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琴梅
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預后的影響
張琴梅
目的對腦卒中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后的方法和效果進行評價。方法選擇120例腦卒中患者隨機分成護理干預組及對照組各 60例。兩組均給予常規內科治療,護理干預組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患肢功能恢復情況及生活自理能力恢復情況。結果觀察組不同時間段 ADL評分及Fugl-Meyer運動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1)。結論對腦卒中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可促進患肢功能恢復,最大限度恢復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明顯改善預后。
護理干預;腦卒中;預后
腦卒中是臨床神經內科常見病,可導致偏癱等后遺癥,致殘率高達75%[1],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質量。近年來許多臨床研究表明,腦卒中發病早期進行康復干預可顯著降低致殘率,恢復患肢的運動功能及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質量。我院神經內科于2009年12月~2011年11月收治腦卒中患者120例,其中60例采取護理干預措施,護理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1.1臨床資料
研究資料120例為我院神經內科于2009年 12月~2011年11月收治的腦卒中確診患者,均為初次發病,以肢體運動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并經顱腦CT或MRI確診。分為護理干預組及對照組,每組60例,其中護理干預組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齡59.6歲,腦梗死42例,腦出血18例,住院天數(29±4)d;對照組男37例,女23例,平均年齡58.7歲,腦梗死40例,腦出血20例,住院天數(30 ±5)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相類似(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按照神經內科常規護理,護理干預組采取患肢早期康復功能鍛煉。
1.2.1臥床期
發病后應正確置患肢于良好的功能位,患肩關節應保持外展外旋位,患髖關節應保持內收內旋位,利用足板固定足位,使足尖與足跟垂直于床面,防止足內翻和足下垂;定時改變體位,如不能自行翻身,病情允許時,每隔2小時協助翻身1次,取側臥位或半側臥位,健側在下患側在上。如患者意識清醒,應指導患者利用健肢主動輔助患肢關節運動,患肢進行被動關節運動,如肩、肘、指及踝關節的伸展、屈曲及抬舉。
1.2.2離床期
當患肢肌力恢復到Ⅱ級以上時,指導患者逐漸由被動運動過渡到主動運動,可從抬頭、挺胸、抬臀等練起。上肢訓練內容包括Bobath握手;活動患肢的肩胛骨并堅持伸肘練習;有控制的對肘關節進行運動訓練;腕關節的背伸及前臂的旋轉練習,以及手指的屈伸等及外展練習等。可利用收腹運動進行軀干部位的鍛煉。下肢訓練以橋式運動為主,有計劃地進行伸屈膝訓練,踝背屈練習,進一步進行坐位站起及站位平衡訓練,跨步等訓練。
1.2.3步行期
患者能獨立坐穩后練習站立平衡及扶拐步行。待患肢的負重能力逐漸增強后,可逐漸開始步行及上下樓梯等訓練。同時進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訓練,如穿衣、脫鞋、系鞋帶、解扣子、如廁、刷牙、進食等,每日訓練3~4次,每次30min。在康復訓練的過程中,應指導家屬配合患者完成訓練,并監督患者不要用健肢代替患肢鍛煉。
1.3觀察指標
對患肢運動功能的觀察采用Fugl-Meyer運動量表進行評分,在入院時即進行第一次評分,于住院3周后進行第 2次評分;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觀察采用Barthel指數對日常生活能力(ADL)進行評分。在入院時即進行第一次評分,以后每隔一周進行一次評分,連續3周。
1.4統計學方法
2.1兩組患者住院期間患肢功能恢復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住院3周后Fugl-Meyer運動量表評分比較(分)
2.2兩組患者住院期間生活自理能力恢復情況比較,見表2。

表2 腦卒中患者住院期間ADL評分
早期進行系統化的康復護理有利于提高腦卒中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2]。本資料表明,觀察組ADL評分及Fugl-Meyer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充分反映了康復護理干預越早,患肢的運動功能就恢復得越好,其生活自理能力就越強,康復效果也就越好??傊缙谙到y性康復護理,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復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降低殘疾程度,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
[1]張利平.早期康復護理和心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11,8(12):97-98.
[2]魏郵,閆濤.系統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醫學信息,2011,24(6):3380-3381.
內江醫科學校,四川內江 6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