況公報、環境質量報告書、環境質量月報、大氣環境狀況、空氣質量日報預報、水環境狀況、水質自動站周報、飲用水源旬報、聲環境狀況、土壤、底泥等
(2)環境監測與監察。環境統計、 排污申報、 污染物總量控制、 排污許可證、 城市環境綜合整治與專項行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 核與輻射、 固體廢物、污染源監測與監察“一廠一檔”、環境信訪與糾紛事故調處、 排污費征收
(3)污染源自動監控。水污染源監控、氣污染源監控、噪聲源監控、放射源、輻射源監控、危險廢物監控
(4)開發建設。環境保護規劃、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環境影響評價、建設項目審批、“三同時”執行
(5)生態與自然保護。生態建設、自然保護區、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6)環保法制。環境行政處罰、環保執法檢查、行政訴訟、法律、法規、標準
(7)科技與產業。環境科研、環保產業、排污權交易、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8)綠色創建。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 創建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村鎮
創建生態示范市、 創建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村、 創建環境友好企業。
(9)公眾參與。企業環境行為信息公開、 環保目標責任狀、 人大提案、政協議案、 環境信訪舉報投訴、 環保宣傳教育、 政務公示信息、包頭市環保網站
(10)環境應急。處置突發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案、風險源單位應急預案、環境污染事故預警應急系統、處置環境與核恐怖襲擊事件應急系統
(11)機關管理。辦公自動化、組織機構概況、黨、政、工、青、婦、學會、協會、黨務工作管理、政務工作管理、環境保護榮譽稱號、視頻會議、局內安防。
3 結論
通過環境信息化建設,目的是利用先進的3S技術、通訊技術、計算機技術等信息技術實現軟件與軟件、軟件與硬件的集成,建成具有環境數據采集、監測、分析、存貯、管理、顯示、傳播和應用等功能,實現環境問題的實時監管、分析、決策與處理,即“數字環保”。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包頭市環境保護信息管理和運行體系,建立核心環境業務數據庫和環境空間數據庫,健全網絡系統,消除“信息孤島”,實現數據共享。同時,對我市現有的環保網絡進行重組、升級及優化,提高網絡運行和質量。總之,可以提高我市環境數據應用水平,提高環保局日常辦公和業務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我市環境管理、環境執法、環境監控與應急指揮能力,更好的服務于我市環境保護工作和保障我市的環境安全。
參考文獻
[1] 環境信息化標準.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
[2] 環境信息分類與代碼.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7.
[3] 國家環境數據庫設計與運行管理規范.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