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精心創設教學情景,激發情感,巧妙激疑,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體驗過程與方法、發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鍵詞:物理教學 創設物理情境 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6(c)-0204-01
情境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創設一定的教學場景,從而引起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的學習狀態調整到最佳,并能盡快幫助學生理解教材的知識內容。物理情景教學在新課改中顯得尤為重要.現如今的物理課堂要實行高效課堂教學,就是要在有效的時間內讓學生充分理解知識內容,這就不得不借助情境教學來實現.許多物理知識煩躁乏味,創設一定的物理情境讓學生親身體驗探求新知,既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還能培養培養學生濃厚的物理學習興趣,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1 創設嘗試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一堂課的好壞,與教學環節的設計密不可分.而一堂課好的引入,將會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一種與物理問題有關的情境,造成一種懸念,使學生產生學習知識的心理需要,提高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 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談在物理教學中如何創設有效情境,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努力培養學生的領悟能力、切實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的一些做法、體會和認識
1.1 充分利用演示實驗,創設問題的情境
在物理的教學過程中,要認識物理規律和物理結論,要求學生有一些感性認識.而加深感性認識的途徑便是物理實驗.如:講解自由落體運動時,教師提問,讓不同的物體從同一高度同時下落,是輕的物體下落得快還是重的物體下落的快?學生憑著直觀的感覺認為是重的物體運動快。教師演示同樣大小的鐵片和紙團下落的快慢,給學生一個不同的結論,引起學生的好奇,這樣就創設了情境
1.2 創設問題情境
思維始于問題,問題是思維的出發點,是物理的生命,沒有問題物理就失去了魅力。對于學生來說,提出一些他們想解決而未解決的、富有挑戰性的、趣味性的問題,出現美好的物理問題情境,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內動力,促使他們積極思考,生動活潑的學習。
2 創設多媒體情境,增強求知欲望
物理是一門實驗科學,在物理教學中就需要教師充分利用直觀的教學手段,展現物理過程的發展以及物理規律的得出. 而對于某些復雜的物理實驗課堂上不能演示的,則不得不借助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 以多媒體技術的新穎性、趣味性、藝術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提高教學效率。
如在講授緒言時,將無法直接演示的“聲音震碎玻璃杯”實驗,用視頻錄像播放出來,使學生通過“眼見為實”體會高中物理的有趣。再如在講授“機械波的形成和傳播”時,將機械波上各質點的運動和整個波傳播的關系用CAI課件以動畫的形式展示出來,使學生通過觀看,掌握機械波的形成過程以及波上各質點運動的特點。通過課件的演示,使學生驚喜、感嘆,促使學生對物理知識從抽象到具體的透徹理解,達到心領神會的效果。
3 創設生活情境,增強理論聯系實際
物理是一門源于生活,走向生活的科學,物理問題就在我們的身邊.因此我們的物理教學應該“由物及理”,即新課程所倡導的“由生活走向物理,由物理走向社會”.在物理教學中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實驗,創設教學情境將物理概念、物理規律還原到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場景中,喚起學生原有的生活體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1 讓生活走入課堂
在“慣性”一節教學,舉如下實例:當汽車突然起動時,站在車上的你會向哪傾倒?如果是突然剎車呢?你跑步時碰到障礙物,會向哪摔倒?如果是腳下踩了一塊西瓜皮,突然一滑呢?這些都是學生的日常感受,很容易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從而給出慣性的概念.選擇身邊的事例,為絕大多數學生所熟悉,以期引起學生的共鳴.柯受良飛越黃河、蹦極跳、觀日出、估算心臟功率、百貨商場中的電動扶梯等,這些活生生的事例,已經出現在高考題中,并且對中學物理的教學改革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3.2 緊扣時代脈搏,與現代科技同步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的發展,在物理教學中要時刻與時代的步伐一致.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及時反映科學的前沿和最新科技成果.教師應該具有一定的職業敏感性和洞察力,有較強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從報刊、雜志、網絡等媒體上,及時捕捉反映科學前沿與動態的最新信息。如神舟飛船的發射、半導體、激光等新興科技的應用,把這些科技與物理很好的結合到一起,激發學生濃厚的物理學習興趣。
總之,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主動的備課,設計教學過程,創設合理的課堂教學情境,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做到“動之以情”,使物理學習不再成為學生的負擔,讓他們在學習中體驗樂趣,從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閻金鐸.物理教學論[M].廣西教育出版社.
[2] 王道俊.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
[3] 邵瑞珍.教育心理學[M].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