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北京八達嶺國家糧食儲備庫附屬工程-鋼筋混凝土倒錐殼水塔的滑模施工,總結水塔外設腳手架提升滑模施工工藝和技術,為類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和改進建議,使滑模技術不斷得以改進和提升。
關鍵詞:全現澆 鋼筋混凝土 水塔 滑模 施工
中圖分類號:TV5 TV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6(c)-0080-04
北京八達嶺國家糧食儲備庫水塔工程地處八達嶺高新技術開發區,是儲備庫的附屬工程,工程圖紙采用國家標準圖集。根據設計圖紙,水塔的有效高度為32m(實際建筑高度37.62m),水箱理論水容量為100m3,設計地基承載力為200MPa。
水塔工程主要由圓臺基礎、圓柱支筒、倒錐殼水箱及其它附屬設施等組成,其圓臺基礎半徑為4500mm,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20,基礎外做五層防水砂漿。支筒(塔身)高度為35.18m,支筒壁厚180mm,筒徑2400mm,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0;支筒上部設置水箱,水箱主要由下環梁、中環梁和上環梁組成,水箱最大半徑為5690mm,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25,防滲標號W6,內做五層防水砂漿。
本項目主要采用外設腳手架提升滑模施工技術,項目開工施工工期為3個月。
1 施工總體部署
1.1 施工方案簡介
根據項目分析和策劃,本水塔施工的重點是支筒提升滑模施工和水箱模板支撐體系的搭設。
本項目基礎模板采用小剛模板進行拼裝,支筒模板采用定型鋼模板,水箱結構采用現澆混凝土,水箱外保溫采用預制件進行外保溫。腳手架采用雙排單立桿腳手架,作為模板的提升架,同時在腳手架外側搭設馬道,作為施工人員上下通道,混凝土的垂直運輸采用龍門架。
施工時,外腳手架、馬道、龍門架與支筒的澆筑同步進行升高,待支筒施工完成后,外腳手架拆除至水箱環托梁底部,搭設外挑架、支水箱模板、原位現澆水箱混凝土。外腳手架經設計和驗算,其強度和穩定性可作為提升模板的支撐,外挑架經多次卸荷后,可作為水箱模板的支撐體系。
1.2 施工工藝
本項目的施工工藝流程如下。
測量定位→基礎開挖→基礎混凝土施工、鋼模制作→基礎回填土施工、鋼模預拼裝→鋼模安裝就位、外腳手架、馬道、龍門架搭設→支筒混凝土澆筑、預制保溫板、外腳手架隨澆筑搭設→環托梁施工→外腳手架拆除至環托梁→水箱外挑架搭設→水箱下殼施工→水箱上殼施工→風樓施工→吊裝保溫板、外裝修、爬梯焊接→拆除外架、防腐處理→竣工驗收。
2 滑模的設計
2.1 滑模設計依據
在認真審查設計圖紙后,發現本項目具備滑模施工的條件,在滑模設計時主要考慮以下設計特點和條件。
(1)支筒筒壁厚度一樣,都是180mm。
(2)支筒筒壁的配筋較密(200mm的縱橫向鋼筋網)。
(3)支筒頂部形狀變化較大,以此確定滑模施工的高度和上部結構的施工措施。
(4)當地當時氣候條件比較惡劣(大風天氣較多)。
根據以上特點和條件,在滑模設計時主要進行以下內容的設計。
2.2 提升架的數量和位置的確定
根據各項荷載數值(見表1,單位:公斤),設計時,在模板四周沿圓周均勻分布6個提升架,并與之相應地做3對輻射梁和提升吊點,以便掛倒鏈,倒鏈的額定承載力為3噸。本工程中的實際承重要求為0.53噸。
實踐證明,提升點布置的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模板是否能夠正常提升和支筒的垂直度控制。這樣布置有以下優點。
(1)各個倒鏈受力基本均勻。
(2)由于模板在提升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發生旋轉,這樣布置能夠倒換吊點與倒鏈。
(3)在倒換吊點時,可以對稱進行,而不影響模板整體受力的均勻性。
2.3 工作平臺的設置
為方便施工,主要是便于堆料、人員行走、堆放少量工器具和混凝土的修補,在模板設計時考慮了2個工作平臺,即散料平臺和檢修平臺。散料平臺設置在模板上面,是主工作平臺。檢修平臺設置在模板的下面,供混凝土表面修飾和養護使用。
2.4 工作平臺與上口距離的確定
散料平臺重點考慮堆放混凝土的多少,根據混凝土的初凝時間和施工速度,每次提升高度約為30cm,需混凝土量0.4m3,施工時間約2h,另外考慮到安全因素,在設計時散料平臺距離模板上口距離為30cm,可容納混凝土0.9m3。
檢修平臺考慮到人體的工作高度,距離模板下口1m。
2.5 模板材料的選擇
2.6 模板的加工與組裝要求
滑模模板采用在施工現場制作,內、外模板采用3mm厚的鋼板,Ф25鋼筋作鋼環,起固定作用,內、外模錐度為1%,在安裝后模板上口間距165mm,下口間距190mm,內、外模均采用整體模板,通過提升架連為一體。提升架選用10槽鋼,內模通過水平及斜向支撐與中心孔Φ200鋼管連接,在內模上口鋪設木板形成散料平臺。
模板的組裝在基礎混凝土達到一定強度后進行,分別吊裝內、外模,調整錐度、焊接提升架,使之形成整體,然后試運轉,經檢查合格后,投入使用。
2.7 模板設計圖
3 腳手架和垂直運輸設計
根據工程特點:水箱需要原位現澆,提升模板需要支架。因此考慮搭設外腳手架。外腳手架平面布置為正六邊形,搭設高度為38.4m,外排架邊長3.3m,立桿間距1.1m,內排架邊長2.15m,立桿間距1.08m,步距為1.2m,內、外排架間距1.1m,內腳手架距離支筒的最近距離為0.66m,最遠距離為0.95m,內、外排腳手架每邊用6m長的鋼管相連,中間排木用2m鋼管,待支筒混凝土達到一定強度時,將其與支筒頂緊,外架各邊上用6m鋼管做四周全封閉的剪刀撐。
垂直運輸采用1.9m×1.9m的鋼管井架,用鋼管搭設馬道與外架連接,每三步做一運輸平臺。井架外邊距離支筒中心8m,馬道作為施工人員上下通道,立桿間距1.2m、步距1.2m、寬度1.9m、高度與外腳手架同高。
根據規范要求,同時結合當地氣候條件,外腳手架在15m、25m、35m高度處設四道纜風繩,纜風繩選用φ12.5鋼絲繩。外腳手架在14.4m以上,每間隔4.8m沿支筒均勻做3根別抱與支筒連接,連接點隨混凝土澆筑進度陸續加設。
水箱施工采用外腳手架作為支撐體系,挑架利用原支筒架子外圈間隔放置3根3m長的短桿作放射狀支挑,設四層,環向橫桿仍按正六邊形布置,徑向橫桿隨挑桿放射狀布置。挑架與筒壁每層設置6個支撐點。外挑架的卸荷選用在8個環托梁安裝時,分別在外側下端焊Φ25吊環,然后用鋼絲繩拉接外挑架來卸荷。
外腳手架、外挑架、馬道和龍門架經過設計和驗算,其強度和穩定性均能滿足施工要求。
4 支筒混凝土澆筑
支筒混凝土的澆筑質量是本工程的關鍵,它的澆筑速度和強度直接影響到整個工程的質量和進度。在施工過程中,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控制。
4.1 測量控制
在基礎混凝土的澆筑過程中,在基礎中心點預埋垂直控制點,作為工程施測原點。同時,在模板加工時在平臺中心設置Φ200鋼管,掛8kg線錐控制筒身的垂直度。同時在平臺上設置三根水準刻度管,以控制支筒的水平度。提升之前,在鋼筋上劃線,專人觀察水準管和線錐,同時設專人指揮,同時拉動,每次拉動長度一致,以控制每次提升高度一致。
4.2 鋼筋工程
支筒鋼筋采用間距200mm的鋼筋網,豎向主筋設計要求雙面幫條焊,環向鋼筋每1m設置1根φ12鋼筋與主筋點焊,以防止鋼筋的扭轉。混凝土每次澆筑后,在模板與提升架之間留有600mm的空隙,以便于綁扎鋼筋。
4.3 混凝土澆筑
支筒混凝土的設計強度為C30,為保持混凝土的工作性不變而減少拌和用水量,降低水灰比,改善和易性,利于混凝土強度的增長及物理性能的改善,在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時摻入適量的減水劑。混凝土垂直運輸采用卷揚機,到達澆筑高度后通過溜槽進入散料平臺,然后人工沿四周均勻下料,分層振搗。開始澆筑高度為50cm,澆筑至一半時開始振搗,振搗過程中為防止漏振,采取每個鋼筋間距內都振搗,振搗時間進行嚴格控制,防止夾層,影響混凝土強度,并嚴禁振動鋼筋和模板,待混凝土初凝后,往上提升5cm,觀察出模混凝土的外觀,同時用手指按壓出模的混凝土,無明顯凹痕,表明混凝土已初凝。第二次澆筑30cm,提升10cm,繼續觀察出模的混凝土,若與第一次觀察的情況相同,再澆筑35cm,與內平臺相齊平,待模內混凝土具備一定強度后,進入正常提升階段,以后每次澆筑30cm~40cm,間歇40min。每次提升后,立即進行人工修補混凝土。
根據施工記錄,平均每日澆筑高度為2.35m,速度最快時達5.76m/日,由于施工時當地的氣候條件比較寒冷,給施工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否則支筒的施工速度會更快一些。
4.4 混凝土養護
由于施工期間當地風沙很大,經過2次的灑水養護觀察和工人的現場反映,認為工作量太大,而且在夜間施工時比較危險。后采用涂刷混凝土養護劑的方法進行養護,雖說增加了一定的成本,但是避免了質量事故和安全事故的發生。
4.5 水箱內支筒施工
水箱環托梁以上1.5m以內的部位,由于鋼筋較密(局部采用雙排筋),所以混凝土采用細石混凝土澆筑。環托梁鋼支架采用預留孔,二期澆筑。水箱內支筒外面做五層防水砂漿。內支筒頂部1.3m范圍內支筒施工時,由于體形有所變化,采用外模保留,內模拆除,用剛管做支撐、然后支內模。采用外模逐步提升,內模固定的分層澆筑方式。
4.6 施工組織安排
5 水箱施工
根據工程的實際情況,水箱施工應重點控制下錐殼的支撐和混凝土澆筑及五層防水的做法。
5.1 水箱外挑架的設計
本工程水箱在原位現澆,外挑架的設置為:單側設三跨平行且等跨的外挑架,間距1m,步距1.2m,外挑架搭設的高度為37.00m,形狀與外架相同,為正六邊形,且在三排外挑架外圍全部搭設剪刀撐,在一個徑向平面內設反向撐。角點斜桿頂在預留角鋼槽內,其余斜桿頂住支筒壁。原位現澆混凝土必須進行卸荷,卸荷采用在環托梁內預埋φ25鋼筋吊環6個。每個吊環拉2道鋼絲繩,分別與最外邊的挑桿拉接。另外一點卸荷選在水箱模板的環狀龍骨架上,作為二次卸荷。具體做法為:8個工字鋼支撐埋件作為拉接點(拉接點位置對稱),在最上部的環狀管上做16個卸荷點。第三排鋼管做8個卸荷點,用φ12鋼筋加花籃螺栓進行調整,調整完畢驗收合格后,φ12鋼筋在花籃螺栓處焊接。外挑架經計算驗證后,其強度和穩定性能夠滿足施工需要。
5.2 水箱外挑架設計圖
5.3 下錐殼模板圖
在最上一層挑架上搭設5根環狀鋼管龍骨,構成基本骨架,在環狀龍骨下加設立管。在環管上搭設50×100木方,木方用8#鐵絲與環狀龍骨綁扎,完成上述操作后,再對整個倒錐體進行校核、抄平、調圓,然后綁扎鋼筋,支中環梁模板,清理后即可澆筑水箱混凝土。
5.4 水箱混凝土的澆筑
水箱混凝土設計為:C25W6自防水混凝土。施工時,在水箱四周搭設溜槽,用卷揚機不間斷地提升上料,兩個作業班組同時環向進行澆筑,每次澆筑高度60cm,不設內模。振搗時從下向上進行,隨后緊跟著抹面,多余的混凝土拌和物用刮杠往上刮,這樣可保證無施工縫。當混凝土澆筑至高度的一半時,緊跟著抹一層摻8%防水劑的砂漿,搓成毛面,以便上部做五層防水砂漿。
5.5 水箱內五層防水的做法
防水砂漿施工前,先將水箱部位的φ12拉接筋和鋼管切掉,上部涂防銹漆,空洞用細石混凝土添堵,然后徹底清除水箱上部雜物。防水砂漿采用五層做法施工:第一遍刮純水泥漿結合層一道,厚度2mm;第二遍用摻8%的MNC-D1型防水劑的水泥砂漿抹面,5mm厚,壓實后搓毛;達到一定強度后,繼續抹第三遍、第四遍防水砂漿,做法同第二遍一樣;第五遍,抹2mm厚純水泥漿,壓實、趕光。整個施工順序由中環梁向下環梁進行。
5.6 洗水試驗結果
在水箱施工完畢后,進行洗水試驗,洗水壓力設計要求為0.4MPa,現場實際壓力達到0.6MPa,在經過24h的試驗觀察,發現個別部位存在滲漏,后用環氧樹脂砂漿封堵后,再次試壓,滿足要求。
6 結語
(1)通過本工程的施工,證明在措施得力的情況下,采用外設腳手架,提升滑模進行水塔施工,在技術上可行且質量滿足要求。
(2)通過本項目施工,證明采用外設腳手架、提升滑模進行水塔施工,施工速度比較快,工期有保障(總工期3個月)。
(3)通過項目經濟成本分析,證明采用外設腳手架、提升滑模進行水塔施工,經濟上比較節省。
參考文獻
[1]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建筑施工手冊(第3版)[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7
[2] 建筑技術雜志社.建筑技術[M].1999(7).
[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施工[M].中國建筑科技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