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需要不斷挑戰
戴艷婷大學本科專業念的是歷史學,但她并未像眾多念文科專業的女孩子一樣,只為尋求一份安定輕松的工作。畢業之后,當她第一次接觸到市場營銷的工作后,便知道找到了她最理想的職業,在后來的職業生涯中,戴艷婷真的將自己拋擲于充滿新挑戰與競爭的市場營銷與銷售的工作環境中,勇于融入陌生文化,甚至在懷孕期間還努力完成了EMBA課程。回顧一路走來的經歷,她最喜歡的一句座右銘是喬布斯說的“求知若饑,虛心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還將這句話用來勉勵兩個兒子。或許是因為從來對人生與工作目標都有著清晰的規劃,在解讀 “貴人”的問題上,戴艷婷的做法也顯得理智而有效。

“貴人”只是“助燃劑”
對于戴艷婷而言,貴人不僅僅是提拔你的上司,也不局限于“非富即貴”、可以給你更好工作的人。“身邊的人也可能是貴人,比如工作伙伴。”在她看來,每進入一個新環境都要經歷一段磨合期,這也是最需要團隊合作的時候,工作伙伴自然而然就成了助你成功轉換的“貴人”。戴艷婷曾經的一位下屬就算這樣一個貴人:當時她剛進入一個新行業,而這位有著豐富當地人脈關系的下屬為她引薦了一位很重要的客戶。正是由于這次引薦,戴艷婷抓住機遇,加速實現了開拓市場的規劃。
當然,戴艷婷也強調:“比遇到貴人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個人本身的工作能力。貴人在職業生涯中的功能就像‘助燃劑’,對事業有添磚加瓦、推波助瀾的作用,但并不是決定因素。”戴艷婷坦言自己從未刻意去尋找貴人,也沒有花大量時間在打理人際關系上。工作中她總是做好自己、不斷進取。在努力前進的過程中,貴人與機遇就一個接一個地悄悄降臨。“一個能力欠缺的人,即便遇到‘貴人’提拔,但沒有打好基礎, 爬得越高摔得越慘。”戴艷婷這樣解釋道。
階段不同,“貴人”的演繹亦大不同
談及對“貴人”的把握和認識,戴艷婷認為一名職場人士在事業的不同階段,所需要“貴人”的協助是完全不同的。初入職場前五年,對于行業、工作、人事都不了解的新人,最需要一位如同師傅般的貴人。“這個貴人應該是你的‘導師’,他會像個牧羊人一樣告訴你方向,告訴你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他是一個讓你在工作中能夠放心跟著他的方向走的人。”如今的戴艷婷也就是這樣一位“牧羊人”,給年輕的員工指明方向、點明錯誤,在具體的實踐中幫助他們更好成長。
“工作十年后相對成熟時,你的貴人應該能給你足夠發揮的平臺,讓你多年來積累的經驗與知識有用武之地。”正是在不同階段“貴人”的支持下,戴艷婷最終站到了“自然美”的舞臺上。提升自我、抓住機遇、珍惜貴人,這就是她的成功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