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司徒雷登為傳教來到中國。其現代派傳教思想順應了中國國情,使司本人與燕大皆獲得了廣泛的贊譽。然隨著后來涉足政治,擔任美駐華大使,執行美帝國主義政策,終遭到國人敵視。涉足政治,參與列強對華侵略是近代傳教士的共同特征,也成就了近代傳教運動必然失敗的命運。
關鍵詞: 司徒雷登;傳教運動;政治
司徒雷登生于杭州,父母為來華傳教士。少年時期回美國接受教育,后受“學生志愿赴海外傳教運動”影響,1904年攜妻子回中國傳教。1908年到南京金陵神學院執教,1919年受聘為燕京大學校長。1946年受命為美國駐華大使,1949年解放戰爭勝利后離開中國。
一、現代派傳教士與燕大校長
基督教自產生以來就分為保守派和自由派。近代在傳教問題上,兩派的分歧亦明顯。傳統派(保守派)認為傳教是設立教會學校的唯一目的。他們把宗教課程、做禮拜列入學生的必修課,把發展教徒的多少視為衡量傳教成績的首要標準。而現代派(自由派)更注重培養學生的人道主義精神和社會服務功能,重視“通過學校的氣氛和教師的人格力量,用基督教的精神感染學生。”司徒雷登無疑屬于現代派,他在金陵時已表示“是正統派還是現代派的爭論……由于我對后者抱有同情心,再加上經過客觀的研究之后,我便對后者的見解持支持的態度。”隨后,司徒雷登在燕京大學的施政、表明的立場都可以從現代派思想上找到根源。
(一) 非基督教運動下的燕大——立案與改革
二十世紀前期,教會大學在中國迅猛發展,但它們均在國外立案。五四以來,反帝愛國、民族獨立運動高漲。在此背景下,1922年中國發生了非基督教運動,1924年非基運動再次興起,并提出收回教育權問題。同期,北京大學等國立高校開始迅速發展。面對這兩次運動及國立高校的競爭,教會大學不得不進行改革。上述情況下,現代派代表人物、燕大校長司徒雷登順應中國社會潮流,積極申請立案與進行改革。
(二) 支持學生運動
二十世紀上半葉,學生在動亂的社會中扮演了積角色,愛國運動如火如荼。燕大雖為教會大學,但其學生在從“五四”到“一二九”等學生運動中,表現出極大的愛國熱情,始終站在學生運動的前列。作為燕大校長的司徒雷登對學生運動給予了積極支持的態度。如1934年燕京學生南下情愿,反對蔣的不抵抗政策。為此司徒雷登召集大會時說:“如果燕京學生沒有來情愿,那說明我們辦教育幾十年完全失敗了”。
司徒雷登對學生運動的支持,一方面出于對第二故鄉中國的同情,另一方面也與其傳教策略有關。1919年司徒雷登曾在信中寫到:“此時此刻正值中國生死存亡的關頭,燕京大學面對這樣的報國時機,是有著深遠的意義的。”在當時中國特殊年代里,司徒雷登對燕大學生運動的支持,無疑有助于教會及教會大學良好形象的樹立,從而有助于傳教工作的開展。
綜上,中國化的改革,“以基督精神感染學生”的現代派傳教策略,使司徒雷登獲得了廣泛的認可與贊譽。燕大的學生稱他為“燕京的精神堡壘”;“在終身追隨他的傅涇波眼中,他就是基督的化身;北大校長蔣夢麟稱他‘真正代表了基督精神’”。從其得到的廣泛贊譽及影響看,司徒雷登無疑優秀地完成了來華的傳教任務。
二、司徒雷登與近代傳教運動失敗的必然性
1946年7月,司徒雷登被任命為美駐華大使。1949年8月,司徒雷登被迫離開中國。建國初期,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中美關系更加惡化,“燕大校園里掀起了反美高潮,一些青年教師開始寫文章批評司徒雷登,指責他是反蘇、反共、反對中國革命的美國特務,是中國人民的死敵”。 司徒雷登由令人敬仰的“基督化身”變為“中國人民的死敵”。當然這種批評在當時特殊的時代下缺少客觀性,但執行美帝國主義政策的從政之路確實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
司徒雷登的從政經歷并非偶然。西方傳教士們為傳教而來,但在西方殖民擴張的歷史背景下,他們又都或多或少地涉足中國政治,參與了西方的侵略,從而遭到中國廣大民眾的敵視與抵制。這也成為司徒雷登和近代的傳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
1983年美國基督教會聯合會曾發表聲明,認識到“從消極方面來看,中國政府官員和許多中國人包括中國社會各階層的基督徒,認為西方的基督教傳教運動是西方為統治中國及其社會,全面施加影響的一個組成部分。” 宣教學家David Bosch 則指出:從十六世紀開始,“差傳”的概念已經與殖民主義等同。無論傳教士本人是不是這樣知覺,他們充當了殖民擴展先遣者的角色。
綜上,鴉片戰爭以來,在西方列強的侵略下,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陷入了苦難的深淵。對西方列強的仇恨、敵視成為中國民眾的普遍情結。而此時來華的傳教士們常常自覺不自覺地涉足政治,參與西方列強的政治侵略。因此近代傳教運動不僅因其文化入侵性遭到國人的抵制,更因其直接參與西方列強的政治侵華而遭到中國的敵視、抵制。可以說涉足政治、參與政治侵略導致了近代傳教運動失敗的必然結局。
參考文獻:
[1]赫平.無奈的結局——司徒雷登與中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司徒雷登.在華五十年[M].北京: 北京出版社,1982.
[3]趙小兵.消極應對與主動調試——圣約翰大學與燕京大學發展方針之比較[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作者簡介:孟文文(1987-),女,山東青州人,山東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發展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