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章
摘要:工筆花鳥畫是人類歷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寶,它的發展過程是一篇人類歷史再現的巨著史詩。它一脈相承自遠古,又與時風相融,自成一體,生命歷久彌新。隨著時代的發展,工筆花鳥畫的意向色彩出現了新的變化,需要在探索中逐步完善和發展。
關鍵詞:工筆;花鳥畫;意向;色彩
就現代而言,工筆花鳥畫成為一個獨立的分科,有很多新的表現方式和手法融于其中,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有很多方面讓人詬病,下面我結合工筆花鳥畫的發展及變化,對其意向色彩進行探討。
一、傳統工筆花鳥畫色彩的發展歷程及對現實的重大影響
中國人的崇尚“師法自然”,所以,歷史上對于繪畫的分類從未出現過統一的標準。從古至今,色彩的運用從簡單到繁雜、從濃重到清淡,但卻始終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一是色彩與自然的美好結合,來自祖先的問候。回顧歷史,我們發現花鳥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或許更遠,但已無證可查。從遠古的陶彩《鸛鳥銜魚石斧圖》上,可以看到自遠古祖先的問候,它們用最簡單的紋飾表達最純樸的感情和最深刻的腳印。拋卻那種最簡單的勾線手法和平涂技法,我們對比現代的相關數據,發現它們已經會使用最簡單的著色方法和分類,正色和間色的概念已經初具雛形,并以此構思出他們心中所要記錄的點滴,工筆畫的雛形出現;二是色彩與歷史的相得益彰,來自自然的眷顧。無論朝代如何更替,工筆花鳥畫的發展都被打上了明顯的時代烙印。秦漢時期工筆畫逐漸成熟,以“五行色”自成一系,鮮艷和諧;魏晉時期畫風更趨精致,色彩運用多達幾十種,想象更豐富、感受更強烈、意趣更深遠;唐代文人的探索與創新,是花鳥畫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到了宋代,花鳥畫到達最鼎盛時期,楊慎言“畫有七十二色”,畫法自然,明麗恢弘,可使筆墨濃淡薄厚纖毫畢現;三是色彩與時代的和諧融合,來自未來的展望。現代,隨著“水墨為尊”的局面被打破,有人說這是一場色彩語言表達形式的變革,也有人說這是一場傳統花鳥畫理念的變革。但是無可否認,隨著技術含量越來越高,色彩運用呈現多樣化和復雜化,表現效果列加多元;隨著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色彩意向呈現較強的沖突性和表現性,立意更加深遠;隨著新材料的廣泛應用,繪畫技巧更加有活動力和張力,表現方式更加不拘一格。這是華麗的轉身,還是自然的變革,我們不得而知,但它確實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二、當代工筆花鳥畫創作中存的問題及原因剖析
當前,工筆花鳥畫的技巧、著色、構圖、手法、選材等方面,較之以往更加豐富,更加具有渲染力。但是,從整體來看,發展前景不容樂觀,有很多隱憂。一是傳統逐漸淡化,工筆畫職業化日趨嚴重。無論是水墨山水,還是工筆花鳥,都是國人為了展示才華抱負、寄情碧水云天、提高自身修養的一種方式。但傳統卻在逐漸流失,過去的毛筆沒了,變成了現在的臘筆、水彩筆;過去大字沒了,變成了現在的貼紙、手工。學生除非考上專業的美術學院或者綜合性較強的學院,否則基本上終生無緣工筆畫。事實證明,任何藝術方式只有根植于人民群眾,只有根植于人們的思想深處,才會有不竭的生命力;二是創作內涵淺薄,工筆畫功利性日趨顯現。受市場經濟影響,工筆畫人才形成時間較長,培訓投入較大,以往的愛好,變成了謀生的手段。學生學畫有成,名利雙收,學習無果,基本上面臨轉行的危機。目前,大部分作品體現出越來越強的功利性,作者不考慮作品的思想內涵,不考慮人文理念,更多的是追求華麗的展示和立意,吸引消費人群的眼球,導致作品華麗而蒼白、奇麗而淺薄、甜美而生硬,喪失了祖宗留給我們的自然之心;三是中西融合同化,工筆畫獨立性日趨降低。我們常說要推進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從當前來看,這種融合導致傳統工筆花鳥畫寫意性精神的流失。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中國工筆花鳥畫受到了很多影響。歷史上很多有名的教授和專家認為,西方畫作中的寫實手法能夠使畫作表現更加直接。這些人有些成為大學的校長和教師,他們在大學積極推廣西方的美術觀點,導致西方美術盛行一時,工筆畫淪為西方藝術的一個補充,這無疑是對中國工筆畫傳統的一個沉重的打擊。
三、工筆花鳥畫意向色彩的創新與展望
翻開歷史可以看到,工筆畫在宋朝以后的衰落,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以墨為主”和“五色令人盲”觀念的影響,從中我們可看到,色彩運用對工筆畫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一是認識不足,進一步完善傳統的工筆畫色彩理論。傳統的工筆畫經過歷史的研磨,去粗取精,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論。傳統的定義不是堅持過去,而是要發展未來。所以,要注重修正影響工筆畫發展的不利因素。比如“線骨色肉”理論對畫家用色手法和表現力的束縛,使畫家不能很好表現藝術張力;“隨類賦彩”理論對畫家想象力的限制,使畫家不能夠很好的“以畫達意”。還有很多,如“丹青為尊”和“三礬九染”等著色方式,對中國工筆畫都有一定的制約和限制。傳統是歷史的傳承,更是突破的起點,必須要坐下來,完善好工筆畫的色彩理論,從而確保其持續發展;二是突破傳統,進一步吸收其他的繪畫形式的著色手法。事物總是向前發展的,我們繼承傳統,但不固守傳統。中國工筆畫的每一次飛躍,都是對傳統著色方式的一個吸收融合、突破創新、完善發展的過程。傳統壁畫中的平面構成的表現形式和裝飾性特點,對工筆畫色彩處理就有很大的裨益。比如說,在色彩處理上,采取視覺沖突方式,表現色彩的鮮明個性;采取對比融合方式,表現細節的絲絲入扣;采取濃彩重墨方式,表現畫作的栩栩如生。要想突破傳統,必須要吸收傳統,破而后立,才能使中國工筆花鳥畫得到繼承和發展;三是洋為中用,進一步推動繪畫創作的時代融合。西方傳統的繪畫方式,大多以寫實為主,流派繁多,我們在最初融合和吸收的時候,出現失誤,不能說明西方的繪畫沒有可以借鑒的東西。比如說,西方繪畫中的再現性色彩運用,采取飽滿的色彩、明暗的色相、細化的層次,使繪畫唯美性和表現性呈現多元化;西方繪畫中的多維性,利用色彩去表現光、形、影、色,體現出空間、角度、時間的維度,使效果逼真。事實證明,只有認真尋找西方繪畫中的優點,并使之與工筆畫融合,一定會使工筆畫煥發新的春天。
參考文獻
[1] 于非闇.中國畫色彩的研究.人民美術出版社.1961版.
[2] 梅忠智.當代花鳥畫藝術問題談[J].國畫家,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