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芳 趙燕平 朱偉玲 葛 姝
(1華南師范大學生物光子學研究院光子中醫學實驗室,激光生命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510631;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與光子技術實驗室;3廣州石化院)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社會競爭日益增強,人們的工作強度和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亞健康已經逐漸成為困擾人們日常生活的首要問題,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1]。中醫認為,“亞健康”狀態是機體的陰陽氣血偏離平衡引起的,而體質將臟腑氣血陰陽之偏傾通過形態、功能、心理的差異性表現出來[2-3]。體質不同,機體對邪氣的易感性以及疾病的演變轉化便不同,體質既決定著病癥種類的傾向性,又是決定病性、病位、病程階段和病變趨勢的重要因素[4-5]。據調查,人群中的平和質(正常體質)所占比例顯著低于偏頗質[6-8]。因此,重視體質研究,調整偏頗體質對改善亞健康狀態、維護人體正常的氣血陰陽平衡、防病保健具有重要的意義。艾灸療法是中醫傳統療法之一,研究證明,艾絨燃燒時產生以靠近近紅外并以遠紅外為主的光譜,含有少量的可見光,波峰在3.5Lm左右[9],既可以為機體細胞代謝活動、免疫功能提供必要的能量,也能為能量缺乏的病態細胞提供活化能[10-11]。現代大量的臨床和實驗研究也證實:艾灸具有鎮痛,改善血循環,調整代謝紊亂,調節免疫功能,調整臟腑功能等作用[12]。可見,艾灸對于調理體質,改善亞健康有很大的應用前景。近年來不少學者就中醫體質類型與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瘢痕疙瘩和腦卒中等多種疾病的關系進行了研究[13-14],而對于不同體質的未病人群在生理指標如皮膚電導、血氧飽和度、心率等方面有何差異的研究未見報道。我們研究了不同體質人體紅外熱像、皮膚電導、血氧飽和度、心率等的分布規律及其在艾灸后的變化情況,初步探索體質分類的客觀依據及其定量研究方法和體質調理,并為艾灸調理體質、改善亞健康的現代科學解釋提供支持。
1.1 對象的選擇 受試者均為在校大學生,年齡在20~23歲,平均年齡21歲,共有45人做了艾灸及生理信號的記錄,男性33例,女性12例,其中41人還做了艾灸前后紅外熱像的記錄,男性30人,女性11人。
受試對象納入標準:1)身體健康,無心、肝、腎、腦、肺等疾病,無精神病、皮膚病;2)受試者依從性好,自愿參加檢測并簽署知情同意書。依據中華中醫藥學會頒布的中醫體質量表[15]進行分組:平和質組(對照組)13人、陽虛質組6人、陰虛質組13人、陰陽兩虛組13人,共4組。其中平和質組11人,陽虛質組5人,陰虛質組12人,陰陽兩虛組13人做了紅外熱像的檢測。
1.2 實驗器材 本實驗采用的紅外熱像儀為北京貝億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熱斷層(Thermal Texture Maps,TTM)評估系統,型號為TSI-21,空間分辨率≤3mrad,溫度分辨率 0.05℃。多道生理儀為美國BIOPAC公司生產的MP150型16通道生理信號記錄分析系統,TSD203皮膚電阻傳感器與GSR100C連接,用于測量皮膚傳導性。TSD123系列血氧飽和度傳感器發射光波為660nm的紅光,與OXY100C連接,用于測定血氧飽和度、心率、脈搏。艾條為南陽臥龍漢醫艾絨廠生產的純艾灸條。取受試者兩側勞宮穴、神闕穴、兩側足三里及兩側涌泉穴,定位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12346-90)《經穴部位》進行,穴位由經驗豐富的針灸醫生定位。
1.3 實驗環境 試驗時間為2010年12月25日至31日,冬至日之后,試驗在無陽光直射,無強紅外輻射源存在的室內進行,室溫(20±2)℃,濕度55% ~65%,環境安靜、舒適。
1.4 實驗步驟 1)實驗前,受試者先安靜的休息15~20min,然后去TTM室采集其艾灸前的紅外熱像。2)此后進行艾灸治療,艾灸時,受試者平躺,將血氧飽和度傳感器固定于食指指腹上,皮膚電導傳感器固定于中指和無名指指腹上,先記錄其皮膚電導、血氧飽和度、心率等,3min后,開始艾灸并同步繼續記錄以上的生理指標,取穴依次為右、左勞宮穴,神闕穴,右、左足三里,右、左涌泉穴,每穴均艾灸5min,停灸后,再持續記錄以上指標3min。3)進行艾灸后紅外熱像數據采集。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統計分析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艾灸前與艾灸后的比較采用雙側配對t檢驗,各體質之間的比較采用雙側獨立t檢驗。數據用(ˉx±s)的方式表示,檢驗水平為α=0.05。
表1 艾灸前不同體質受試者各部位紅外熱像數據(℃)
表2 艾灸前不同體質受試者的皮膚電導、血氧飽和度、心率
2.1 艾灸前不同體質的紅外熱像、皮膚電導、血氧飽和度、心率比較 由表1的紅外熱像數據可知,艾灸前,陽虛質受試者的眼部、神闕穴區域、大腿正面的紅外熱像數據低于平和質(正常體質),鼻部、手掌高于平和質,但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頰部、頸部、胸部與平和質的差值均≤0.08℃。陰虛質受試者的眼部、鼻部、頸部、手掌、大腿正面溫度高于平和質及陽虛質,胸部、神闕低于平和質,但無統計學意義(P>0.05),頰部與平和質、陽虛質差值均≤0.02℃。陰陽兩虛質受試者的眼部、頸部、右大腿正面高于平和質及陽虛質而低于陰虛質,其頰部、鼻部、手掌的數據在四種體質中最低,胸部則最高,神闕穴高于陰虛質和陽虛質,但低于平和質,其鼻部與陰虛質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表2可已看出,陽虛質的皮膚電導在四種體質中最小,血氧飽和度最大,而陰虛質的正好相反,皮膚電導最大,血氧飽和度最小。陰陽兩虛質的皮膚電導和血氧飽和度均小于平和質,陽虛質的心率大于陰陽兩虛質而小于陰虛質,但三種偏頗體質的心率均小于平和質。
表3 不同體質艾灸前后的紅外熱像數據(眼部、鼻部)(℃)
表4 不同體質艾灸前后的紅外熱像數據(頰部、頸部)(℃)
表5 不同體質艾灸前后的紅外熱像數據(神闕、大腿部)(℃)
表6 不同體質艾灸前后的皮膚電導、血氧飽和度、心率
2.2 不同體質艾灸前后差異性比較 平和質受試者左右眼部、左右頰部、神闕穴的紅外熱像數據及皮膚電導艾灸前后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陽虛質左右眼部、頸部的紅外熱像數據及皮膚電阻、血氧飽和度艾灸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陰虛質左右頰部、神闕穴的紅外熱像數據及皮膚電導、血氧飽和度艾灸前后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陰陽兩虛質的紅外熱像艾灸前后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只有皮膚電導和血氧飽和度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醫學入門》云:“虛者灸之,使火氣以助元陽也,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氣而發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氣復溫也,熱者灸之,引郁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可見,寒熱虛實諸證,均可施以灸治。《本草從新》上記載:艾葉,“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艾灸可回陽固脫、升陽舉陷[16],而陽虛質主要是元陽不足,最宜用艾灸之法調理,《扁鵲心書》上對于扶陽之理、保命之法有曰:“以灼艾為第一”,《靈樞·經脈》有云:“陷下則灸之”。對于陰虛質,《丹溪心法》卷一中有艾灸以補陽,則“陽生陰長”的說法,《扁鵲心書》上亦有“扶陽保陰”之說。《靈樞·官能》曰:“陰陽皆虛,火自當之”。由上可見,陰虛質、陰陽兩虛質亦可用艾灸之法來調理。實驗選取的勞宮穴、神闕穴、足三里和涌泉穴均是常用穴位。勞宮穴屬手厥陰心包經,溫灸,清心泄熱,開竅醒神[17-19]。神闕屬于任脈穴位,艾灸,溫中散寒,補益氣血,扶正固本[18-20],《厘正按摩要術》:“臍通五臟,真氣往來之門也,故曰神闕。”足三里[18-19]屬足陽明胃經,為氣血“百川歸海”之穴,溫灸,調理脾胃,養氣血,補虛弱,通經活絡,提高免疫力[21],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涌泉穴屬足少陰腎經,溫灸,醒神開竅,滋水涵木[18-19,22],在人體養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針灸大成》:“身熱取涌泉。”研究表明,艾灸涌泉可以滋補腎水、引熱下行[23]。我國自古對冬至就有“陰極之至,陽氣始生”的說法。冬至之后,陽氣開始回升,是養生調身的大好時機,因而實驗選在冬至日后進行。
實驗觀察到陽虛質受試者的眼部、神闕區域和大腿正面的紅外熱像數據低于平和體質,這可能是陽虛質因為陽氣不足,失去溫煦推動[24]引起的,但是由實驗也可看出并不是所有部位的紅外熱像數據都低于平和質。而陰虛質受試者的眼部、鼻部、頸部、手掌與大腿正面的紅外熱像數據均高于平和質與陽虛質,這是陰虛質由于體內津液精血等陰液虧少且陰不制陽使陽熱之氣相對偏旺而生內熱的宏觀表現[24]。陰陽兩虛體質多是由氣血不足所致[25],氣屬陽,血屬陰,包含了陽虛和陰虛兩種體質的特征,既怕冷,又怕熱,所以其紅外熱像也兼有陰虛與陽虛兩種體質的特征,頰部、鼻部和手掌的紅外熱像數據最低,而胸部的最高。實驗還發現,陽虛受試者的皮膚導電能力在四種體質中最差,血氧飽和度最高,這可能是由于陽虛質處于副交感神經功能亢進狀態,交感神經功能衰減,血流速度減慢,內分泌功能低下[26],從而使導電能力低于平和質,而血氧飽和度最高可能是因為能量代謝減慢[27],耗氧減少,使氧合血紅蛋白占全部可結合血紅蛋白的比例增大引起的。陰虛受試者的皮膚導電能力最好,而血氧飽和度最低,可能是因為陰虛質處于交感神經功能亢進狀態,能量代謝較健康人有所增加[28],耗氧量增加,使氧合血紅蛋白占全部可結合血紅蛋白的比例減小引起的,而導電性最好可能是因為血清中Fe、Cu含量升高引起的[27]。
不同體質對艾灸的反應也不相同。艾灸后,陽虛質受試者的左右眼部、頸部紅外熱像數據全部升高,且變化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陰虛質受試者的頰部與神闕區域紅外熱像數據顯著升高(P<0.05),而陰陽兩虛質受試者的紅外熱像艾灸前后無明顯差異(P>0.05),這是因為陰陽兩虛質兼有陰虛與陽虛的特征,調理起來較單一體質困難一些,可能需要艾灸更長的時間。實驗還發現,只有平和質的血氧飽和度艾灸前后無明顯變化(P>0.05),偏頗質的血氧飽和度艾灸后均明顯下降(P<0.05),對于各體質受試者的下降比例,陽虛質受試者的全部降低,陰虛質與陰陽兩虛質受試者分別有91.67%和84.62%降低,平和質只有61.54%的受試者血氧飽和度降低,這可能是因為艾灸加快了機體的新陳代謝作用,使組織的氧利用率提高,物質交換加速,促進了氧與血紅蛋白的解離,而且艾燃燒后的煙霧降低了空氣的流通性并使肺的小氣道收縮[28],影響了呼吸循環功能,從而使血氧飽和度降低,而平和體質降低比例最小,陽虛質降低比例最大,可能是因為平和質受試者自我調節能力最好,偏頗質的自我調節能力較差,而陽虛質本身能量代謝較慢,在艾灸作用下,機體代謝作用加快最明顯,從而使其血氧飽和度的下降比例最大。由上可見,艾灸勞宮穴、神闕穴、足三里和涌泉穴對陽虛質與陰虛質有一定的調理作用,而且跟其調理機體體表溫度、皮膚電導、血氧飽和度等有關。
[1]王光輝,王琦,薛俊宏,等.亞健康干預的現狀與進展[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5(10):908-910.
[2]周輝.中醫學在亞健康研究中的應用[J].河北中醫,2010,32(6):946-948.
[3]張沁園,商慶新,王鵬.亞健康狀態的體質調理探討[J].天津中醫藥,2007,24(4):300-301.
[4]王琦,朱燕波.中國一般人群中醫體質流行病學調查——基于全國9省市21948例流行病學調查數據[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9,24(1):7-12.
[5]趙慶利,董靜,楊慶琪,等.瘢痕疙瘩的中醫體質類型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10,9(01):19-23.
[6]鄧科穗,項鳳梅,劉紅寧,等.2469名健康體檢者中醫體質的調查[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50(12):29-31.
[7]徐學功,虞婕,張燕.10440例亞健康人群中醫體質分型調查分析[J].光明中醫,2010,25(3):551-552.
[8]楊志敏,黃鸝,楊小波,等.亞健康人群的中醫體質特點分析[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26(6):589-592.
[9]洪文學,蔡建紅,景軍.艾灸的熱輻射光譜特性研究[J].應用光學,2004,25(4):1-3.
[10]王磊,李學武,張莉.艾灸療法作用機理國內外研究進展[J].中國針灸,2001,21(9):567-570.
[11]李忠明,張鎮西.激光針灸治療機理探討[J].激光生物學報,2005,14(1):8-11.
[12]洪金標,彭宏,易受鄉.艾灸對機體產生的多重效應及其機理探討[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0,28(2):277-281.
[13]魏蓓蓓,張偉榮,李福鳳,等.中醫體質學說的研究進展與思考[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22(5):74-77.
[14]謝薇,王志紅.中醫體質學說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8,14(6):470-474.
[15]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4(4):303-304.
[16]冀來喜.針灸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197.
[17]王衛.勞宮穴探析[J].天津中醫學院學報,2005,24(1):8-9.
[18]上海中醫學院.針灸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4:145,188,202,217.
[19]冀來喜.針灸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65-66,106,117,155.
[20]何巍,李鳳玲,李茜.神闕灸治法臨床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8,15(1):103-105.
[21]邢俊標.足三里穴研究進展[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16(34):5226-5228.
[22]王陳妮,張慶萍.涌泉穴主治功能及作用機理淺探[J].甘肅中醫,2007,20(7):81-82.
[23]陳穎之,趙倉煥,胡靜.懸灸涌泉以引火歸原治療慢性咽炎[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33(2):258.
[24]王琦.9種基本中醫體質類型的分類及其診斷表述依據[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8(4):1-8.
[25]向國鼎.謹守病機解惑療疾——運用《金匱虛勞篇》陰陽兩虛病機辨治疑難病證的體會[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學版),1984,(1):26-28.
[26]李東濤,田濟遠,王守海,等.陽虛的內在實質研究回顧與展望[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0,9(13):1213-1215.
[27]李東濤,張莉.陰虛內在實質變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中醫藥研究,1999,15(5):61-63.
[28]李健,季寶琴,趙寧俠,等.艾灸肺俞穴對健康人肺功能影響的研究[J].陜西中醫,2002,23(4):346-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