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小民
收入分配,治標治本
□ 梁小民
在歷時八年的爭議后,《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有望在今年10月推出。據悉,國家發改委已經完成了初稿的起草工作,目前正在深入征求意見。
出臺《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是深化改革的重要一步,值得期待。我們市場化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當前收入差距擴大不僅不利于這個目標的實現,而且已經影響到穩定與和諧。
分配平等包括機會平等與結果平等。機會平等就是給所有人以平等競爭的權利,讓每個人都有充分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結果平等就是收入平等。分配平等是機會平等還是收入平等,始終存在爭議,且至今還沒有一致結論。因此,認識這兩種平等之間的關系是解決分配問題的關鍵。
收入平等與否的根源機會是重要的,但絕不是唯一的。收入不平等的另一個同樣重要的原因是每個人的個體差異。從現象上看,引起收入差別的原因在于每個人的能力、努力程度和機遇。引起這三種差別的,有制度因素,也有其他因素。即使有了完全平等的機會也不會有完全平等的收入,這是無法否認的客觀存在。
人人機會平等的社會只是烏托邦。現實中,任何制度都不是十全十美。我們設計的制度只能盡量減少機會的不平等,但無法做到完全平等。把機會平等作為唯一的追求,不是分配平等的正確路途。我們重視制度保障的機會平等。但絕不是只要機會平等了,收入如何就可以不管了。
在平等的機會之下,每個人由于能力、努力程度和機遇的差別,收入仍然可以有大的差別。尤其在現代社會,由于科技在經濟中越來越重要,商業模式的變化,收入差距還在擴大,這就使我們不僅要改革引起機會不平等的制度因素,還要糾正各種原因引起的收入不平等。改革機會不平等的“本”固然重要,但改革收入不平等的“標”也不可忽視。
收入的平等絕不是均貧富的絕對平均主義,方法也不是“劫富治貧”,共同富裕也不是每人收入相同。收入平等應該有兩個原則。一是讓有能者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靠自己對社會的貢獻獲得的高收入應該受到保護,同時能力差的人的基本生活也應該得到保證。二是縮小收入差距,使之保持在社會可接受的程度內,這就要擴大中產階級。當一個龐大的中產階級形成時,社會就和諧了,收入平等的目標也實現了。
實現這兩個原則既要治標,也要治本。一方面,我們要改變引起機會不平等的制度,如戶口對人才流動的限制,異地高考的實現,加強農村基礎教育等等。另一方面也要用政策來縮小收入差距。如加強社會保障,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對高收入者的稅收等。
應該承認,現在的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其形成并非一日之寒。中央推出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表明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決心。我們也相信,隨著方案變為現實,我們的收入分配會向有利于共同富裕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