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奧巴馬
“指南”是美國在經歷了10年反恐戰爭、需大幅削減預算以改善國內經濟的時機提出的,是美國國家安全團隊和多個政府部門對美國戰略利益廣泛評估并充分汲取歷史經驗教訓的產物,旨在回答10年戰爭結束后美國需要什么樣的軍隊的問題。美國必須將目光轉移到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之外,縮小常規地面部隊的規模,繼續擺脫已過時的冷戰時代軍事體系,為未來所需能力領域投入更多資源,加強在亞太地區的實力,繼續維持美國的軍事優先策略,保證美國能靈活、有彈性地應對不可預知的威脅。
國防部長帕內塔
“指南”真正代表了一種面向未來的歷史轉變,它承認美國在經歷了10年戰爭和國防開支大幅增長后,正處于一個戰略轉折點上。“指南”的制定主要考慮了四個指導原則:一是美國必須保持世界上最好的軍隊,以保障和維持美國在全球獨一無二的領導地位;二是必須避免軍隊出現“空心化”。三是國防預算節省的目標必須以均衡的方式來實現,而不是以同比例削減的方式來實現。四是必須保留純志愿兵役制部隊的質量,并保證現役人員及其家庭對軍隊的忠誠。美軍實現未來部隊的目標:①未來聯合部隊將更精干、敏捷、靈活,部署更快速,同時具有更好的創新性和技術優勢。②重新平衡美軍全球部署態勢,增強美軍在亞太地區的存在、兵力投送和威懾能力。③繼續加強美國與關鍵盟國的關系,建立新伙伴關系,以創新的方式保持美國在世界其他地區的存在。④在部隊規模和結構調整過程中,美軍必須擁有對抗并擊敗任何侵略和對未來戰爭作出響應的能力。新戰略結束了美國必須在同一時間應對幾場沖突的能力要求,但將保持在同一時間對抗并擊敗超過一個敵手的能力。⑤在削減國防預算的同時,繼續增加在特種作戰、情報監視偵察、無人系統、空間等領域特別是網絡電磁空間領域的投入,將增加美國的快速動員能力。
海軍作戰部長格里瑞特
美海軍在亞太地區將更多地通過增強與現有盟友的伙伴關系和拓展潛在新盟友的行動落實新戰略“指南”,而不是通過大量增加海軍艦船的方式。
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威拉德
亞太地區已首次成為美國安全關注的中心。美國過去幾年已調整了在該地區的態勢,“指南”反映了這些變化。
美智庫專家評新國防戰略
列克星教研究所專家分析誰是新戰略的“贏家”
由于新“指南”在地緣戰略上進一步強調了亞太地區的重要性,在能力發展上更加重視“情報、監視與偵察”、反恐、對抗反介入作戰、反大規模毀傷性武器以及網電作戰能力。因此,新“指南”發布后,最大贏家是以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和副部長沃爾福威茨、佩里等為代表的新保守派。他們主張美國未來應重點應對中國和伊朗等新興競爭對手,加大航空航天等可能改變美軍作戰樣式的技術領域投資,反對保留大規模地面部隊。
第二大贏家是快速力量投送裝備及其保障力量。如果美軍期望能在打贏一場大規模戰爭的同時“打亂”另一對手的作戰計劃,那么它必須要能快速、猛烈的打擊對手,突破敵方防御并挫敗其反介入行動。這意味著美國需要新型戰略轟炸機、新一代加油機、“全球鷹”無人機等遠程航空力量,以及F-35等一系列更先進甚至隱身的新裝備。美軍對空基ISR平臺的需求,可能由能提供海量視頻數據的非隱身平臺,轉向可搜集各類信息并能執行電子戰任務的高生存力平臺。此外,美軍可能重點發展天基通信系統和導彈預警、成像偵察、信號情報、氣象衛星等天基ISR系統。導彈防御系統可用于對抗首輪打擊和保護前沿部隊與基地等,也將受到重視。
作為海上力量投送的關鍵,水面艦艇和攻擊型核潛艇將受到關注。但有專家認為,水面艦艇中航母的未來發展前景堪憂。原因是航母載員多、價值高,—旦被西太平洋地區的強敵擊毀,將使美軍遭受重大打擊。而在西太平洋和東北亞地區當前的威脅環境下,美軍也不太可能在該地區實施兩棲作戰,因此兩棲戰艦艇也不會得到過多重視。
“指南”提出“有可能通過規模較小的核力量實現威懾目標”,這表明核威懾力量可能出人意料地成為贏家,美軍未來的核態勢或將發生實質性變化。另外,美陸軍也可能成為贏家。雖然陸軍兵力規模將被削減,但美陸軍在近20年來將第一次有機會靜下來認真思考如何打贏未來戰爭。在近年來的重大裝備采辦項目幾乎無一例外地慘遭終止后,美陸軍現在可以重新思考未來能力需求及獲取這些能力需發展的技術。
美國戰略預算評估中心專家認為新戰略未考慮預算進一步削減問題
美國之所以推出國防新戰略,一方面是威脅變化的原因,另一方面是2011年8月通過的預算控制法案引起國防預算削減的原因。根據預算控制法案,美國2013財年國防預算總額將降至2008財年的水平,未來10年,美國防預算將削減4800億美元。新戰略正是基于這一預算削減額度制定的。但2011年11月,由國會兩黨組成的超級委員會未能就削減112萬億美元的財政赤字問題達成共識,這意味著除非國會和政府有所行動,否則包括國防部在內的美國政府的所有預算項目都從2013年1月開始自動等比例削減,這會使國防預算再額外削減5000億美元。而新戰略實際上回避了這一可能性。因此,新戰略僅僅在國防預算削減不超過4800億美元的情況下才能有效實施。國防部官員也承認,如果強制削減法生效的話,“指南”將意義不大。
就美國當前的財政狀況而言,國會很難找到避免強制削減預算的有效途徑,國防部也不能應對預算進一步削減所帶來的影響,包括通過削減其他領域的開支保護關鍵項目等。如果強制削減法生效,將使美國防預算回落至2007年的水平,與2010年相比下降了14%。回顧歷史,由于冷戰結束,美國防預算從1985年的最高點降至1998年的最低點,降幅達34%。因此進一步的預算削減是可能的,盡管需要重新思考美國的軍事戰略,但國防部開始考慮預算進一步削減問題將是明智的。
美國戰略分析專家勞倫·湯普森博士認為美國內經濟政策將影響新戰略的落實
奧巴馬政府在其新的國家安全政策中提出要更加關注東亞地區,這一決策是必要的、及時的。經過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10年戰爭,美國需要向其在西太平洋地區的盟友重申對該地區的承諾,以打消他們的疑慮。然而,奧巴馬政府當前的國內經濟政策似乎與其制約中國在該地區力量不斷發展的目標相悖。美國政府不但沒有正視中國的貿易和貨幣政策,而且還給本國生產商施加巨大壓力,使其難以同中國競爭。
中國的崛起和影響力的不斷增強,更大程度上是源于其經濟活力而非軍事主張。奧巴馬政府從未能真正地抓住中國崛起和美國衰落之間的關系問題。奧巴馬執政伊始,這一問題已顯而易見。在奧巴馬就職的當月,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就達210億美元。盡管在當前任期內,美國改善了同其他國家的貿易關系,在能源產品方面甚至轉變為凈出口國,但其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逆差卻在不斷擴大。因此,中國成為西太地區占支配地位的國家,是由于其經濟高速發展,而非該地區軍事力量平衡發生任何傾斜。
另外,奧巴馬政府的國內政策也給美國生產商帶來了更大壓力。例如,位于加利福尼亞洲的世界最大稀土企業,在美國政府一系列環境限制政策和中國低價進口產品的雙重壓力下,在上個10年初宣布破產,使中國幾乎全面壟斷了從手機、雷達到導彈制導系統等所需的關鍵材料的生產。
因此,盡管奧巴馬政府將戰略重心轉向亞太地區的決策是及時和必要的。但如果美國不對其當前的經濟手段和政策進行重大調整,如果兩國經濟發展繼續保持過去10年以來的態勢,那么毫無疑問,美國就不可能擁有鉗制中國的手段,中國也終將統治西太平洋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