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養老體系的結構性改革
從技術上說,推遲退休年齡的必要性與好處也許是顯而易見的,但政府不會據此貿然做出決策。與此同時,借此次改革,對社會福利體系進行一些結構性改革,并從技術上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繼續為社會公平創造良好的環境
6月5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就人民網網友在“部委領導留言板”中提出的有關“退休制度改革”等問題進行了詳細解答。解答中稱,延遲退休年齡已是一種必然趨勢,人社部將適時提出彈性延遲領取基本養老金年齡的政策建議。
消息一出,立即引發網友熱議。人民網進行的相關調查,截至6月11日前,有45萬網友參與投票,其中93.3%的人投票反對彈性延遲領養老金年齡。反對的聲音除了基于自身的考慮,擔心“有命交社保,沒命拿社保”,還擔心此舉增加就業壓力。目前,中國人的平均壽命為73.5歲,因此,假若將退休年齡推遲到65歲的話,那么平均下來就只能拿8年的養老金,而此前,已經交了幾十年的養老金,因此也讓許多人大呼不公平。而且在當前中國就業形勢總體仍是供大于求的情形之下,有人擔心,延長退休年齡,可能會擠壓崗位供給,進一步加劇就業緊張形勢。
盡管如此,人社部的決心未變,該部表示,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將陸續召開專家座談會并聽取各界對“推遲退休年齡”和“彈性延遲領取基本養老金”的意見和建議。
按照中國現行的管理體制,男職工年滿60周歲、女干部年滿55周歲,女工人年滿50周歲即可辦理退休手續。但是,中國人口平均壽命已經發生極大的變化。建國初期,中國人口平均壽命不到40歲,2011年,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李斌表示,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從過去25年的68歲提高到目前的73.5歲。從這個意義上說,推遲退休年齡,似乎是合理的。
實際上,一些大城市已經延遲了退休年齡。首先是上海,從2010年10月1日起,上海實施柔性延遲辦理申領基本養老金手續。延遲年齡男性一般不超過65周歲,女性一般不超過60周歲。今年年初,深圳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也公布了《深圳經濟特區社會養老保險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擬推遲養老保險金領取年齡。
為什么延遲領取養老金的年齡?上海市政府給出的理由是,讓各類人才發揮更大作用。實際理由卻是,戶籍人口迅速老齡化。上海是全國最早進入老年型社會的城市,老齡化程度在全國居首位,上海市城鎮養老保險贍養比從1993年的2.82:1降至2009年的1.41:1,由此導致社保基金嚴重入不敷出。而老齡化趨勢仍在加劇。柔性延遲退休年齡,既可增加社保基金繳納數量,又可減少養老金領取數量。
然而,也正是這一意圖,引發輿論的強烈反對。過去幾十年來,包括養老在內的社會福利制度經歷了劇烈變動。以城市為例,上世紀80年代,政府承擔干部、國有企業職工的生老病死。90年代開始,伴隨著大量國有企業倒閉,大量職工下崗,國家原來承諾的社會福利基本喪失。此后,政府開始進行市場經濟下的社會保險體系的探索,1997年國務院頒布《關于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標志著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確定。
在完善這一制度的過程中,當養老金總量不足和分配不公兩個難題一同來臨時,由于后者與收入差距形成的負面公眾情緒疊加,使得反對的聲音如此強烈。分配不公主要在于不同人被區別對待,首先是城鄉不平等:目前的社會保險制度,基本上只覆蓋城市人口,而不覆蓋鄉村人口;其次,在城鎮,公務員的福利收入,明顯地高于企業。
按中國目前實行的“養老金雙軌制”退休制度:企業職工實行由企業和職工本人按一定標準繳納的“繳費型”統籌制度;機關和事業單位的退休金由國家財政統一發放。但兩者之間的差距可以達到3倍之多。
面對輿論的反應,政府相關部門當會明智回應。從技術上說,推遲退休年齡的必要性與好處也許是顯而易見的,但政府不會據此貿然做出決策。如人保部在答復人民網網友時所說,退休年齡的調整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經濟政策,涉及人口結構、人力資源供求、代際關系、社會保障基金平衡等多方面因素。最為重要的是,它涉及億萬民眾的切身利益。因此,政府進行這一決策,定會十分慎重、理性。此次人保部在研究有關退休制度改革方案之前,認真回應民意,向公眾說明改革之必要性,也充分讓網民發表意見,此舉值得肯定,希望能將公眾的合理意見,融入最后的方案中。
與此同時,也借此次改革,對社會福利體系進行一些結構性改革,并從技術上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繼續為社會公平創造良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