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 晴
我國許多地方的題匾和對聯,有些字寫的多一筆,或者少一筆,有人以為是錯別字,其實這恰是書寫者的獨具匠心。
比如濟南“大明湖”碑的“明”字,寫的是“目月”之“明”,這多出的一筆,恰在表明:大明湖就如濟南的眼睛。杜甫有“濟南名士多”的詩句,故歷下亭的“名士軒”題匾時,書寫者在“名”上多加了一點,“士”上多加了兩點,意在期望濟南的“名士”多一點,再多一點。
像這樣多一筆,少一筆的寫法很多。山東曲阜孔府的楹聯:“與國成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上聯中的“富”字少上面一點,意為“富貴無頭”;下聯的“章”字下面的一豎一直通到上面,則表示“文章通天”。兩個“錯字”,一下子就體現孔府這個非常門第的身份。
古微州西遞村徽商家里的一副錯字聯曾被定為西遞第一聯:“快樂每從辛苦得,便宜多自吃虧來”。在書寫時,上聯的“快”上少了一豎,“辛”字上多加一橫。意為少一些快樂,多一份辛勞。下聯的“多”字少了一點,“虧”字多添了一點,寓意“多一份辛苦,多一份收獲,多吃一點小虧,可賺大便宜”,告誡后人做人要勤奮、要厚道,細細品味真是字字如金。
還有山西平遙古城“日升昌”大掌柜門前的楹聯:“輕重權衡千金日利;中西匯兌一紙風行。”下聯的“紙”多寫了一點,其寓意也是希望日升昌的匯票多一點,再多一點,體現了藏在字后的良苦用心。
這樣的寫法,民間也多有效仿,小時候記得村里有位老先生寫春聯“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其中“壽”字多了一點,“福”寫成了“衣”字旁,其用意也是表明一種美好的祈愿:“多點壽”、“多點福”的意思。
其實,這些多一筆,少一筆的“錯別字”,是一種流傳已久的文化現象;是有寓意蘊含其中的,透過這“多一筆,少一筆”,我們看到的是“錯”字背后人們的良苦用心!
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