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 路遙
現實就是如此殘酷。當我們還在反思因資本過剩所帶來的市場陷阱時,卻不容資本有再次回頭的機會。
以太陽能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行業,高度的資本聚集和成熟的研發技術在推動行業快速崛起的同時,也預示著目前新興產業發展的尷尬變局。其上游的多晶硅行業亦如此,保障措施的不足,市場啟動的滯后,注定這個新生但并不陌生的行業面臨挑戰。
在市場如此低迷的狀況下,是否意味著企業將要面臨一場生死賭局?該如何破解光伏產業發展的困局?太陽能光伏的未來又將如何蛻變?這些問題,我們也許可以從被譽為國內“光伏新能源第一人”的全國政協常委、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的觀點中找到答案。

2012年5月4日,劉漢元陪同四川省省長蔣巨峰在四川永祥多晶硅公司調研
我國多晶硅產業正陷入泥沼。據數據顯示,去年國內多晶硅的主流價格暴跌七成,企業都在勉力掙扎以維持生存,絕大部分企業在經營上遭遇到一些困難,全行業在寒冷“冬天”苦熬。“產能過剩”這一詞語開始頻頻出現于業內會議報告或媒體報道中,外界也有人質疑,當前多晶硅乃至光伏行業的危機是否與前幾年地方政府追求GDP增長鼓勵企業盲目上馬項目有關。
對此,劉漢元表示,歐債危機引起德國、西班牙、意大利等國經濟預期增長速度有所減緩,使得整個歐盟推廣和安裝太陽能光伏發電的力度有所減弱;美國和中國市場啟動速度相對偏慢;再加上過去幾年國內產能上升速度較快等幾方面結合是產品價格大幅下跌的主要原因,行業相對供大于求。
至于產能過剩與否,關鍵是看從什么角度來認識這一問題。如果站在靜態或計劃的角度去看,確實存在這一問題,而且也是客觀現實。但是,在市場機制下,缺什么就一定會有人去生產什么,尤其是有廣闊市場前景、有階段性巨額利潤的行業或產業,一定會吸引各種資本大量涌入。“所以今天在檢討和反思行業發展的過程中,我更傾向于要尊重市場自身規律,客觀地看待這個現象”,劉漢元說。
凱恩斯定律作為過剩經濟學的第一定律,其中非常明確地指出,過剩現象是市場經濟和市場競爭條件下的普遍形態。因此,一個新興產業在其發展初期即使存在一定的過剩,也屬于正常的、階段性的經濟現象,并非多晶硅行業所獨有。行業今天的發展,本質上還是市場競爭和市場機制本身在起作用。
希望大家可以客觀地從市場自身角度分析問題形成的原因,少批評、多呵護、多指導、多建議、多積極推動社會氛圍和政策導向的形成,多包容任何一個新興產業發展初期或多或少都會出現的這樣那樣的問題,從而共同促進行業的穩定、健康和持續發展。
在行業目前所處的特殊發展時期,大家就如何通過企業聯盟、政策配套等方式來促進行業良性健康發展進行了一些商討,而工信部及相關部門也對這個行業有了更積極、更確切的支持和信號。
該如何化解這場危機?安全走出困局?劉漢元表示,有比較優勢、能夠維持自身持續生產的企業,應不斷完善生產工藝、改革產品路線、提高生產效率,這事關自身在行業里面比較優勢的形成和持久的生產經營,也事關企業自身在當前和長遠的生存和發展。
從企業的角度來講,如果一次性只建一條生產線,沒有后續的第二期、第三期工程,改進和提高的速度受到影響,或者中間改進不足、優化不充分,企業的生產成本將面臨很大的壓力。凡是有二期、三期工程的,技術上不斷優化、不斷完善,生產成本、能耗水平將大大降低,產出效率大大提高,這一發展的過程和適當發展的速度,實際上為企業和行業提供了自我改進、自我優化、自我革新的客觀條件。
如果國內多晶硅行業和企業能夠通過市場機制,或者必要的時候通過行業和政府的引導與撮合,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強強聯手、揚長避短,最終形成有規模、具備雄厚競爭能力、綜合優勢明顯的3~5個,甚至8~10個光伏產業的“航空母艦”,我們認為這反而得益于這次的“寒冬”為大家提供了切入的機會。同時,由于“寒冬”之下的倒逼機制,使產業鏈上的每個環節在成本上做足功夫,制造環節的效率得以進一步提升,也可能使得經濟平衡點早日到來。
2008年國家核準的光伏發電上網電價還是4元/kWh,現在已降至1元/kWh,兩三年以后完全有可能降到0.6元/kWh以下。事實上,以目前的技術和轉換效率,如果國家在金融政策上給予相應的一部分支撐,現在的電價就能夠控制在0.6~0.8元/kWh之間。這一價格已經具有充分的經濟性,并且不存在環境的不可持續和二氧化碳排放壓力,基本上可以和傳統的煤電相提并論,形成有效競爭。
對于西部光伏電站的建設,由于與用電區域之間存在很長距離,需要建設若干個、若干條東西部高速輸電網絡解決輸送問題。生產環節中投入成本和運行過程中會產生一些損失,但是均衡下來后仍然比較經濟。
劉漢元認為,我國光伏應用市場的空間遠比歐盟市場大得多,每年用電新增量和存量都遠大于歐盟所有國家之和,因此,全世界最大的光伏應用市場應該也一定在中國。他表示,應兩條腿走路,就國內而言,維持外銷和出口,積極占領國際市場這是一條腿;做大做強國內光伏市場是另一條腿。對于企業來講,需要思考自身怎樣真正做強、做大;而對于國家來講,則需要盡快形成支持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的扶持措施和政策導向。需要指出的是,我國的光照條件、光伏資源比德國等世界上絕大多數光伏大國豐富得多,條件也優越得多,平均單位面積接收的太陽能量幾乎是德國的150%~200%,我國有充分的條件和理由加快發展太陽能光伏產業。但如何真正加快國內市場的啟動,盡快讓國內這條腿變強,真正擔當大任,是當前市場環境下政府及行業亟待解答的重要問題。
新能源在歐美推廣速度很快,但在中國的推廣和應用速度卻略顯遲緩,劉漢元表示,問題的核心在于光伏產業缺乏政策配套和支撐。
從過去若干年來看,歐盟前期市場的有效啟動有賴于政府以0.4歐元/kWh左右的收購價進行了電價補貼,補貼標準對應我國當時的生產成本,約合2~3元/kWh以上。正因為經過了這樣一個政府培育的時期和必要過程,歐盟光伏產業的設備、工藝制造水平得以大幅提升,規模化效應得以充分發揮,由此促成了每千瓦光伏電站的系統造價可達到等于甚至低于1萬元的水平,發電成本接近1元/kWh,而這個生產成本和傳統能源用戶端的價格已非常接近,同時離經濟學上經濟規律的均衡基本上只有一步之遙。
任何一個新興技術應用的時候,都需要產業政策等相關方面的配套和支撐,任何產業的新興產品在生產前期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十二五”時期是我國經濟升級轉型的關鍵階段,全社會都面臨著節能減排、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巨大壓力,而其最重要、最根本、最核心的方面在于能源生產方式和使用方式的轉變。同時,我國逐年攀升的巨量煤炭消耗、過高的原油進口依存度,以及化石能源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給我國及全球生態環境帶來的巨大威脅,亟需得到有效遏止。太陽能光伏發電作為主要新能源中一種經濟、清潔、環保、可永續的人類理想能源,是確保我國未來能源安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及個人未來生存的重要途徑。因此,在目前我國光伏產業正處于發展瓶頸的關鍵階段,國家有必要從政策上、法律法規的制訂上給予這個行業、這個產業以真正的支撐和傾斜。
近幾年的全國兩會上,劉漢元已多次提出以下觀點:一是國內光伏上網電價的確定;二是在政策上進行必要的引導,鼓勵國內資本、民間資本進入這個領域,推動這個新興產業的發展;三是適當放開產業下游的行政審批,并不是完全放開,要把握節奏,但在發展規模的確定上應更加積極和樂觀,因為相對未來的能源需求而言,目前的應用還僅僅是個零頭,才剛剛開始。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規劃當中,光伏發電確定的安裝規模目標,現在看來如果稍微積極一點,就完全可以完成并超額完成。今年兩會上,劉漢元在提案中提出了確定光伏發電安裝規模的最低數,并希望上不封頂,或者根據需要和實際情況適當放寬、調整規模等建議。
目前業內相關人士就如何通過企業聯盟、政策配套等方式來促進行業良性健康發展進行了一些商討,而工信部及相關部門也對這個行業有了更積極、更確切的支持信號。
記者提問,近期美國的瓦克和MEMC,以及韓國的OCL向中國大量銷售多晶硅,并稱他們的成本控制一般在21~22美元/kg,而國內企業則一般是35美元/kg左右,這是否意味著國內企業與他們的確存在很大差距?劉漢元表示,事實上這些公司的成本也都在30美元/kg左右。國外不少公司包括瓦克等都是上市公司,數據都是公開的,可以查閱他們的歷史資料,進行成本的系統分析即可驗證。
他們之所以以這種價格銷售,第一是面臨市場的壓力需要維持市場份額;第二是想把中國的企業扼殺在“搖籃”里。當年這個行業由國際資本和這些大企業說了算,由他們定價并制定市場規則,一旦中國發展起來以后,將長時間分享多晶硅市場的半壁江山,他們不適應、不平衡、不樂意,因此開始用自己原來的規模優勢扼殺中國的企業和產業。我國政府及行業一定要看清楚、看明白,這個時候簡單地認為國內成本高于他們,而對國內產業采取限制、打擊措施,就剛好正中其下懷。對于這些問題我們必須想清楚,否則這個產業還將繼續面臨諸多制約,從而真正限制了國內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發展機會。
關于國內外多晶硅市場技術的差距,劉漢元認為,我國多晶硅生產的技術及設備跟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相比,5年前有很大差距,5年后的今天,國內先進的企業和先進的生產線幾乎可以與之相提并論,部分企業甚至優于他們,而且不止一點點。
由于多晶硅生產本身要求系統無任何泄漏,否則會影響產品品質,因此在設備的密封性、運行的連續性、穩定性方面有很多較高的要求。這也是過去幾十年來國內相關機構對國外技術引進消化或仿制生產都沒能真正形成大規模生產的主要原因。當然,除了技術上的難度和受到技術封鎖之外,也與當時國內的制造水平、工業控制管理水平以及機制和體制原因有關。所以,四五十年來我國一直游離在多晶硅主流市場之外。盡管我們用了很多二極管、三極管和集成電路,也分享了計算機、手機等等帶來的現代文明,但是核心材料上面,我們幾乎沒有在主流市場上擁有過哪怕一噸多晶硅。
因此,從積極的角度來講,近5年時間,我國各種民間資本和社會上的投資者大量投入這個行業,推動了這個行業的快速發展。經過這段時間的發展,2011年中國多晶硅的產量已占到全世界的將近一半,先進的企業在能耗、物耗、環境治理上幾乎和美國、德國、日本的企業完全相提并論,并處在一條水準線上。時至今日,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與國外企業站在同一舞臺上展開競爭。所以,對于整個行業來講,能夠在幾年內把國外封鎖了幾十年的技術全部消化并完整掌握,分享了發達國家壟斷和統治幾十年的市場份額,行業的建設者、參與者、支持者感到非常自豪和驕傲,大家也應該為他們感到自豪和歡呼,這個進步和成長是非常令人欣慰和鼓舞的。
展望光伏產業發展前景,劉漢元表示,從經濟角度講,1畝土地用于光伏發電,在西部陽光充裕的地方每年可發電15~20萬kWh,在中、東部地區也可發電10萬kWh左右,如果電價以1元/kWh計算,則相當于1畝土地每年可以創造10~20萬元的財富。而目前1畝土地每年僅能生產平均0.3噸糧食當量的財富價值,以每噸糧食5000元計算,相當于1畝土地直接創造財富價值1500元。由此推算,1畝土地用來進行太陽能發電,土地的價值遠高于通過生產糧食獲得的財富,二者之間是66~133倍左右的巨大差異,而且這里說的土地不是占用我們的可耕地,而是充分利用西部地區大量的荒山、荒灘、沙漠、戈壁等。所以,光伏發電是單位土地面積財富輸出的最佳形式。
縱觀近現代歷史,每次經濟蕭條后的復蘇,都會出現一些新技術、新產業和新觀念,從而推動人類文明的持續發展。光伏技術基于其技術先進性、資源無限性和綠色環保性等特征,無疑是下輪產業技術革命的核心。我國2011年發電量4.6萬億kWh,比過去十年年均增長12.2%,假設未來十年以同樣的速度增長,并將其中30%用光伏發電來取代,將形成一個年度市場規模達2~3萬億的巨大產業。
光伏發電在我國及世界能源安全保障和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展望未來20~30年的時間,光伏發電的普及過程將支撐中國未來超過房地產產業規模這樣一個大的新興產業的形成。對美國、歐洲也一樣,能源消耗的升級換代同樣可以支撐其20~30年以上的經濟快速發展。同時,大力發展光伏產業,在世界范圍內樹立保護環境和節能減排典范,這不僅對國家能源安全保障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有重大貢獻,還能充分展現一個泱泱大國風范,體現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世界意識和全球胸懷,從而真正讓世界從內心感受和認同中國和平崛起對國際政治、經濟發展的積極意義,最終普遍歡迎、接受和容納中國的和平崛起,從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