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茹 鐘瑞平 陳體高
(江西省贛州市皮膚病醫院 贛州341000)
扁平苔蘚是一種常見皮膚黏膜慢性炎癥,常伴有口腔黏膜損害。口腔扁平苔蘚主要表現為網狀損害、斑塊、糜爛,以中心糜爛型為最重,常伴有疼痛,且長期不愈,有癌變傾向。我院門診于2008年3月~2011年8月,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24例口腔扁平苔蘚,取得較好療效。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48例患者均為我院門診患者,男20例,女28例;年齡18~60歲;療程1個月~8年;其中網狀損害30例,糜爛型18例;病損部位均累及口腔頰黏膜及牙齦。
1.2 入選標準 (1)近1個月內局部未進行各種治療。(2)近3個月內未服用過免疫抑制劑。(3)經患者同意配合治療。并排除:(1)全身嚴重系統性疾病。(2)由于個人未能按時用藥和復診者。(3)妊娠期、哺乳期婦女。
1.3 治療方法 去除影響口腔黏膜修復的局部因素,如殘冠、殘根及不良修復體,確保治療期間口腔衛生。將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及對照組各24例。對照組用0.05%地奈德乳膏均勻涂抹患處,每日3次,療程2個月。對糜爛型扁平苔蘚用曲安奈德注射液加2%利多卡因注射液2 mL,糜爛區局部注射,每周1次,共4次。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醫辨證分型施治。肝腎陰虛型:邪熱久留化火,耗傷肝腎,陰虛火旺者,證見皮膚色暗或中央萎縮,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沉細數。治以滋補肝腎法,選用南沙參、北沙參、熟地、丹參、石斛、枸杞子、麥冬、天冬、元參、山萸肉、知母、黃柏等。肝氣郁結型:情緒憂郁或生氣急躁,情志不暢、氣郁化火,火性炎上,上灼于口,證見除口腔病損外,胸脅常痛,經前乳脹,脈弦。治以疏肝解郁法,藥用柴胡、茯苓、苡仁、陳皮、黃連、梔子、白鮮皮、白術、白芍、當歸、丹皮、連翹、川芎。脾虛夾濕型:脾虛健運失常,濕困脾胃,榮衛壅滯,發于肌膚,證見口腔黏膜白色網狀條紋,身體倦怠,口苦,大便稀薄,舌苔白厚膩,脈沉緩。治療以健脾祛濕法,藥用苡仁、蔻仁、滑石、杏仁、厚樸、通草、竹葉、茯苓、半夏、陳皮、甘草等。囑用藥后1 h勿漱口及進食,每組患者均以制霉菌素液漱口,每日1次預防真菌感染,避免過熱飲食及辛辣食物。治療后1、2、4、8周分別觀察皮損及主觀癥狀。
1.4 療效判定 痊愈:黏膜正常,癥狀消失;顯效:口腔黏膜糜爛愈合、充血消失或縮小達70%以上,無明顯癥狀;好轉:皮損消退30%,糜爛面縮小,自覺癥狀減輕;無效:皮損消退不足30%或病情無變化[1]。
1.5 結果 見表1。兩組總有效率比較,χ2=5.78,P<0.05,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扁平苔蘚的病因不明,可能與感染、自身免疫、精神和遺傳有關,在治療上西藥主要是皮質激素局部外用,肥厚、糜爛者可局部注射皮質激素[2]。但也有不良反應,有可能全身吸收導致相應副作用,也有可能出現局部感染,易致皮膚萎縮等。
本研究結果可見,治療組總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治療組在西藥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了辨證施治,對肝腎陰虛者用南沙參、北沙參、熟地、知母、黃柏等滋補肝腎,健脾除濕,滋陰降火。對肝氣郁結者用柴胡升發陽氣,疏肝解郁,使肝氣得以條達;白術、茯苓、苡仁健脾益氣以滲濕疏肝理氣,活血化瘀。脾虛夾濕者則用苡仁、蔻仁、茯苓、半夏、陳皮等健脾利濕。現代中藥藥理研究也表明健脾益氣、清熱解毒中藥能提高淋巴細胞轉化率及NK細胞活性,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及應激性,有助于疾病的轉歸[3]。
筆者認為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扁平苔蘚是一條有效途徑,但病例數較少,有待于進一步擴大臨床研究。
[1]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黏膜病專業委員會.口腔扁平苔蘚(萎縮型、糜爛型)療效評價標準試行 [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05,40(2):92-93
[2]趙辨.臨床皮膚病學 [M].第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207
[3]郭蘭忠.現代實用中藥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