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嚴碧華
慈善十年
□ 本刊記者 嚴碧華
2005年3月,國務院將“支持慈善事業發展”第一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當年10月舉行的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支持社會慈善、社會捐贈、群眾互助等社會扶助活動”。自此,我國慈善事業開始邁入快車道,無論是慈善組織數量還是捐贈總額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區別與以往簡單的捐贈,一些企業家開始成立專門的慈善基金會,注重專業化運作與細水長流。
2002年,我國社會捐贈總額為100億元。2011年底,這一數字變為1000億。十年間,捐贈數字增長10倍。
數字背后,是慈善新政的頻出,企業家捐贈熱情高漲,民間組織的蓬勃發展。尤為難得的是,人人公益理念開始深入人心。
十年前,“慈善”一詞既陌生而又不被人理解。十年后,慈善就像一根四處伸展的蔓藤,遍地都是長青而茂盛的葉子。
在劉佑平看來,政府從募捐主體退出,再到花錢購買公共服務,支持民間組織發展,近十年來,我國慈善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劉佑平是原《公益時報》總編、現任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副主任,在慈善領域耕耘剛好十年,見證了慈善事業十年變遷。在向本刊記者總結這十年間的變化時,他把政府花錢購買公共服務放在了第一位。他表示,盡管目前實施地區不多,規模也不大,但這代表了一種趨勢。“隨著財力的增加,地方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潛力越來越大。”
在劉佑平的記憶中,2002年時,慈善仍然只是一些官辦機構的特權,政府充當募捐主體,一有什么大災發生時,政府就出來募捐,資金匯入有官方背景的慈善機構,比如說紅十會與慈善總會。“社會捐贈習慣性的找這類官方機構,正式注冊的非公募基金會鳳毛麟角,募捐能力幾乎為零?!?/p>
隨后幾年,一系列事關慈善的利好政策出臺。
2005年3月,國務院將“支持慈善事業發展”第一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當年10月舉行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亦提出“支持社會慈善、社會捐贈、群眾互助等社會扶助活動”
2006年政府工作報告重申要“積極發展社會福利事業和慈善事業”,2007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要“支持慈善事業發展”。
此外,國家“十五”規劃首次提出要“發展慈善事業,加強對捐助資金使用的監管”。“十一五”規劃中也提出了“鼓勵開展社會慈善、社會捐贈、群眾互助等社會扶助活動,支持志愿服務活動并實現制度化”的要求。
民政部在首屆中華慈善大會上發布了《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指導綱要(2006-2010年)》,首次明確了我國慈善事業發展的目標、原則和措施。公益慈善一步步地走上社會發展的前臺,開始帶著它自身沉重而又光輝的歷史使命不斷地彌合著社會在高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裂痕。
政府逐漸退出了募捐市場,大量的民間慈善組織成立,專業化能力亦得到了很大提高。再往后,政府開始購買公共服務。
2010年3月2日,北京首次批量購買公共服務。當天,在東城區市民中心舉行的2010年東城區政府購買服務信息發布會吸引了30余家社會組織的負責人到場,為老年人服務、青少年教育、下崗就業等15類共計18項政府購買服務項目公開面向社會招納服務商。
此后,在北京,政府購買公共服務越來越多。
日前,由朝陽區政府社會建設辦公室采購的“蒲公英種子講師計劃”項目順利通過結題審核,該項目于2011年6月啟動,歷時一年多。
據悉,朝陽區政府社會建設辦公室的此次社會采購行為,是我國首次介入兒童讀寫困難的政府行為,具有重要的劃時代歷史意義。
據介紹,我國讀寫困難的發生率大約在10%左右,北京約有10萬讀寫困難兒童,而全國約有1500萬讀寫困難兒童。公眾對讀寫困難的認知極其匱乏。雖然國內的學術研究跟國際水準相差不大,但政府介于該領域還是首次。
項目設立的宗旨為從改變父母和教師開始,消除認識的誤區,理解和引導孩子,恢復自信,全方位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改變孩子的人生。
該項目的實施方為北京樂朗樂讀學習潛能開發中心,是中國首家民間從事讀寫困難應用推廣的社會化企業。
北京之外,上海、廣州、杭州等多地參于,包括西部三線城市德陽,在采購公共服務方面亦做出了有益探索(本刊2011年第18期曾報道過)。
如今,小到社區一老一少的照護、一花一草的建設,大到教育、醫療、住房的“民生三大件”,都是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內容,并且受到各地政府的熱捧,資金主要來源于財政收入和福彩公益金。
《基金會管理條例》首次提出了鼓勵非公募基金會發展的意見,被視為非公募基金會的破冰性文件。自此,我國基金會行業尤其是民間基金會步入蓬勃發展時期。
政府退出募捐主體,同時,還在購買公共服務方面做出了有益嘗試,這些無疑也催生了專業化的民間慈善組織發展。
當然最為關鍵的還是政策破冰。2004年,在各方期待之下,《基金會管理條例》正式頒布實施。
這一年3月8日,國務院頒布《基金會管理條例》。當年6月1日起,《基金會管理條例》正式施行,1988年國務院發布的《基金會管理辦法》同時廢止。
《基金會管理條例》首次提出了鼓勵非公募基金會發展的意見,被視為非公募基金會的破冰性文件。自此,我國基金會行業尤其是民間基金會步入蓬勃發展時期。
在此之前,我國基金會的發展經歷了一個跌宕起伏的過程。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出現了基金會熱,但經過1996年社團清理整頓之后,基金會的發展基本停滯,非公募基金會更是基本為零。2003年底,全國經各級民政部門登記的基金會接近1200家,其中鮮有正式注冊的非公募基金會。
但到了2011年,數字發生了巨變。截至2011年底,全國共有社會組織45.75萬個,其中有一大批社會組織將公益慈善作為發展宗旨,在慈善事業中發揮了重要的主體作用。
包括劉佑平在內的多位業內資深人士在受訪時表示,2004年是中國慈善事業發展的一個轉折點。
此外,政府加大了對民間慈善的鼓勵。
2004年12月,民政部授予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等500多家民間組織“全國先進民間組織”榮譽稱號。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在全國范圍內對民間組織進行表彰。
時任民政部部長李學舉在表彰會上說,此次表彰是民間組織發展史上的一件盛事。民間組織在兼顧群眾利益、緩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方面,起到了調節器和穩定器的積極作用。
劉佑平表示,如今在眾多領域均能看到民間慈善組織的身影,這些組織不只是數量的高增長,在專業化方面亦成效顯著。
比如環境領域,涌現了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和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等專業化機構。
今年,對于非政府組織又出利好消息,多地試行社會組織直接登記,打破“雙重管理”壁壘。在此之前,民間組織需要先找到業務主管單位,之后才能到民政部門登記。
“很多民間組織就是因為找不到業務主管單位,最后無法登記,長期非法存在?!眲⒂悠秸f。
據悉,在今年年初,北京市7500多家社會組織就是如此。2012年1月31日,北京市民政工作會召開。北京市民政局首次提出,今年,將探索研究推動社會組織業務主管單位向業務指導單位轉變,公益慈善四類社會組織在北京登記注冊,有望無須再找業務主管單位,直接向民政部門申請成立。
對于這7500多家社會組織來說,自然備感溫暖。此前,北京慧靈智障人士社區服務機構為“民辦非企業”的身份努力58次未果。
緊隨其后,上海市民政局傳出消息,今年上海將探索通過“自律承諾”等方式,試行社會組織直接登記管理。
早在2011年,廣東省民政廳提出,從2012年7月1日起,除特別規定、特殊領域外,將社會組織的業務主管單位改為業務指導單位,社會組織直接向民政部門申請成立。這是我國首次在社會組織領域取消“雙重管理”的地方改革方案。
業內人士在受訪時表示,從“主管”到“指導”,意味著全國范圍內數以百萬計的民間社會組織可能破解登記難這一問題。
政府參于購買公共服務,“松綁”民間組織,再加上對捐贈優惠政策進一步細化,逐漸完善的慈善政策催生的是社會捐贈熱情高漲亦不失理性。
2008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新《企業所得稅法》將企業捐贈免稅額度由原來的3%提高至12%。
當年12月31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和民政部聯合發布《關于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了公益性社會組織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認定權限和程序等問題。
這些政策的出臺,對捐贈免稅做出了規定的同時,大批民營企業家紛紛解囊。
更讓人欣喜的是,企業家在做慈善時,越來越注重專業與細水長流,區分于以往直接給受助人錢物,企業家會把錢捐給慈善機構或者自已成立基金會。
其中曹德旺不得不提,盡管在成立基金會時幾經周折。
2011年4月13日,福耀玻璃發布公告:公司第一大股東和第二大股東與河仁慈善基金會簽署了《捐贈協議書》,兩大股東將福耀玻璃的3億股捐贈給河仁慈善基金會,用于慈善用途。緊接著,當年5月5日,由曹德旺發起的“河仁慈善基金會”在北京成立,這是中國第一家以捐贈股票形式支持社會公益慈善事業的基金會,基金會的資產規模逾30億元,是中國目前資產規模最大的公益慈善基金會。
北京師范大學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認為,河仁慈善基金會的成立,對于拓展慈善資金的來源渠道,增強公益基金會的工作活力和發展基礎影響深遠,也傳遞了政府對待慈善事業積極的政策信號——做慈善可突破部分限制。
此后,捐資成立基金會,讓專業機構做慈善的企業家越來越多。
最近一次進入公眾視野的是劉彪,2000年至今,這位陜西的企業家一直積極投入慈善事業,在賑災救援、養老、困難家庭大病救助、新農村建設、文化教育等公益慈善領域作出了突出貢獻。
今年,他在民政部登記成立了劉彪慈善基金會,該基金會原始出資額為1億元人民幣。
劉彪表示,“希望通過慈善基金會的成立,可以有更多的人加入慈善這個行列,和我一起,為這片土地上所有愛我們和我們愛的人,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p>

近十年來,基金會募集資金能力越來越強,開展慈善救助的項目亦隨之增加。圖/嚴碧華
無數劉彪們正是期望通過自已的行為影響他人,形成人人慈善的氛圍。
2011年,快速發展的中國慈善事業遭遇信任危機,事情起源于一個叫“郭美美”的女孩。這一年6月,這個自稱“住大別墅,開瑪莎拉蒂”的20歲女孩突然竄紅,公眾將其炫富和在微博認證的特殊身份聯系在一起,矛頭直指國內知名公益機構——中國紅十字總會。
公眾窮追之下,置身其中的公益圈人士處境變得微妙,人們紛紛開始了反思,人人慈善突然發力。
此后沒多久,民間公益借助社交媒體的神奇力量,真正掀起了公眾廣泛參與的高潮。
早在2008年3月,湖北潛江的彭高峰夫婦在深圳經商時,3歲的兒子彭文樂在商店附近被人拐走。這位父親為此執著尋找,在網絡微博的推動下,2011年2月8日,彭高峰最終在江蘇邳州一個村莊找到兒子。
此后,作為“微博打拐”主要發起人之一鄧飛,緊接著又發起“免費午餐”,再次引起社會關注,網友的捐款蜂擁而至。年底,該項目發起的基金募捐總額近2500萬元人民幣,共資助了150多所學校的兩萬多個貧困學童。2011年10月26日,國務院將“免費午餐”作為國家政策,實行財政撥款。
今年1月10日,鄧飛和王永、趙普、郎永淳、陳偉鴻一起在微博上發起了“春節回家順風車”活動,該活動于1月10日開始至2月10日結束,30天里,參與活動的微博網友超過18000人,500余車主幫助約1000余名乘客免費回家過年或返城工作。
“這些成功的微公益一方面得益于人人慈善,另一方面又反過來影響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凸顯的正是十年慈善巨變?!眲⒂悠讲粺o感概地說。
□ 編輯 嚴碧華 □ 美編 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