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伶
(北京市懷柔區中醫醫院)
糖尿病診斷10年內常有明顯的臨床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發生,其發病率與病程相關。神經功能檢查發現60% ~9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神經病變[1],2001年國內調查發現,61.8%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發神經病變[2]。這不僅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極大的負擔。為發揮中醫學優勢,筆者以絡病理論為指導,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應用丹紅注射液治療,收到了較好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絡病理論源于先秦,論述于《內經》,后世醫家偶有涉及,但倡于清代葉天士。葉氏在《內經》《難經》及仲景學說的影響下,通過臨床實踐,認為人體“經主氣,絡主血”,患病則“初為氣結在經,久則血傷入絡”“經年宿病,病必在絡”,提出了“久病入絡”的觀點,對后世影響深遠。絡病具有病因多樣、病位多層次及病理上易于瘀阻的特點,證候學上可概括為“久、瘀、頑、雜”的特點。現絡病理論及“久病入絡”學說廣泛應用于各種慢性病治療過程中,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表現和發病特點符合久病入絡的日久病深,易入難出,不易速愈及有形邪實,瘀阻絡脈,留伏較深,堅結不散而成痼疾的特點,故可以絡病論治。
中醫學認為,經絡之絡運行經氣,脈絡之絡運行血液,共同發揮氣主煦之、血主濡之的正常生理功能。絡脈結構特點:支橫別出、逐級細分;絡體細窄、網狀分布;絡分陰陽、循行表里。絡脈氣血運行特點為氣血行緩、面性彌散、末端連通、津血互換、雙向流動、功能調節。吳以嶺認為絡病病機特點為易滯易瘀、易入難出、易積成形[3]。近代醫家結合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病機理與臨床表現,認為基本病機是由于消渴病日久,傷陰耗氣,氣血兩虛甚至陰陽俱虛,氣虛血瘀,絡脈瘀滯,筋脈失養所致[4],正如葉天士所述“久病入絡”“久痛入絡”。本病與肝、脾、腎三臟關系最為密切,證屬本虛標實,氣虛、陰虛、氣陰兩虛、陽氣虛衰為本,氣滯、痰凝、血瘀,阻痹脈絡為標,而絡脈瘀阻則貫穿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始終。因此,活血化瘀通絡是治療本病的關鍵。
2.1 納入標準 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以《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為標準[1],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斷標準符合《糖尿病臨床指南》中的診斷標準,且足部無破潰的入選。
2.2 分組方法 采用隨機分組(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對照組,隨機比例為2∶1。
2.3 一般資料 所有病例均為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的住院患者。128例患者中對照組42例,治療組86例。對照組中男23例,女19例,平均年齡65.2歲,糖尿病史平均14.3年。治療組中男性48例,女性38例,平均年齡66.1歲,糖尿病史平均13.9年。
2.4 治療方法 對照組:本組患者采用飲食治療、藥物控制血糖,用維生素B1、彌可保等營養神經劑及抗凝、改善微循環等對癥處理。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應用菏澤步長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丹紅注射液20mL加至0.9%生理鹽水中靜點,每日1次,10天為1個療程。
2.5 觀察指標 1)體格檢查:a.感覺神經功能檢查:用128Hz的音叉敲打后置放于患者踝關節處,檢查患者對音叉振動的感覺;用單尼龍絲進行觸覺半定量檢查;讓患者平臥閉目回答自己哪一個足趾被撥動或是否感到足趾被撥動,以檢查患者的本體感覺;用大頭針鈍端接觸皮膚檢查患者對針刺感覺。b.運動神經功能檢查:檢查患者四肢活動的靈活性、協調性、步態;查看有無肌肉萎縮;檢查膝腱跟鍵反射是否存在。2)化驗: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血脂、血液流變學及肝腎功能等。3)肌電圖檢查:測定神經傳導速度。
2.6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自覺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淺深感覺、膝腱反射好轉或恢復;有效:自覺癥狀明顯減輕,淺深感覺、膝腱反射好轉;無效:自覺癥狀無改善,淺深感覺、膝腱反射無變化。
2.7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0.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治療后,治療組86例中顯效30例,有效39例,無效17例,總有效率80.2%。對照組42例中,顯效10例,有效19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69%。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臨床常見的糖尿病慢性并發癥,其病程越長,治療越困難,目前尚無特效療法[5]。其初期表現手足麻木、疼痛、發涼、感覺異常等癥狀,到后期由于經常合并有下肢大血管如足背動脈硬化、閉塞和足部小血管狹窄,患者還會有間歇跛行[6]。近幾年,絡病理論不斷拓展,在病機和概念上有了進一步的更新和發展,吳以嶺在臨床和實驗的基礎上歸納了絡病的三大病機:絡脈瘀阻、絡脈細急和絡虛不榮[3]。絡病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病理基礎,氣血不暢、絡脈瘀阻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關鍵環節。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活血化瘀通絡貫穿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治療的始終。
丹參、紅花是臨床常用的活血化瘀藥物,丹紅注射液為丹參、紅花等提取物的中藥制劑,主要成分有丹參酮、丹參酚酸、紅花苷及紅花黃色素等。研究證明丹參酚酸有較強的抗血小板凝聚作用;丹參酚酸和丹參酮有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環,抗氧化損傷等作用[7-9]。紅花黃色素、紅花苷也具有抗凝、擴血管、清除氧自由基和抗脂質過氧化損傷作用,以及有降低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激活纖維蛋白溶解活性、促進血栓溶解的作用[10-12]。正是因為這些作用,丹紅注射液多用于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主要病機是氣血不暢、絡脈瘀阻,丹紅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通脈舒絡之功效,我們選用此藥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使瘀血化、絡脈通,從而達到氣血運行,脈絡暢通的目的,使皮膚發涼、麻木或刺痛,感覺遲鈍癥狀改善。從我們的觀察可以看出:治療組總有效率80.2%,對照組總有效率69%,治療組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丹紅注射液不僅改善了糖尿病患者的癥狀,而且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1]《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編寫組.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慢性并發癥調查組.1991-2000年全國住院糖尿病患者慢性并發癥及相關大血管病變回顧性分析[J].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02,24:447-451.
[3]吳以嶺.絡病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48.
[4]趙進喜.內分泌代謝病中西醫診治.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291.
[5]蔣最明,顧敏,任鳳琴.糖尿病腎損傷早期診斷的尿液聯合檢測[J].實用全科醫學,2008,6(1):85-86.
[6]Hovind P,Tarnow L.Improved survival in patients obtaining remiasion of nephritic range albuminuria in diabetic nephropathy[J].Kidney International,2004,66:1180-1186.
[7]金秀平.胰激肽原酶治療糖尿病的療效觀察[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02,8:825.
[8]楊佳,張毅,秦乳玲,等.丹參三七的有效部位對正常大鼠血小板黏聚性及TXA2、PGI2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4,10:21-24.
[9]陳向榮,陸亨伯,石漢平.丹參的藥理作用研究新進展[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01,21:44-45.
[10]巧英,嚴萍萍.紅花注射液治療冠心病心絞痛30例臨床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2,11(2):135-139.
[11]張麗范,于美霞,紅花注射液治療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臨床觀察[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02,17(5):455-458.
[12]金國,曹金華.紅花注射液治療腦梗死患者83例療效觀察[J].醫學論壇與實踐,2003,16(4):415-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