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電氣控制技術也在不斷的發展。電氣控制技術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與其相關企業的發展。然而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電氣控制技術仍有不足之處,無法滿足實際發展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就應該從其實際出發,對電氣控制技術現狀進行分析,并對其發展趨勢進行預測。
關鍵詞:電氣控制技術 應用現狀 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TM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6(c)-0139-01
隨著新技術、新工藝不斷的出現,為電氣控制技術帶來了方便,尤其是計算機技術和技能控制技術的出現,促進了電氣控制技術的發展。然而這些新技術在實際在實際工作中并未得到廣泛使用。為了使這些技術更好的應用在實際工作中,還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研究,對其發展趨勢進行預測。
1 電氣控制技術應用現狀
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工藝技術不斷的改進和創新,使得電氣控制技術也在不斷的發展,不僅實現了自動控制、智能化控制,也實現了信息化處理、計算機網絡化自動處理。同時也綜合應用了多種技術,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與電氣技術相關企業的發展。然而,電控技術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問題。以繼電器為例,繼電器作為接觸器控制系統在現代化機械生產中有重要作用,其不僅是學習先進控制系統的基礎,同時也能對相應故障進行控制,再加上其操作簡單、價格低廉,抗干擾能力強,一定程度上促進相應企業發展。但是其接線方式固定,靈活性差,不能更好的滿足程序復雜的控制對象,再加上其工作效率低、觸點易被破壞,不能更好滿足當代工業需求。即便可編程控制器性能強、可靠性好、簡單易學,但是其并未廣泛應用。為了更好滿足時代發展需求,仍需要對電氣控制技術進行研究。
2 電氣控制技術發展趨勢
2.1 向開放性趨勢發展
單片機技術不斷的發展和創新,使得電氣控制系統軟硬件技術也在不斷的發展,尤其向開放性發展。目前來看,新電氣控制技術下的系統硬件設計不僅快捷、性價比高,其靈活性、可靠性也比較好,能為相關企業發展創造更多平臺。電氣控制系統硬件技術的更新,使得電氣控制技術升級開放性成了時代發展必然選擇,尤其是網絡化發展的今天。網絡模塊分布式的出現為現代化電氣控制技術提供了最佳通信和聯系方式。電氣控制技術的網絡化,也將會給電氣控制設計及發展帶來更多新的思路,也會提高電氣控制技術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會使電氣控制裝置局部性和整體性的提升成為可能。因此,開放性發展趨勢已經成為電氣控制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
2.2 向智能化趨勢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的發展,以人工智能技術為主的神經網絡、遺傳算法、模糊邏輯等技術已經在電力系統中應用,相關應用研究也在不斷的進行。目前來看,神經網絡作為一種非線性映射,已經成為解決無法列出方程式或求解較難的線性問題關鍵技術。當輸電線兩邊系統電勢角呈現擺開狀態時,很容易造成電阻短路。這時使用神經網絡技術,就可以對其進行大量的故障樣本訓練并對訓練進行分析,就能找出距離保護故障以解決實際問題。其他人工智能技術在電氣控制技術中也能發揮其作用,畢竟這些技術各有其優勢,將這些人工智能技術結合起來在電氣控制技術中應用,能更好解決電氣系統中出現的問題。
2.3 向網絡化趨勢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對電氣控制裝置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求其有切除故障并限制事故,同時也要求其有較強的數據通信功能,以保證系統安全。要想更好滿足實際需求,就應該實現保護裝置網絡化。畢竟通過網絡化對相應裝置進行保護,能獲得更多信息,方便對故障性質、故障位置、距離進行準確的,同時也能提高保護裝置可靠性。在這種情況下,保護裝置原理也可以實行網絡化。網絡化保護裝置原理能將傳統集中式母線保護分散成不同母線保護單元,并將其顯示在不同回路保護屏上,以實現裝置的保護。在裝置保護中,可以用計算網絡將不同母線保護連接在一起,只要保護單元輸入相應回路電量,就能從不同回路流量和計算機網絡流量中獲得回路電流量。此基礎上的母線差別計算較小,能對故障和母線進行隔離。用計算機網絡來實現母線保護原理,與傳統集中式母線保護原理相比,其可靠性更高。當其中一個保護單元受到相應干擾或是出現誤動時,相應保護單元能跳開回路,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母線被切故障率。因此,網絡化技術在高壓母線中使用效果較佳。
3 結語
對于電氣控制技術來說,其涉及到的內容比較多,不僅涉及到電氣原理、線路、系統設計,也涉及到編程方法及生產機械應用等相關內容。同時電力控制方法也比較多,要想將電氣控制方法和相應內容連接起來,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電氣控制技術的。在這種情況下,有必要對電氣控制技術進行分析。隨著時代不斷的發展,對電氣控制技術的要求將會更高。為了更好的滿足時代發展需求,還需要對電氣控制技術進行不斷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王為曉,孫健.淺談MXG-47S型采煤機電氣設備與電氣控制技術[J].中國科技博覽,2011(20).
[2] 劉祖茂.兩種電氣控制技術在電廠中的應用與分析[J].機電工程技術,2006,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