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磊
(東直門醫院ICU,北京市東城區海運倉5號,100700)
咳嗽是急診經常見到的病癥。對于咳嗽的發病及癥狀,劉完素[1]在《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中指出:“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是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為痰也。咳嗽謂有痰而有聲,蓋因傷于肺氣動于脾濕,咳而為嗽也。”咳嗽的病因繁多,《素問?咳論》篇指出“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據《醫學入門》[2]的記載,則有“風嗽、寒嗽、濕嗽、熱嗽、郁嗽、勞嗽、食積嗽、氣嗽、痰嗽、干嗽、血嗽、酒嗽、久嗽、火嗽、夜嗽、天行嗽”種種不同。臨床上外感六淫、臟腑內傷、七情過度或不內外因等皆可致病。繁多的病因使咳嗽的辨治思路相對比較復雜,不適合急診臨床使用。因此,筆者在臨床實踐中,基于中醫急診學發病理論“正氣虛于一時,邪氣暴盛而突發”[3],以“外風、內火”為兩大要素,對咳嗽的辨治思路進行精簡,以圖方便于急診臨床應用,茲介紹如下。
咳嗽初起多有外感的誘因。肺主一身之氣,主宣發肅降,以清肅氣暢為順。若外感六淫,肺氣被束而失肅降則咳嗽。劉完素謂“寒、暑、燥、濕、風、火六氣,皆令人咳嗽”即是此意。六淫之中,風為百病之長,是外感咳嗽發病中不可忽視的因素。其他外邪多隨風邪侵襲人體。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風邪為先導,或挾寒,或挾熱,或挾燥,其中尤以風邪挾寒者居多。張景岳說:“六氣皆令人咳,風寒為主。”而陳士鐸在《辨證玉函》[4]中談到:“咳嗽之宜辨虛實也,初嗽之時多是實,久嗽之后多是虛。肺主皮毛,一感風寒,便成咳嗽”,“故初起之嗽,必須用風藥解散為第一。”由此可見,風寒襲肺致肺氣宣降失常是外感咳嗽的重要原因。感受風寒,邪氣由皮毛而入,其證頭痛身痛,惡寒發熱,鼻塞聲重,鼻涕氣急,并可出現咽癢、咳嗽頻繁、或突發陣咳等,其脈浮大而緊,或弦大而數,臨證選方時以疏外風、降肺氣為原則,可以選用三拗湯、麻黃湯、金沸草散、荊防敗毒散等方劑。
在臨證時需注意的是,外受風邪所致的咳嗽,若失治誤治,則風邪留戀或可入里傳入少陽厥陰,多表現為咽干、咽癢、咳嗽久而不愈,脈亦可由浮脈變為沉弦、沉細脈。此時可以選用小柴胡湯合三拗湯、柴前連梅煎等方劑。
咳嗽的病因除了外感,內傷火熱致病是另一重要因素。內傷火熱大概可分三類病因:溫邪發病、情志過極、飲食不節。
溫病雖然習慣上歸類于外感病,但事實上溫病的病機及治療與傷風、傷寒等外感病有很大的不同。溫病可分新感與伏邪,對于新感溫病則如葉天士所言“溫邪上受,首先犯肺”[5]。溫邪由口鼻而侵入肺系,熱傷肺氣,亦可見惡風惡寒、汗出身痛等癥,但治法與外受風邪卻有不同。臨床上若不加分辨,不免誤治。至于伏邪發病,邪發自少陰,由血分出至氣分,也是火熱自內而發,主要以清血分伏熱為法。
對于情志化火,劉完素在《素問玄機原病式》[6]中指出“五志過極皆為熱甚”。而張璐在《張氏醫通》[7]中則指出:“蓋咳嗽為病,有自外而入者,有自內而發者……七情郁結,五臟不和,則邪火逆上,肺為氣出入之道,故五臟之邪,上蒸于肺而為嗽,此自內而發者也。”可見,情志過極,肝失條達,氣郁化火等內生火熱,皆可上炎肺金致病。
另外若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或嗜食煙酒、炙煿辛辣之品,耗傷脾胃陰液,也是內生濕熱的重要因素。
內生火熱所致咳嗽,可見干咳少痰,甚或痰稠夾雜血絲,面紅目赤,煩躁口苦,胸脅脹痛,舌邊紅,苔薄黃少津,脈弦滑,若郁火甚則可見沉而細數。臨床選方時以清肺瀉火為原則,可以選用瀉白散、涼膈散、黃芩湯、黃連阿膠湯等。但在臨證時要注意,瀉火時需注意透發,切勿過于寒涼,遏邪于里;清熱時勿忘滋陰,以甘寒或咸寒,勿傷脾胃。
咳嗽的辨治思路的提出更多的是為了適應急診臨床的需要,方便急診醫師快捷辨證。在實際臨床中應當注意靈活變通,如患者素體陰虧,則雖為外受風邪,也不能濫用辛溫散風的藥物;患者素有陽虛,則雖有內生火熱,也不能盲目清瀉。
[1]劉完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97.
[2]李梴.醫學入門[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7:681.
[3]姜良鐸.中醫急診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5.
[4]陳士鐸.陳士鐸醫學全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68.
[5]王孟英.溫熱經緯[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63.
[6]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8.
[7]張璐.張氏醫通[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