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軟基沉降是人類工程活動必須考慮的一個嚴峻問題,本文著重介紹、分析欽防高速公路某路段下行線軟基沉降情況,形成機理,為采取有效治理措施提供依據。
關鍵詞:高速公路 軟基路堤 沉降 原因分析 治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U41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6(c)-0039-02
廣西某高速公路k2+100m~300m路段下行線路段地處海灣岸邊,自建成通車以來,該路段填方路基沉降變形明顯,路面錯臺、開裂、高低不平,縱橫裂隙發育,其中縱向裂縫7條,一般長80m~120m;橫向裂縫10條,長10余米,寬一般0.8cm~4cm,局部達5cm~7cm;多處裂縫砼路面沉降高差0.5cm~3.5cm,最大沉降量達53.6cm,嚴重危及公路的正常使用及行車安全。
1 地質情況
該路段原始地貌為海濱潮間帶,地形經人工挖山填海、筑路整平,地面標高5.52m~6.54m。公路右55m填筑帶外為海灣,岸邊為寬6.5m的漿砌片石護岸,海底向外微傾斜,海水深0~5m,隨潮汐變化;公路左60m~80m為一孤立石山,山高20m~35m,巖石裸露,出露地層為志留系雜色砂巖、泥巖、頁巖,中薄層狀,單斜構造。
場區內第四系覆蓋土層有:路面砼(Q4me)、路床基底層(Q4me)、填筑土(Q4me)、細砂(Q4m)、含淤泥質粘土(Q4m)等,下伏基巖為志留系(S1)砂巖、泥頁巖見圖1。
根據是否存在含淤泥質粘土及基巖面的變化情況,該路段可分為兩個不同的地層區。一部分上覆地層主要由填筑土組成,厚3.24m~10.44m,下伏基巖為砂巖、泥質頁巖,基巖面坡度較小,基底較穩定。另一部分上覆地層主要由填筑土、細砂、軟~流塑狀含淤泥質粘土組成,其中填筑土厚6.50m~10.44m,細砂層頂面埋深6.50m~14.50m,厚4.00m~7.20m;含淤泥質粘土頂面埋深6.50m~12.60m,厚2.50m~10.00m;巖面在縱向上坡度小,橫向上坡度較大;該區屬軟土地基,存在沉降變形、蠕動位移的可能性。
地下水主要賦存及運動于填筑土、細砂和局部裂隙較發育的砂巖層中,這些巖土層的孔隙、裂隙較發育,具中等透水性,含孔隙、裂隙潛水,富水性中等。其他地層孔隙、裂隙小,具弱透水性。地下水主要受大氣降水及海水倒灌補給。地下水與海水之間的水力聯系密切,勘察期間測得地下水位埋深3.35m~5.00m,隨潮水位潮汐變化。因原始地形由上行線向下行線(海邊)傾斜,上行線一側山體巖土層吸收大氣降水后,沿裂隙、孔隙入滲地下,流經路堤向海邊潛流排泄,見地質剖面如圖2。按場地環境類型分類規定,其屬Ⅰ類環境,地下水及海水對砼具有強腐蝕性。
2 路基沉降變形的影響因素與原因分析
2.1 路基沉降變形的影響因素
該路段路基沉降變形的形成和發展變化主要受巖面基底地形條件、物質組成與結構特征、地下水及海水潮汐作用、車輛荷載、人類工程活動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2.2 路基沉降變形的原因分析
該路基的沉降變形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沉降變形(即垂直變形):地基中軟~流塑狀含淤泥質粘土受上部動、靜荷載作用產生的固結壓縮變形,以及填筑土壓縮固結和后期水文地質條件改變所引起的壓縮變形,其工后沉降量超過高速公路一般路段容許工后沉降量;二是局部側向位移變形:軟~流塑狀含淤泥質粘土在垂直荷載作用下側向蠕動變形,以及后期填筑土垂向變形較大而引起的側向變形。具體分析如以下幾點。
(1)該路段地基受力層內存在軟~流塑狀含淤泥質粘土,含水量37.3%~48.9%,孔隙比1.008~1.327,十字板剪切強度3.08kPa~7.06kPa。該層軟土分布廣、厚度大,變化亦大,中央隔離帶處薄,向海岸逐漸增大,到城市綠化用地部位厚度達5m~10m。其工程特點是極為軟弱、飽水、固結差、固結系數小、高壓縮性。在公路填方期間,路堤填筑土對地基產生的附加應力所引起的排水固結緩慢,土層呈欠壓密狀態,完工后,路基主固結沉降、次固結沉降依然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在路堤靜荷載和車輛動荷載、振動影響下,土層孔隙中飽和水漸漸排出,繼續產生固結、壓縮變形。由于該路段軟土厚度不同,所產生的沉降變形量不均勻,壓在地基上的路基沉降也不均勻,砼路面隨著變形產生裂縫。
(2)在施工過程到工程結束,含淤泥質粘土都承受著填筑土的自重壓力作用,因其力學強度極低,土的側壓系數、主動土壓力系數較大,在排水固結尚未達到最終變形同時,該土層會產生側向擠壓,向基巖面傾斜及阻力最小的方向—海岸緩慢蠕動。在地基變形不穩定情況下,該路段投入使用后,在車輛動荷載的同時作用下,加劇路面的破壞程度。
(3)路堤填筑土料以粗粒為主,尤其是底部拋石層,均勻性差,雖經分層碾壓,其密實度仍達不到設計要求,在荷重的作用下,本身還在發生小量沉降變形。
(4)場地內的填筑土、細砂和局部裂隙發育的巖層,具中等透水性,另外,公路修建后,上行線一側未設置縱向排水溝,致使降水、地表積水下滲進入路堤,尤其是雨季大量降水,沿已破壞的砼路面裂縫直接滲入路基,從填筑土孔隙、空隙不斷擴大。又因路堤地下水與海水存在互補關系,潮起潮落對路基的作用,既降低了填筑土的物理力學強度,又易把土的細顆粒攜帶走,使結構變得松軟。填筑土空隙加大,密實度變小,在自重和車輛荷載、振動作用下,加快和加大了路堤壓縮變形。
3 治理對策
根據場地工程地質條件不同,分段采取治理措施。首先,對該路段的下行線綠化帶中間采用一排高壓旋噴樁作為帷幕,由于該路堤地下水與海水存在互補關系,潮起潮落對路基的填筑土(特別是軟~流塑狀含淤泥質粘土)的影響很大,漲潮時海水會滲入到路堤中使填筑土的物理力學強度降低,退潮時又易把土的細顆粒帶走,使填筑土的空隙加大從而引起路基沉降,故對該路段宜采用高壓旋噴樁作為帷幕,以隔斷路堤與海水的聯系;其次,在有軟~流塑狀含淤泥質粘土的地段采用高壓旋噴樁及化學(壓力)灌漿進行治理,因路堤中的軟~流塑狀含淤泥質粘土具有高壓縮性,力學強度低,為提高其力學強度,該段宜采用高壓旋噴樁及化學(壓力)灌漿進行加固治理;然后,對該路段的填筑土進行化學(壓力)灌漿,充填其空隙,提高填筑土的壓實度;最后,對跳車現象嚴重的部位進行適當抬板,保證路面的平整度,消除跳車隱患。
4 結語
該路段路基沉降變形在建成通車到施工治理前一直在持續發展,且在雨季有明顯加快的跡象。而經過施工治理后,路基穩定,運營正常,再沒有出現類似的病害。說明對該路段的病害影響因素的分析評價是正確的,而對此采取的治理措施也是合理有效的。
參考文獻
[1] 張誠厚,袁文明.高速公路軟基處理[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2] 王鐵宏.全國重大工程項目地基處理工程實錄[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8.
[3] 劉松玉.公路地基處理[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
[4] 高大釗.軟土地基理論與實踐[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
[5] 趙國富.采用壓漿法控制地面沉降和提高擋土墻強度工程實踐[J].探礦工程(巖土鉆掘工程),2009,36(5):66~68,71.
[6] 林青.軟土地基注漿加固實踐[J].探礦工程(巖土鉆掘工程),2009,36(8):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