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記寫作的出路有諸多因素,除求真務實外,重要因素就在于創新。創新是日記的生命力。這已經成為廣大日記課題組老師的共識,但如何寫出理想的創新的日記來呢?不少老師感到困惑.這里我將自己在日記寫作中探索的經驗介紹出來.以期望拋磚引玉。我是從以下六個方而指導學生寫作創新日記的:即擬題創新,角度創新,選材創新,立意創新,語言創新,結構創新。
一、擬題創新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題好一半文。作文需要一個亮麗的題目,能夠贏得閱卷老師的青睞,同理,日記要給讀者一個欣喜,也需要一個新巧的題目。筆者曾經布置了一個日記話題:要求以學校進行的期中“考試”為題目,寫一篇日記,題目自擬。不少學生擬題為“考試”“一次難忘的考試”“一次尋常的考試”,這些題目老掉牙,使人生厭。學生康秀文擬題為“老師也‘作弊…,這樣的標題引人注目,這篇日記贏得同學們的夸獎.還刊登在《優秀作文選評》上。不言而喻,“趙大爺‘下蛋’記”“躲在傘下的花”“讓我的手給你牽”等日記標題,匠心獨運,或比擬,或比喻.這比起“趙大爺靠科技養鴨下了蛋”“放飛”“牽手”要新穎得多,也要生動得多.因此更能吸引讀者。
二、角度創新
好多人有過這樣的經歷,同在一個風景點,剛同一架照相機,不同的人拍攝的效果不一樣!何也?取景的角度不同所致。攝影如此,作文亦然。筆者有一次,出了這樣的一道日記比賽的作文題目:請以“千里馬與伯樂”為話題.寫一篇¨記。不少考生局限于正面立意,贊揚伯樂。但學生康妃構思時注意到了角度的創新,把日記自擬題目為《“伯樂”相中的都是千里馬嗎?》。其中有一段這樣寫道:“伯樂”相中的都是千里馬嗎?非也。……如今洧不少伯樂“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只要得到好處,再差的馬.他都會作為千里馬推薦。何況不少“伯樂”自身也有假,更淡不上千里馬了。這段文字,有物及人,切中時弊,無論對伯樂還是對于里馬,都一反通常的說法,翻新了立意,使論敘的內容更為深刻,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有一位同學寫“‘爭先恐后’閑話”,很多人從褒義來寫,謳歌時代需要“爭先恐后”精神,可是這位卻唱反調,聯系世博會不排隊現象,批判不能事事“爭先恐后”,這篇日記標新立異。
三、選材創新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美味佳肴須用材料來烹飪,錦衣繡服須用材料來制作,亭臺樓閣須用材判來建造,同樣,佳作華章須用材料來構建,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選材要做到多琢磨會剪裁,選材要做到以妙出新,以趣出新。以奇出新,獨特出眾。如陽洪的日記《雨中》,寫了這樣一個場面:一天傍晚,正是人們下班的時候,大概是乘車的人不小心,碰翻了車站邊的一個水果攤,蘋果從人行道滾到馬路上,遍地都是。賣水果的老人急得手足無措,哇哇大叫,唯恐人們在混亂中踩爛或者拿走他的蘋果。然而情況并不如老人所料,趕車的人們紛紛停下來拎蘋果,轉眼間,一地的蘋果又回到了老人的攤位上,一切又恢復了常態。這件事情雖小,但“小中見大”,表現了我們這個時代人們嶄新的精神面貌。又如,游沽的日記《家鄉巨變》,不寫服飾、彩電、高樓,偏寫“路”的變化,由泥巴路到卵石路到水泥路,通過三則日記,來反映家鄉巨變,被《高中生》采用。這樣的材料新鮮宜人,而且能使讀者感到時代氣息。
四、立意創新
“意在筆先”,“千古文章意為高”,在日記寫作中,教師應當積極引導學生巧擬題、異角度、新構思外,還要深立意。立意深,是與其他文章的立意相比較而言的,那種能“見人所未見,發人所未發”,具有“過人之處”的立意,才能稱得上是深刻的立意。如,在教師節前夕,耳聞目睹縣領導兌現拖欠教師工資情況,李霞同學采用逆向思維寫下《“送炭”何必“下雪”時》這篇日汜,先承認雪中送炭的重要性,然后筆鋒一轉寫道:“雪中送炭固然不錯,但送炭何必一定要到下雪時呢?這樣做,足不是應付?是不是不得已而為之?是不是帶有一定的形式主義?這樣做,在某中程度上,揭示了縣領導平時對教師是何等冷淡,對學校工作是何等漠視,對教育事業是何等輕視!這樣做,怎能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這樣做,怎能實現科教興國的戰略?”這樣的日記立意是多么新穎深刻,而又發人深省。“班門弄斧又何妨!”、“蒂待陌生人”等日記立意是多么的深刻,而又發人深省。
五、語言創新
一篇好日記的誕生,語言出新是關鍵。
文章的語言猶如人的外表,外表漂亮,會給人美的感覺。日記的語言做到準確、鮮明、生動、形象、凝練,就會使文章增色,就會吸引人看下去,當然,也會受到閱卷老師的青睞。
日記的語言創新并不難,最理想的途徑就是在文中恰到好處地用一些管策之旬!如寫人的日記,恰當地運用“個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集體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公而忘私渾身勁,私而忘工渾身病”這類的耀眼語句,人物形象能不豐滿、能不高大嗎?寫議論性的日記,如“我看家教”,如果運用“惟有家風正,家教的空氣才會潔凈”“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家教的秘訣就在于:從娃娃抓起,從大人做起。”這類閃亮之句,日記的含金量就會很高。
再次是“惟陳言之務去”,要善于提煉個性化的語言。許多著名的作家,都是語言創新的典范,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個性化的語言風格。語言風格要達到個性化,首先要能體現自己的語言習慣;其次要鮮明地體現自己認識事物的態度(是非善惡、真假對錯、愛憎趨避等),并且一定要用“我”的視角看人,用“我”的感情體物;再次,要能反映自己的思想狀態,實事求是地表達對事物的認識,堅持獨立見解,絕不能人云亦云。
六、結構創新
古人云:文看似山不喜平。是的,一篇文章要寫得跌宕起伏,多姿多彩,必須做到結構新穎。日記亦然。常見的結構新穎之法有:倒敘懸念式。歐飛燕的《一條爆炸新聞》一文開頭寫道:“村里無人不知無人不厭的張大懶外出打工五年,衣錦還鄉了,不僅帶回任工程師的妻子,還帶回一大筆錢,除捐給大恩人村小學李校長一百萬建教學樓外,余下的500萬決定給村里投資建廠……”張大懶為什么發了?他怎么取到女工程師為妻?村小學李校長怎么成了他的大恩人?他為什么要投資建廠?如此倒敘手法寫爆炸新聞,引人人勝。
小標題串聯式。康先的日記《高三=A+B+C》,寫了自己及的高三生活感受,設計了“A+B+C”三個小標題,即“A.地獄篇”“B.人間篇”“C.天堂篇”新穎別致的三個小標題,給人以新鮮感;羅琴琴的日記體作文《大話考試》,運用板塊組合式為文,采用三個小標題“監考篇”“作弊篇”“成績篇”來結構全文,三個小標題之間呈遞進關系。文章思想性和感染力很強。
學生只要做到了“六新”,寫出來的日記就會富有魅力,在高考時也就能夠獲得高分。
湖南新化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