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慧 馮淑香 柳鳳芝
一次性宮腔組織吸引管用于哺乳期瘢痕子宮人工流產術臨床觀察
苗 慧 馮淑香 柳鳳芝
目的探索一種哺乳期的再孕婦女終止妊娠的有效方法。方法我院門診于2008年6月~2011年10月共行人工流產術1080例,其中哺乳期瘢痕子宮104例,隨機分成兩組,觀察組54例手術應用一次性宮腔組織吸引管,對照組50例應用常規人工流產手術。結果觀察組手術疼痛率、人流綜合癥反應發生率、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一次性宮腔組織吸引管用于哺乳期瘢痕子宮人工流產,受術者疼痛輕微,術中出血量少,手術時間短,術中、術后并發癥少,一次手術成功率和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
一次性宮腔組織吸引管;哺乳期;人工流產;瘢痕子宮
子宮瘢痕的形成最常見于剖宮產術后,也可見于子宮肌瘤剔除術后。近年來,剖宮產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術后的瘢痕子宮是人流手術的高危因素。我院門診于2008年6月~2011年10月共行人流術1080例,其中哺乳期瘢痕子宮104例,占9.63%,對患者使用一次性宮腔組織吸引管(江西諾德公司生產的雅潔牌)行人工流產術,效果優于使用金屬吸引管,受術者疼痛輕微,術中出血少,手術時間短,術中、術后并發癥少,一次手術成功率和安全性高,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104例早孕患者年齡22~36歲,平均27歲;妊娠6~9周,有2次剖宮產史者4例,剖宮產術后最短的5個月,最長1年。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54例,對照組50例。
1.2手術方法患者術前 15min肛門放置吲哚美辛栓 1枚(0.1g)[1],觀察組使用一次性漸進式擴棒擴張宮頸后,將一次性宮腔組織吸引管按子宮位置的方向送入子宮底部,遇到阻力時稍后退,吸管開口應盡量對準胚胎著床部位,用負壓為 350~450mmHg,將吸引管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在宮腔內反復移動,盡量做到1次性吸凈,特別是在吸引子宮瘢痕處時,盡量減少吸引次數,避免引起瘢痕處損傷破裂、宮頸管黏膜損傷及感染[2]。對照組使用金屬宮頸擴張棒和金屬吸引管行人流術。術后檢查吸出組織并記錄,觀察術后1h內陰道出血量,術后2周復查,隨訪2個月。
1.3觀察方法
1.3.1疼痛和人流綜合癥反應發生情況無痛:腰腹部輕微酸脹,無其它不適;輕度疼痛:腰腹部酸脹可以忍受,略有汗或無汗;人流綜合癥反應:出現心動過緩、面色蒼白、胸悶、大汗淋漓等。
1.3.2出血量吸出物濾除絨毛組織,剩余為出血量。多量>20m;中量10~20m;少量<10ml。
1.3.3手術時間從打開負壓吸引器開始計時,至吸引管最后一次退出宮腔時止。
1.4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3.0統計軟件包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術中疼痛、出血量、人流綜合癥反應和手術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一次性完全流產率均為100%(見表1、2)。

表1 兩組術中疼痛、人流綜合癥反應情況比較[n(%)]

表2 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比較[n(%)]
剖宮產術后子宮瘢痕的形成、血管和神經的部分損傷,可導致與周圍組織粘連,使子宮正常的生理解剖位置及形態發生了改變,如子宮過度前傾前屈,子宮與周圍粘連活動受限使子宮固定復位困難,子宮切口瘢痕處組織薄弱且質脆[3],況且分娩時胎兒未經宮頸口娩出,宮頸管仍與初產婦類似,柔韌度差。多數受術者精神過度緊張,使宮頸口緊,擴張困難,人流時易造成子宮穿孔、吸宮不全、宮頸管損傷等并發癥,手術風險極大[4]。宮頸擴張時引起的疼痛是人流術中產生疼痛的首要原因。一次性宮腔組織吸引管采用PVC新型高分子醫用材料,質地柔韌,可隨子宮方向任意塑形,可以減輕金屬吸引管在手術操作時宮頸摩擦和對子宮內膜的損傷,減輕術中疼痛感,降低人流并發癥的發生率,尤其是對未產者、有剖宮產手術史及多次行人工流產者來說,更加凸顯其優越性,達到了微創無痛的效果,大大提高了手術的成功率和安全性[5]。使用一次性宮腔組織吸引管用于哺乳期瘢痕子宮行人工流產術,能明顯減輕患者疼痛,手術創面小出血少,縮短手術時間,避免或減少術中、術后并發癥,顯著提高一次手術的成功率和安全性,且手術材料成本增加不多,患者可以接受,易于在臨床推廣應用。
[1]王秀麗,王曄,吳余敏.三種鎮痛方法在超導可視人工流產術中的應用比較[J].福建醫藥雜志,2008,2(30):21-22.
[2]劉興會.剖宮產后再次妊娠人工流產的方式及其注意事項[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4,20(5):263-264.
[3]唐嵐,朱金媛.宮腔組織吸引管聯合利多卡因用于人工流產840例療效觀察[J].中國婦幼保健,2010(24):130-132.
[4]賈秀明.剖宮產后再次妊娠流產方式探討[J].現代醫院,2009,9(3):45-46.
[5]孫銀婷.全程超導可視微管微創人工流產 600例臨床觀察[J].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科,2009,1(4):29-31.
牡丹江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婦產科,黑龍江牡丹江 157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