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數字化藝術的到來,如何把握機遇以拓展中國傳統民間音樂的生存空間,不僅是中國民間音樂創作表演者的職責,同時也應該引起數字媒體領域的重視。“中國戲曲由主流文化迅速邊緣化,一度在文化市場中缺少話語權”[1]。“戲曲危機”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本文將淺談中國傳統民間音樂的原始形態和被引進新媒體技術而產生的新的民間音樂藝術形態,進而探究中國民間音樂與新媒體整合的必然趨勢和所面臨的問題。
關鍵詞:傳統戲曲 數字音樂 新媒體
中圖分類號:J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6(c)-0234-01
戲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隨著社會的發展,戲曲藝術由從勾欄到廳堂,再進入了劇場的舞臺藝術,發展到今天的戲曲小品、戲曲電視劇的銀屏藝術。為了發揚和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戲曲工作者不斷的創作符合現代社會進程的戲曲作品。然而,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戲曲僅在傳播載體或作品本身題材上的更新,還不能完全使我們的傳統藝術走出困境,背負著傳統的表演模式和古老的歷史故事的戲曲藝術不斷遭逢著“生存”的危機。高科技的視聽藝術是否取代傳統戲曲?戲曲藝術的生存空間將如何把握機遇以拓展?都將是一個有待深入探討的問題。
1 “傳統藝術數字化”時代的到來
我們正在走進一個信息化、數字化的時代。信息的流通空前活躍,數字化已經逐漸蔓延于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和角落。藝術的超時空性,多維性和多樣性的交融是經過數字化處理的藝術作品的一個鮮明特色。隨著數字化不斷創新的進程,各種視聽藝術形式層出不窮,藝術的功能不斷擴寬加強,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正給中國的傳統藝術帶來了新的契機。
1.1 新的戲曲藝術形態
對于戲曲的傳播來說,“數字化”時代的來臨,新媒體藝術的盛行,不僅為繼承發揚中國古代藝術創造了更廣闊的空間,同時在數字媒體產業化模式的進程中,戲曲藝術也在改變傳統的創作模式和欣賞模式,與其他媒體行業交互合作,彰顯著戲曲藝術的魅力。
“新的傳播媒介與傳統藝術的結合必然碰撞出不同于原來的藝術形態”[2]。如戲曲電視、網絡戲曲、手機彩鈴戲曲、影視戲曲、游戲動漫戲曲等,它們是數字媒體產業鏈中具有巨大潛力的一員。
而“2007上海電子藝術節會展”的“新視覺電子音樂會”更是一次打造新感受戲曲劇場的大膽嘗試。它結合音樂、視頻、舞蹈、戲曲等多種藝術類型,運用視聽多種高科技打造的一場三維立體的音樂會。它以中國文化遺產昆曲為音樂的基本元素,以“節奏”作為貫穿整體結構的主線。并通過不同段落的表現形式,力圖多角度詮釋“節奏”的內涵。觀眾們可以通過聽覺與視覺,感悟音樂和畫面的律動。整場音樂會都是用一種“交互式”的制作概念,向聽眾展示新媒體藝術的魅力。
這次音樂會打破了傳統音樂會單一的聽覺欣賞模式,在視覺上運用的景觀裝置、影像裝置等多種藝術裝置作品,加入演員與觀眾的互動,讓觀眾接受了視覺和聽覺上多重的藝術享受。它是電子、數碼、光影等技術和音樂、美術等創意的結合而產生的新形態的藝術作品,是傳統藝術和現代技術結合大膽嘗試,帶給人以全新的感受。
1.2 戲曲緊跟著科技發展的腳步
技術的發展絕不是戲曲藝術的絆腳石。人們可以發現從音樂會、演唱會、唱片、影視音樂到新視聽電子音樂,從電子琴到合成器,再到數碼工作站,音源、采樣器、電腦等直接使用于樂隊的現場表演,從多媒體運用到新媒體技術的融入,無不是科技為音樂開拓了更為多樣和廣闊的表現空間。運用最新的高科技電子技術可以將為我國的傳統民間藝術進一步傳承發揚開闊廣闊的空間,奠定技術基礎,提供新的表現形態,如二維三維影像的捕捉與再現、虛擬現實技術、交互式電子音樂技術、實時音頻與視頻處理技術、多聲道音頻技術等,以耳目一新的形式,突破傳統構架,使其成為一部既深含民族文化底蘊、又具有當代都市氣息的藝術作品。
2 新視聽的戲曲藝術發展需要多個領域交互溝通,共同努力
新視聽戲曲是文化、藝術及數字技術三個領域的綜合交叉藝術。它的生產發展需要多個領域的共同努力,即戲曲的創作者,表演者,傳播者,伺服者。
2.1 戲曲創作是新視聽戲曲發展的基礎與核心
新視聽戲曲不僅僅帶來傳播方式的改變,其本身也需要注入新的血液。繼承傳統,結合社會現代化,利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創作具有時代感的戲曲藝術,是對戲曲一線人員提出的新要求。藝術本身隨著載體的變化而不斷變化,戲曲的創作必須與社會現代化相結合才得以繼續生存。
2.2 戲曲表演者是戲曲藝術的第二創作者,由他們將紙上的藝術呈現給人們
隨著戲曲現代化的進程,戲曲藝術品種不斷豐富,戲曲表演者也分為了兩個領域即戲曲演員和戲曲數字技術人員。首先,電視劇戲曲、MTV戲曲的發展要求演員具備新的表演素質,戲曲不再是純粹的舞臺表演,演員一味追隨古老的表演形式,已無法將戲曲的時代精神表現的淋漓盡致。其次,戲曲藝術還發展了FLASH戲曲、三維戲曲等現代數字化表現形式的藝術品種,從而帶來了戲曲表演者的多元化。數字技術人員根據戲曲作家的譜本直接進入第二創作階段,將聲畫數字化展現給受眾。如電子人聲合成或純電子唱腔的音頻制作,二維或三維的非真人演繹的視覺效果。這些都大大加強了戲曲的藝術性、觀賞性、趣味性、娛樂性。數字技術領域的創作者就需要加強對戲曲劇作的解讀能力,或與戲曲作家產生共鳴,貼切的或更豐富的表現戲曲內涵。
2.3 屏幕或互聯網是新視聽戲曲的傳播載體
科技的發展,電腦的普及,都為這一領域提供了條件。然而網絡上各種流行元素的匯集,戲曲藝術占的比例卻是少而莫甚。因此,在政府給予戲曲互聯網傳播的支持與鼓勵的同時,還需要文化傳播和數字技術領域人員加強創新能力,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加大戲曲藝術的信息量,給人們提供更多的觀賞機會。
2.4 戲曲的伺服者指從事戲曲藝術的理論研究、教育事業等為戲曲發展服務的人員
在信息流通海量性、獲取信息渠道多元化,交互行為空前活躍的今天,數字戲曲這一新藝術的發展更需要正確的理論為依據,新人的培養為支柱。戲曲理論家,教育家的正確引導,新一代戲曲藝術人才的培養,都將有助于優化數字戲曲的創作,提高受眾的鑒賞水平,創建戲曲藝術良性發展的社會氛圍,最終完善數字戲曲的發展。
同時,我們在享用數字技術給傳播戲曲帶來便利時,還要注重不同門類藝術的整合。只有多種藝術領域在發展專業本身的同時,不斷加強與其他領域的合作,數字戲曲的多媒體產業化才能得到發展,我們的數字戲曲才有可能在互聯網上與其它的流行元素相抗衡。
3 結語
當代的戲曲不再是樂譜上平面的藝術,唱片、無線廣播中純聽覺的藝術,電視里單向的視聽藝術,而是擺脫守舊的單一的傳統模式,發展成為集交互性、海量性、多媒體性的綜合藝術。技術是藝術發展的催生計,為藝術的前進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走數字化道路,利用互聯網新技術保護、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是戲曲藝術發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 謝艷春.二十一世紀戲曲生態形式[EB/OL].http://blog.sina.com.cn/xieyanchun11.
[2] 許行明,杜樺等.網絡藝術[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