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與其他各類教育活動相比,團體培訓有自己鮮明的特點。這些特點,構成了對團體培訓培訓師的約束因素。要很好地完成團體培訓的工作,培訓師必須根據團體培訓的特點,提高自己的培訓能力,設計自己的教育活動。
關鍵詞:團體培訓 首都職工素質教育工程 培訓師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6(c)-0248-02
教育,《現代漢語詞典》給定的義項之一,是“培養新生一代準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主要是指學校對兒童、少年、青年進行培養的過程”,特指學校教育,以獲得學歷為完成的標志;而培訓,則被解釋為“培養和訓練(技術工人、專業干部等)”。本文不擬對教育與培訓進行精準的定義,也不準備探討教育與培訓的邏輯關系,只是為了行文方便,用學歷教育和短期培訓來區別教育與培訓;從事學歷教育的教育者,文中稱為教師;從事短期培訓的教育者,就名之曰培訓師了。
對教育活動中教師的研究,古今中外,已經有很多理論了;而對培訓師的關注和研究卻遠遠不夠。雖然隨著我國的社會轉型,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終身學習的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培訓的重要性越來越被社會組織和個人認識,培訓的支出也被從福利列支轉為成本列支,但對培訓師的研究的文章還不多,檢索到的文章,多以技巧交流為主。究其原因,恐怕與多數培訓師由教師轉行而來有關,而教育和培訓的相似的教學形式,使人們得出了好教師等于合格培訓師的結論。
事實恰恰證明,這個結論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
1 問題的提出
團體培訓,特指各類社會組織,從組織自身的特點和發展狀況出發,根據組織目標,以組織成員為對象而“量身定制”的專門培訓,以期提高組織成員的基本素質、專業能力和相關技能,又稱組織內訓。很明顯,團體培訓與以獲得學歷為目標的傳統學校教育不同,與培訓界所說的以一般社會公眾為對象的公開課也不同。從這個意義上說,首都職工素質教育工程就屬于團體培訓。
教育研究者曾經提出過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概念。這里借用這兩種“對立”概念的表述,首都職工素質教育工程,以提高首都職工素質為基本出發點,從課程設計、課程推廣,到課程講授、課程考核,凸顯“素質教育”,幾乎沒有預設任何應試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說,首都職工素質教育工程真正體現了教育的本質,為職工“準備從事社會生活”服務。
首都職工素質教育工程以中央及北京廣播電視大學為操作平臺,利用電大既有的課程資源、教師資源和機構資源,很快推廣到全市各個區縣,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我們必須承認,廣播電視大學承擔的主要任務是成人高等學歷教育。目前學歷教育中,應試的比重還很大,實際教育過程中的各個教育教學要素,均以學生獲得學歷為直接可見目標。利用學歷教育的平臺,完成非學歷教育的任務,這種差異,對大部分習慣了學歷教育的教師,提出了十分艱巨的任務。實踐中,擔任職工素質教育工程課程的教師,只有完成了從教師到培訓師的轉型,才能在授課中,達到為職工“準備從事社會生活”服務的目標。
2 學歷教育與團體培訓的區別
2.1 目標不同
學歷教育的目標是完成受教育者的職業準備與社會準備,重視培養和提高受教育者的綜合素質,強調觀念的導入,知識的掌握,科學思想方法的培養,是受教育者社會化的重要途徑。
團體培訓雖然也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綜合素質為最終目標,但大多以提高組織成員的某一方面的能力為培訓當期目標,強調技能的獲取。即便是提高綜合素質,也更多地表現為“寓教育于教學之中”。
2.2 完成周期不同
學歷教育完成的時間長,教師與學生可以充分的磨合,這種磨合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有很大的意義,為教師調整教育教學方法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團體培訓多是一過性的,周期短,見效快,培訓師很少調整的余地。要求培訓師需要在短時間內與學員達成共識,磨合成功。一旦失誤,很難有挽回的機會。
2.3 內容范圍不同
學歷教育既然是“培養新生一代準備從事社會生活”,內容自然包括基礎知識(義務教育)和專業知識(高等教育)。
團體培訓的范圍就廣泛得多。首都職工素質教育工程建立的職工素質教育體系中,涵蓋了通用能力培訓,崗位培訓,主題教育,重點群體培訓,職工文化素養提升等專題,各專題都包括了大量短期培訓課程,幾乎覆蓋了涉及職工素質的所有方面。
2.4 知識結構不同
學歷教育要提供一門課程的相對完整的理論框架,合乎邏輯的知識鏈條,還要考慮到本專業不同課程在專業體系內的地位與作用。教學過程中,要介紹課程的一般理論,“四平八穩”,中規中矩。
團體培訓要求突出能力要素,對知識體系的完整性的關注程度相對低一些。教學主要內容不是一般理論,而是充滿了個性化與針對性的活生生的內容。
2.5 教學形式不同
目前學歷教育仍然基本采用課堂教學方式,信息基本上是單向傳播,教師講,學生聽。
團體培訓的形式呈多樣化特點,除了課堂教學,還有現場實踐,情景模擬,討論辯論等方式,尤其注重互動式參與。
2.6 教學過程中價值取向不同
學歷教育中,尤其是高等學歷教育中,教師應該盡量價值中立,提供充分的資源,引導學生理性地從材料中得出自己的結論,從而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學生的思考水平,樹立科學思想方法。
團體培訓中的培訓師則更需化身為教練,成為某種程度上“真理的化身”,將相關技能技巧傳授給學生。
2.7 學生的學習目的不同
目前的學歷教育中,義務教育本質上屬于強制性教育,學生的同質性比較高,國家依靠法律法規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約束;高等教育雖屬自覺性教育,學生的異質性增加,不同學生的學習愿望、學習能力、學習條件差異開始出現并漸漸加大,但即便如此,由于學生年齡相差不大,閱歷大多類似,目的相對趨同。
團體培訓,屬于半強制的學習,以組織成員為服務對象,學生學習目的多元化表現得十分充分。調查證明,即使是聽同一門課,也有不同的目標,學習知識、提高能力、上級安排、聽課休閑,五花八門,不一而足。
3 對培訓師的要求
根據上述團體培訓的特點,對培訓師要求如下。
3.1 較強的調查研究能力
培訓的針對性特點,要求培訓師要設計個性化的課程。而課程個性化的前提,就是充分的調查研究。除了盡可能廣泛地搜集相關信息外,培訓師還應保持對信息的敏感,能夠對不同的信息進行系統的深入分析,在分析的基礎上,掌握培訓對象的真實背景和個性要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調研是培訓成功的最重要的基石。即便是通用管理能力中的同一門課程,不同的培訓對象對培訓的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
3.2 對專業課程邏輯化切割的能力
所謂邏輯化切割,是指將完整的學歷課程刪繁就簡,將欲講授的知識單元從整體課程中剝離出來,但仍保持該單元知識的科學性、完整性和邏輯性,以適應培訓的周期。
這需要培訓師真正把握課程體系的本質,把握課程不同部分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把握課程各部分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對課程的內涵和外延都必須有清晰而深刻的理解。首都職工素質教育工程中的《個人發展與團隊管理》,就是對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同名學歷課程的切割,教材由六十萬字縮減到二十萬字,教師講課時仍然要對教材二次切割,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調整教學內容。
3.3 獨到的見解
學歷教育作為“生活的準備”,講授的是“通用知識”,即被多數人認可的知識。而培訓則不同,沒有對知識的獨到的見解,很難滿足學生的需要。尤其是互聯網的發展,使知識共享開始成為現實,一般的學習通過互聯網即可很容易地完成。培訓師需要對相關知識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才能為學生提供有意義的內容。當然,獨到的見解并不是故意標新立異,而是憑借培訓師的出色的思維與講授,見人之所未見,言人之所為言,通過邏輯分析,讓學生聽后恍然大悟,產生“真是那么回事兒”的感覺。
這就需要培訓師有較強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使“學習化生活”成為常態,不斷更新觀念,提高自己的理論修養和知識水平。
3.4 豐富的知識
學生學習目的的多元化和培訓的短周期、一過性特點,使培訓過程中“抓住”學生成為培訓成功的重要環節。作為教育服務的提供者,培訓師有義務使學生經歷愉快的培訓過程,而豐富的知識和對知識的融會貫通的表達,可以使培訓生動起來,是“抓住”學生的有效手段。
實踐知識尤其重要。缺乏實踐,意味著缺乏支持觀點的基礎,說服力會受到很大影響。而這恰恰是許多教師出身的培訓師的最大弱點。讀萬卷書之外,還要行萬里路,就說明實踐知識的重要。培訓師要有意識地利用一切機會增加自己的實踐經歷。
3.5 較強的控場與應變能力
培訓師要進行的不是傳統的系統課堂教學,而是短期內甚至一兩個小時內的授課;培訓師面對的不是同質化高的學生,而是異質化明顯的不同對象。教學過程中,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培訓師在對教學過程進行一般設計的同時,必須對可能的突發事件準備處理預案。
培訓師控場和應變能力,既與心理素質有關,也受思維流暢程度影響,和知識儲備、師生關系、外部環境等因素都互相影響。
首都職工素質教育工程為教師提供了廣闊的工作平臺。習慣了學歷教育的教師,應該迅速完成從教師向培訓師的轉化,才能很好地適應團體培訓的社會需要。
參考文獻
[1] 北京市總工會關于推進首都職工素質建設工程的實施方案.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