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個傍晚,在臺北街頭和幾個朋友走著,原本是要去那著名的西門町的。途中,不期然地遇見了街邊騎樓下的明星西點咖啡屋。
旅途中、人生里,總是這些不期然給了平淡過程一些驚喜,讓它們永遠留在記憶中。
這間明星咖啡屋最早開在1920年的上海霞飛路,1949年后搬到臺北,算起來也有近百年歷史。如今的咖啡館里,裝修還很老式,最吸引人的除了明星咖啡,還有二樓入口處擺著的眾多名人的留影、簽名。白先勇早年常在這里寫稿,詩人周夢蝶曾在這里擺攤賣書,林懷民說:沒有明星咖啡,云門舞集也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
老字號的咖啡館就像一個老人,歷盡滄桑,見證歷史。因此,多少人憧憬走在巴黎塞納河的左岸,隨意地在一家咖啡館坐下,或許就正好坐在了當年海明威、畢加索、薩特這些大文豪、藝術家、哲學家們流連過的地方。
咖啡館里有歷史,咖啡館里也有人生。臺灣作家朱天心天天去咖啡館報到,從上午待到下午。她在這里寫作,在這里見朋友,將咖啡館當做了自家的工作間和客廳。在咖啡館里,她筆下的人物展開他們的人生。上海的陳丹燕也是如此,習慣在家附近的咖啡館寫作。所以,她家一定不能離咖啡館太遠。
和朋友相約,也喜歡約在咖啡館。它好像有著神奇的功能。如果是和好朋友相約,無論是吵鬧,還是安靜,都不妨礙我們聊天。畢業后,大學同學各奔東西,經常聯絡的只有一位睡在下鋪的兄弟。遇到工作上不順心的事,我們總是約在咖啡館,從最開始的星巴克到后來的雕刻時光,從最初的拿鐵到現在的美式,互相傾訴,互相開導。喝下去的咖啡,只有自己知道是苦還是甜。
如果是跟不熟或者初次見面的朋友約在咖啡館,一人一杯咖啡,可以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著話,即使無話可說的空白階段,啜著咖啡,發發呆,或者看看窗外,也不會顯得尷尬。
一個人去咖啡館,最喜歡選靠窗的位子,點上一杯咖啡,慢慢看窗里窗外。看街上匆匆而過的行人,看他們穿什么樣的衣服,和怎樣的人走在一起,然后按照自己的意愿猜測(抑或創作)屬于他們的人生故事。或者看看窗里,偷聽隔壁桌一男一女的對話。女的平靜地問:“你覺得你了解我嗎?”嗯,他們不是夫妻,或許也不是情侶。
所以,咖啡館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是去咖啡館的人的,也是開咖啡館的人的生活方式。翹個班,去咖啡館泡一個下午,就莫名地心情好起來。旅途中,在咖啡館浪費一點時間,就覺得這不是旅行,而是度假。
曾經常去的Nap Cafe,兩位主人覺得人生的旅途也需要放個假,于是開了這家小小的咖啡館,教大家自己親手煮咖啡、做蛋糕。來這里的人,都喜歡在他們的留言簿上涂涂畫畫,是分享自己的心情,也是給壓力生活一點放空的空間。
咖啡館就應該是這樣的吧。
文藝腔
咖啡館里的“興趣小組”
很多咖啡館猶如豆瓣的“興趣小組”般把原本虛擬的興趣愛好與咖啡相結合,于是就出現了咖啡+書、咖啡+相機、咖啡+音樂等等各種文藝組合。似乎有點裝,但只要你拋開浮華的一面,認真地欣賞,不失為真“文藝”。

瑪赫咖啡心靈的棲息地之一

瑪赫咖啡館的法文名是La Mer,意為大海。它依傍著上海的文學地標“上海作家協會”,自然就有了文藝范。墨綠色的門框,鮮紅的店招,黑衣的侍者,還配了臺白色的鋼琴。瑪赫咖啡館的裝飾優雅得當,滿墻中外文書籍任由客人自由翻看,窗臺與茶幾上,散落著女店主秦一世界各地淘來的小玩意兒,不一定名貴卻絕對特別。
性格開朗活潑的女主人講一口流利的俄文,翻譯俄國文學還自己寫小說。瑪赫咖啡館從裝修到采買布置都是這個美麗女子親歷親為完成的,她將自己喜歡喝的俄國紅菜湯讓大廚復制,西式餐都做得十分地道。就為了這一盆紅菜湯,幾乎在上海的所有俄國人都來過了,那種與家鄉味道相逢的喜悅令人淚流滿面,而三五好友能借瑪赫相聚,與秦老師說上幾句俄文,聊個家常真的有異鄉尋夢的感覺。差點忘了提瑪赫的特制咖啡,由秦小姐精心挑選來,新鮮醇香。
Lomography cafe咖啡上癮與重度光影迷戀癥

如果你選對了日子,除了一樓之外,上面幾乎是屬于你一個人的世界。每一家Lomography店都會有一面LOMO墻。這里二樓照片貼滿整個墻壁,充滿了色彩斑斕的圖像,感覺自己像是墮入兔子洞的愛麗絲。最喜歡這里的一點,沒什么人來管你。店員也不來多問,你可以盡情地坐下,這里有三臺老電視,那種很老的、需要按鈕的電視,電視里循環播放著關于LOMO相機的介紹,四處擺放著關于LOMO相機的書籍。照片香味中,你還能聞到一股樓上的咖啡香。沿著有點陡的樓梯爬上五樓停留在溫暖的室內黃光下,柔軟的沙發好像能把你疲憊的身心包容進去。坐在吧臺前,就可以看到外面的風景:不斷連接的屋頂,有偶然出來透氣的廚師,也有晾衣服的婆婆……如果LOMO是一種潮流生活,那藏在此處的Lomography就像是一個觀察者。
懶懶咖啡一個人一個下午很多慵懶

杭州的西邊,一直往西,一直。走到眼睛里樹比人多,西溪濕地國家公園。這名號很恐嚇人的樣子,“國家公園”又拉風,又得瑟。山高水長地走500米,走到剛要抱怨的節點,蔣村集市入口處,LANLAN咖啡英文的招牌篤定地隱秘在樹影婆娑里。
陽光足夠好的時候,外面的長凳上有扮相摩登的姑娘彈起木質的古箏,即便聽得不那么清晰,光影也能隨著音節輕微地抖動的樣子。這里最震撼的東西,是它的明信片墻。碩大的兩面,頂天立地,被鋪上了無數的卡片。手繪、POP、LOMO,能想到的各式各樣的畫兒漫山遍野地讓時光柔軟起來。當你走進那扇玻璃門,就會真心實意地喜歡那樣大開大合的格局,幾百平就那樣華麗地敞開在你的眼前。過大的空間總是給疲憊的個體微微的包容感。可能就是離城市有些遠了,但這也保證了咖啡館不會擁擠。
復古風
老房子里的咖啡香
近年來老房子改造成咖啡館已經不是什么稀奇的事。總有那么多人喜歡懷舊,身藏到老房子里,體味這座城市里的細節。吸引著咖啡客們的,不僅僅是那一杯醇香四溢的咖啡,還有一份置身世外,遠離喧囂的怡然自得。

Aroom一間作為客廳的屋子
從鬧中取靜的泰安路上一拐彎便是衛樂園,一座座的西式花園洋房,仿似走進了老上海。Aroom占據了一座洋房的底層,地方不大,被主人布置得卻非常溫馨,這里的裝修風格非常的Vintage,鐵窗玻璃,白色窗簾,斑駁的墻,木頭的桌椅。
嚴格說來,Aroom不是咖啡館,但這里有好喝的咖啡提供。它也不是雜貨鋪,但是擺得滿屋都是的各式小玩意,大多是可以出售的。這里就像是4位主人的客廳,他們將自己在旅行中辛苦收集來的東西拿到這里,與大家分享。到Aroom來,喝著咖啡、曬著太陽,一整個下午,慢慢打開主人們在旅途中收集的記憶盒子。
貓的天空之城寫一封給未來的信
在古舊的白墻青瓦、木柵花窗之下,貓的天空之城由一個院子而起的書店和咖啡館,有意無意中似乎已經定下了它古樸清靜的基調。推門而入,跨過老宅的門檻,對眼前這個不寬但挑高的屋子一見鐘情。
最有特色的地方是大廳的最右側,你會發現一大面格子墻,一年12個月,一月30天或者31天,只要將明信片放在你所需要投遞的日期格內,店主便會在指定的那天,幫你投遞出去,時限在一年之內,代寄費用兩元一張。除了明星片,你也可以選擇寫信的方式,不可預測的將來,人生中充滿變數的計劃,想象著十年后收到這封信時還會否為青澀年代而釋然大笑呢……
明堂咖啡斑駁灰墻下的悠然時光
走過嗑嗒作響的石板路,一側的班駁灰墻正是明堂咖啡館的正門,融入現代藝術的格局,落地的透明玻璃相間其中,散落一地的閑暇靜謐。倚窗而坐,透過落地窗看古舊的石板路和涓涓細流,河橋內的青苔仿佛寫滿歷史。向院子里走去,白色太陽傘及零星擺設的藤編躺椅,墻角邊的若干綠植,這不經意的擺設,卻仿似走進了人家的別致小院,與其是說是一家咖啡館,更像是朋友間的茶息,親切可人。
除了提供各種茶點飲料也附有小食提供,除了喝茶閑聊,還可以把玩各種桌面游戲,大廳中央的桌球臺更是球手揮桿獻技的大娛樂。窩在這樣如朋友般的庭院里,居然也能耗得半生閑。
褚家園自然庭院 柔軟時光
在鼓浪嶼上萬國風情別墅間,褚家園是其中一家。褚家園的名聲在外的原因有二,一是以園為家的大小胖瘦流浪貓們18只,二是以“修舊如舊”為標桿的跨度長達兩年的修繕工程,才有了現在這樣特別的咖啡館。所有途經褚家園的人都忍不住會進來看看,坐下來喝杯現磨咖啡,或者拍照留念。這個空曠而且寧靜的小花園在鼓浪嶼一片嘈雜的商業氣氛中,是那么的獨特而且悠遠。現磨的咖啡自然是一家好咖啡館最好的證明。如果你晚上到褚家園,說不定你會趕上主人夫妻在吧臺制作提拉米蘇,他們一邊聊天,一邊手腳不停,笑聲中一杯杯甜蜜的提拉米蘇就排排站在了桌上。




藝術氣
遇見百分百的咖啡館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百分百的咖啡館,開咖啡館的人自然將咖啡館“打扮”成自己心目中的樣子。而我們作為旁觀者,如果恰好能感受到主人的想法,體味到相似的脾性和氣味,那么這家咖啡館就是百分百的咖啡館。
漫咖啡慢享咖啡好時光
有棵樹在咖啡店里,是件聽上去就很美好的事。漫咖啡這個二層小樓就有顆枝杈直通到頂的樹,從樓上往下看,只覺得樹纖細而優雅,增添了藝術氛圍。這兒是個容易打發時間的地方,你可以一個人抱本書在角落靜靜待上整個下午,也可以和兩三朋友聊聊心事放松心情,不得不說,這里的環境細節布置得很用心,連椅子都是宮廷式的大椅子和沙發組合,坐在上面相當舒適自在。這有不少種類的咖啡,點一杯卡布基諾,入口則很溫潤,少了純咖啡的苦香,讓奶和咖啡完美融合在一起,最逗的是這里的餐牌,是一只TEDDY小熊,點完餐都會給你一只,送餐時才會收回。除了咖啡,甜品也是這兒的招牌,草莓松餅是店員最為推薦的,這款最適合呼應女孩心中的小甜蜜,新鮮出爐的松餅飄著香氣,連奶油也跟著升騰起來,幾塊水果在松餅上嬌俏地躺著,而后還有煉乳的甜美作為結尾,唔,這幸福的小甜品像不像一首青春的詩?
Hanging GardenSOHO族慢品咖啡
在紅專廠藝術區里的Hanging Garden,室內裝潢每一處都洋溢著別致的藝術氣息,一件木雕,一幅油畫,都能讓人駐足良久,同時,大沙發和間隔寬松的布置使到此的客人充分放松,尤其是創作型的soho一族,靈感也分外地活躍。選一個不太忙碌的下午,來品嘗一個香濃的咖啡時光吧,幾乎每桌的客人都會點上一杯店主依照最傳統方法制作的愛爾蘭咖啡,那費時費精力卻一絲不茍的燒制、沖調過程,光是看著都讓人陶醉,特制玻璃杯上的三條線,分別代表著糖漿、威士忌和咖啡嚴格的比例關系。讓人最愛的就是那咖啡在口腔中甜與苦、熱與冷、咖啡與烈酒的“矛盾關系”,仿佛午后的時光都因此而變得綿長和色彩斑斕。店主特意提醒,若你開車過來,千萬不要輕易品嘗它,其所含的酒精量足以令人微醺。
蝸時光卸下背負 享受慢半拍
用女主人的話來說:我們都是城市里的蝸牛,平日里總在忙碌的人與事中奔忙。希望拐進咖啡館的人,可以享受蝸時光的緩慢步調,像極了蝸牛卸下背上重重的殼,剎那間將所有煩瑣的一切都拋到了九霄云外。你可以選擇一樓小酒吧式的愜意“蝸”居,也可以沿著七彩的階梯“爬”上二樓。窗臺下,長長的榻榻米映著暖暖的日光,有種坐下來靜靜閱讀的沖動。另一邊,印花的簾布隔出三個方正的榻榻米,格紋的桌布加上碎花的墊子,風情十足。這里是女孩們的最愛,幾個人圍一張矮幾,盤腿坐在榻榻米上聊天、喝咖啡。累了,還可以拉上簾子,窩在里頭打個盹。
愛來蝸時光的客人也都有了自己心愛的口味。“蝸時光”還很體貼地在墻上設了個模擬信箱,讓你在突然想起某人的時候,“投遞”那些無法觸摸的思念和依賴。
歐美范
有范兒的咖啡館
還有一些咖啡館,你進去之后,就像穿越到了歐洲的街頭,除了少了些黃皮膚藍眼睛的外國人,這里依然是異國他鄉了。好喝的咖啡、健康的沙拉和三明治讓你驚嘆,適合和約會對談,不太適合獨自前往。


Central Park Friends迷的神往之地
如果你是Friends迷,一定記得《老友記》中的central park。這家老友記主題咖啡敢叫“老友記”,若是只去一二樓的大廳,以為不過是懶得想名字的結果。后來去過它的包廂,僅僅的兩間。被嚇到,一間還原了里莫妮卡的客廳,另外一間是肌肉男喬伊和錢得賓的愛巢。一模一樣的程度令人發指,從那臺著名的足球游戲機到愚蠢的兩個按摩椅,從老式的撥號電話到曾激起極二情節的電視柜,一模,一樣。
老友記在城西繁華地段,客流有點多,格局設計得緊張,過于私密的事,得臉貼著臉兒講。最好的還是它的包廂,雖然有點貴,但是若能約到《老友記》的鐵粉幾頭,打開房門,時光穿越到彼此最好的年華,那段年華里,是遙遠紐約六個人的愛恨情仇,是當下無法復制青春的起承轉合。
雕刻時光 不會孤獨 只有閑適
雕刻時光在北京有很多家,但唯獨這家,讓人感覺得有些不一樣,它開在三聯書店二層,自然沾染了文藝氣質,所以和其他店相比也有不同以往的特色,不像五道口店的擁擠,這兒能讓你在寬敞的環境里靜靜享受,圖書也有不少,滿滿一書架隨便什么類型都能找到,一旁是開放式廚房,有點酒吧的性質,但其實能喝到溫暖的咖啡和健康的沙拉或三明治,這種區隔讓店內視覺更清爽,最舒服的時候是上午10點至下午3點期間,這時是屬于陽光的。
要說對會員最大的特權便是最深處的會員專區,這個以旅行生活為主題的地方布置得像迷你閱覽室,兩旁書架上分門別類擺放著各國旅游手記。當然還有定期舉辦的各種活動,如主題沙龍、時光講堂等,讓志趣相投的幾個人可以暢所欲言,找到歸屬。別忘了這是家咖啡館,自然少不了咖啡香氣陪伴左右,同時,店里的簡餐也讓你有理由一直沉浸在這里。
Boca Cafe只為那一杯原感拿鐵
不知為何,進入Boca咖啡館就像突然穿行至歐洲小鎮,總有一群歐美人士長期“駐扎”,這里好像已經成了他們的第二個辦公室,而吸引他們的就是這里一杯純正配方的拿鐵咖啡。他們總愛帶著筆記本里未完的工作,到此點一杯熱氣騰騰的拿鐵,配一份胡桃布朗尼,醇厚綿滑的咖啡入口,提提神,便是一個充實而別致的午后worktime。除了招牌的拿鐵之外,榛果卡布奇諾也能提供另一個口感選擇,在香醇的卡布奇諾味道包裹下,榛果獨有果仁香氣灌注了整杯咖啡,令單調的卡布奇諾有了番別致情趣。
除了為許多追求原感咖啡的商務人士提供會客場所外,這里的老板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藝術愛好者,他把這間咖啡店變成了一個畫廊,平時還定期組織邀請作家參與的讀書會或藝術家作品展,供客人品鑒。在簡潔凝練的商務環境中平添幾分文藝氣質,讓到者流連忘返,享受生活,熱愛咖啡的你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