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堂教學正在悄悄發生著變化,作秀課、精講課、學案課,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本文從自身語文教學的角度出發,談了自己對于語文教學的四點感悟即:吃透文本,游刃有余;重視朗讀,實現學生與作者的心靈溝通;含英咀華,口吐蓮花;語文教師要做雜家,廣泛閱讀,提高語文素養。
關鍵詞:解讀文本 重視朗讀 豐富語匯 口吐蓮花 提高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6(c)-0199-01
經過十幾年的語文教學,再聯系目前我身邊的語文教學現狀,我最大的感慨是:語文教學偏離了正確的軌道,因此我呼喚語文教學應回歸本位。
以下是筆者對語文教學的四點感悟。
1 吃透文本,游刃有余
文本的準確解讀是教師最基本的需要。只有教師先深入、細致、廣闊、多維的理解了文本,吃透了教材,深刻理解了文本的內容,要旨,體會出作者傳達的思想感情,領會了作者的寫作意圖,才能在語文課堂上靈活駕馭,才能深入淺出的講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達到“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從而得心應手地引導學生學習訓練。實現老師、學生、文本三者的語言、情感和心靈的溝通與交流,最終實現《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三維目標的要求。文本解讀,在老師的層面,越深越好,越細越好,越廣越好;而在課堂上,卻要以生為本,心中有生,盡可能聯系學生實際,一定要結合學生的理解能力、生活閱歷、語文水平進行靈活點撥,巧妙啟發。
最重要的,是教師有自己獨到的發現,將文本內化,形成自己的教育意識體系,出自于文本而不被文本牽著鼻子走。大處著眼,細處著手,深入淺出,如庖丁解牛,“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從而不至于在課堂上出現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尷尬局面。
多少年來,對《孔乙己》的解讀一直停留在抨擊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上,很多人忽略了魯迅的另一個意圖——表現群眾的麻木,對苦人的涼薄。有些教師雖有所提及,但是幾乎沒有正面從看客的角度來解讀課文。在咸亨酒店理由那么一群酒客,只要孔乙己一到店,便你開槍,我放炮地連續嘲笑,使得孔乙己尷尬難看。就連平時一副“兇臉孔”的掌柜也不例外,并從中得到病態的快樂。所以魯迅在《娜拉走后怎樣》一文中毫不留情地指出:“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倍@樣的看客在當時的中國,甚至是當今社會,都是為數不少的。而孔乙己和看客的愚弱導致“誠與愛”的缺失,是得“旁觀”成為當時中國的普遍社會現象。只有深刻理解了魯迅通過《孔乙己》所傳達出來的信息,才能上好這一課。
2 書聲瑯瑯,心靈共鳴
語文是一門語言類的學科,朗讀是積累語言,培養語感的一條非常重要的途徑。不僅丟不得,反而要高度重視。學生可以通過朗讀去品味文章的語言之美和作者傳達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教師通過傾聽學生的朗讀了解學生對課文的思想感情、情感基調、內容重點的領會是否正確到位。往往是讀出味兒了,領會也就到位了。而且朗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大家的注意力,因為讀的時候學生是輕松主動的,樂在其中的,而教師的講析、提問往往令學生緊張或厭煩。尤其在詩歌的教學中,更要通過朗讀達到學生與作者情感的共鳴。
我在《黃河頌》一課中,重點設計了朗誦的環節:讀黃河的雄壯氣勢,讀黃河的悠久歷史,讀黃河的堅不可摧,讀黃河的無窮力量,讀詩人的熾熱情懷,讀出學生的愛國豪情。采用多種讀的方式:聲情范讀,個別朗讀,齊聲朗讀,配樂朗讀,到最后的全體起立,激情朗讀。是朗讀把學生帶入情境,是朗讀讓學生激情澎湃,朗讀把這堂課帶向高潮。
充滿詩情畫意的散文,也要重視朗讀,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培養語感,含英咀華,激蕩學生的心靈,開啟心智,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美好。
3 積累語言,口吐蓮花
語文,語文,顧名思義,就是語言文字;語文教學就應該著眼于語言文字的提高。積累語言,豐富語匯,提高聽說讀寫能力,從而為生活服務。
一篇課文,有它兼美的“文理”,在準確的理解了課文的道理的基礎上,更應該把對語言的積累運用作為重要的一個教學目標。很多年輕教師根本不重視這一點,只著重課文道理的揭示,文意的闡發感悟,只著眼于懂文意,而忽略了文本的語言功能,語言賞析與積累運用。
詞語的聽寫,運用詞語造句,好詞好句的賞析,這些看似簡單的環節不容忽視,這是提高語文能力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
教師課堂上的語言更要做到簡明,精煉,典雅,讓學生直接地感受到語言的魅力,從而注重語言的提高。在語文課堂上,應拒絕油滑,拒絕平淡,拒絕方言土語,拒絕重復啰嗦,讓語文教師本身作為學生心中優美語言的典范。
4 汲取活水,提高素養
我認為語文教師應該重視閱讀,不斷汲取“源頭活水”,做一個雜家,知識淵博,素養深厚。一個知識貧乏單薄的語文教師,不可能上好語文課,更不可能在教學中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所知道的東西,就引港比他再課堂上要講的東西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夠應付裕如地掌握教材”“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
經常閱讀,感覺自己的教學語言是豐富靈活的,思路是開闊暢通的,一段時間不讀書,感覺語言滯澀單調,毫無新奇,只是在吃老本,而沒有新見解,面目可憎,自己都覺得慚愧。所以,語文老師要經常接觸語言文字,否則會僵化。平時含英咀華廣汲取,課堂上才能口吐蓮花妙語出。
語文路上,教師僅僅是態度認真,埋頭做事,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與他人交流,善于聽取他人的意見。樂于傾聽,是教師提升教學層次不容忽視的有效途徑。
多看語文教學方面的雜志,從中汲取專業知識和技能,為我所用,不斷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改變自己的教法?!墩Z文教學通訊》、《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課外閱讀》、《閱讀與作文》等優秀雜志都是我們的良師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