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漁船裝備作為漁業生產的重要載體,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漁業和船舶科技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我國是世界漁業大國,改革開放以來漁業經濟快速發展,水產品總量連續21年居世界第一。但我國漁船裝備整體水平落后,安全、環保隱患日益突顯。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的增加以及國際安全環保要求的增強,全面提升海洋漁船裝備成為我國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一、開發中遠海漁業資源,亟需發展海洋漁船裝備
近海漁業資源由于過度開發,日漸枯竭,小型漁船面臨入不敷出的境地。南海遠海海域、大洋性海域以及極地海域擁有豐富的漁業資源,但因環境惡劣,路途遙遠,對漁船裝備、配套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國從上世紀90年代漁業企業改制以后,專門從事漁船性能和捕撈技術研究的部門逐漸減少,漁船裝備研發處于停滯狀態。據業界人士認為,目前我國海洋漁船裝備水平與國外相差三、四十年。目前我國海洋漁船以小型、木質、老舊、近岸漁船為主。12米以下的小型漁船占60%以上;木質漁船占70%以上,玻璃鋼漁船不足10%,鋼質漁船不足15%;10年以上漁船占60%以上。其中,遠洋漁船中,45米以上大型遠洋漁船僅占遠洋漁船總數的15%;10年及以上遠洋漁船占近70%,26年及以上占11.75%;專業遠洋漁船少,且大多為國外進口。目前,裝備先進的大型拖網加工漁船、中大型圍網漁船只有十余艘,且全部為國外進口的舊船,船齡均在20年以上。
落后的裝備水平導致我國中、遠海漁業資源開發嚴重不足,甚至出現從遠海捕獲回的高價值漁獲物由于保鮮能力弱、漁獲物品質下降,價格竟低于近海捕撈的漁獲物的現象。因此,發展滿足中遠海漁業資源開發需要的先進漁船裝備,對于保護我國近海資源,促進我國海洋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滿足國際海事公約要求,迫切需要裝備的升級改造
海洋捕撈業屬于高風險、安全事故多發的高危行業。近年來,尤其是2011年以來,國際社會高度關注漁船安全,極力促使相關國際公約的生效和實施。2012年10月將在南非開普敦召開旨在通過實施《1977年托雷莫利諾斯國際漁船安全公約1993議定書》協定的國際海事組織(IMO)外交大會,該協定將修正1993年議定書的技術規定并使其生效。此外,于2012年9月29日正式生效的國際漁船船員培訓、發證和值班標準公約(1995年STCW-F公約)對船長24米及以上的海洋漁船船員發證和最低培訓提出了要求。而2009年6月通過的《國際漁業勞工公約》將在第10個國家(至少包括8個沿海國家)批準之日起12個月后生效,該公約涵蓋了漁船上工作的最低要求、工作條件、住宿和膳食、醫療、健康保護和社會保障等。這些公約的陸續出臺和生效,對我國漁船裝備整體性能水平、軟硬件條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發展海洋漁船裝備對拉動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漁船裝備涉及材料、機械、電子、通訊等多個領域,產業帶動性強。以遠洋漁船為例,先進的遠洋漁船集成了遙感定位、雷達探測、機電液一體化捕撈裝備、冷凍保鮮等高端系統,屬于先進科技成果的集合,具有較高技術含量。據統計,一艘8000噸級大型遠洋拖網漁船價值量超過18萬噸級好望角型散貨船,而一艘先進的南極磷蝦捕撈船價值量則高達1.7億美元,超過萬箱集裝箱船,屬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
研究表明,遠洋漁船產業帶動系數為3.13,居我國18個產業之首;影響力系數為1.20,在18個產業中排在第二,僅次于電子和通訊設備制造業。建造一艘長度75米金槍魚圍網漁船,將帶動相關產業部門3.8億元的總產出。此外,海洋漁業由于產業鏈條長,對國內就業也具有很強的拉動性,對于緩解我國日益增大的就業壓力具有重要意義。據初步估算,僅現有海洋漁船裝備的升級改造工程就將大幅增加就業量,以每年改造10%海洋捕撈漁船裝備計,每年將增加產值120億元,增加9萬個就業機會。
近年來,我國工業基礎不斷增強,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領域都取得了快速發展。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主要造船國家,形成了較為完備的船舶設計、建造和配套體系,此外,漁船電力推進技術、自動化、智能化等水平也得到了快速發展。這些都為我國海洋漁船裝備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產業基礎。因此,當前我國亟需抓住需求機遇,充分發揮現有工業能力,建立完備的海洋漁船裝備研發體系,鼓勵企業積極創造條件,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有針對性地開展海洋漁船裝備的研發,推動海洋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