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陳逸飛眼中,視覺藝術是所有能看的藝術、能看的產業。美的世界里,一沙一界,一塵一劫,在陽光所能照射到的任何縫隙里,都可以滋生出對美的感受、美的作品,而形式斑斕的視覺藝術之間又因同質的美而相互吸引探索著。本期就讓帶領大家走近“大視覺”藝術家陳逸飛的繽紛視界,從畫家電影到東方少女雕塑,認識一個畫家身份以外的逸飛。

1. 逸飛先生設計的五角場彩蛋壯麗美艷,在高架上方包裹著巨形的蛋形裝飾,在國內外的高架建設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環繞它的1500多盞可變幻彩燈在暮色中熠熠生輝。
2. “東方之光”日晷雕塑由陳逸飛設計,整個雕塑有7層樓高,用不銹鋼管構成錯綜復雜的鋼架結構,表現出宇宙、生命隨時間回旋的概念,呈現出中西結合的海派藝術風格。
3. 1991年,陳逸飛根據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創作的油畫作品《潯陽遺韻》,在香港佳士得拍賣行以137萬港元成交,并打破了當時在世華人畫家油畫拍賣最高成交記錄。他的作品形成了一種神話,這個神話已經以最大的覆蓋面在公眾那里得到認同。
4. 1984年,陳逸飛以雙橋為素材,創作了一幅題為《故鄉的回憶》的油畫,連同他的其他37幅作品,在美國石油大王阿曼德·哈默的畫展中展出,將美國觀眾帶到了神話般的境地。
5. 充滿藝術情調的逸飛創意街由陳逸飛先生生前親自策劃,英國ALSOP公司完成整體概念設計,毗鄰上海世紀公園,北臨張家浜景觀河。三大盒形建筑分別命名為“飛來石”、“天堂火”和“琉璃水坊”。
逸飛的藝術理想國大視覺時代的來臨
“我畫畫、拍電影、設計服裝,如今還辦起了媒體,有人問究竟該如何稱呼我,我說叫視覺藝術家吧……視覺藝術不僅指平面的美術作品,作為從事美術的工作者,我們有種責任,即如何使我們在造型藝術中對美的悟性通過各種手段和載體把城市變得更加美好,這就是‘大視覺’的涵義。”
伴隨著現代“視覺科技”的發展,視覺藝術在不斷跨界傳導與自我突破中越發多元起來,歸根結底是借以傳遞藝術的載體更加豐富和廣泛了。在感官超凡的時代,作為觀眾的我們也不再滿足于單薄的視覺體驗,Burberry’s holographic runway show將T臺走秀融入高科技的影像攝影概念,美得令人窒息。而美國達人秀中的iLuminate舞團更是完美地結合了舞蹈與光電影像設計,可謂視覺饕餮。跨界藝術傳導在全球范圍內的視覺藝術家之間共鳴著,而陳逸飛正是在中國內地宣布“大視覺”時代已經來臨的第一人。
“大視覺” 的逸飛自然不會錯過建筑環藝。他參與浦東世紀大道的巨型雕塑、上海世紀公園建筑、浦東陸家嘴中央綠地、上海院士風采館、張家浜逸飛創意街等設計。這些作品傳遞的思想境界源于上海,亦屬于上海。
畫家陳逸飛
1980年,懷揣38美元的陳逸飛踏上了遠赴美國的藝術求真之路,對于這個初出茅廬的東方少年來說,異鄉青澀的學徒時代在經濟上和創作上都是艱難的,在紐約期間陳逸飛依靠臨摹大量的西方名畫貼補生活,同時意料之中地收獲了日趨精湛的油畫技藝。自1983年起,紐約哈默畫廊共舉行了六次陳逸飛個人畫展,1985年,水鄉題材的《橋》被選為聯合國首日封。《雙橋》則被美國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長哈默訪華時,作為送給鄧小平的禮物。這位在西方藝術沙龍里名聲鵲起的藝術家,此時才開始漸漸在祖國被人知曉,他的畫好似彌漫著一種沉靜的平和,仿佛一個披著淡彩金色斜陽的旗袍女子打著的油紙傘,又宛若一首娓娓道來的詩歌。面對著諸多殊榮,攢得100萬美元的陳逸飛在美國豪宅和回國發展之間動搖了,或許是思鄉情結,更或許是漸漸在他腦中成熟起來的大視覺理念煽動著陳逸飛的熱血,驅動他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回到了家鄉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