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鼎
摘要:本文針對現實中歷史文化名城基礎設施現狀及規劃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北京舊城歷史文化保護區市政基礎設施規劃案例,研究解決問題的途徑。包括新技術、新材料的運用,新標準的制定,基礎設施規劃過程與建筑設計過程相結合等幾個途徑。
關鍵詞:歷史文化名城;基礎設施規劃
1、城市基礎設施的概念
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生存和發展所必須具備的工程性基礎設施和社會性基礎設施的總稱,分為工程性基礎設施和社會性基礎設施兩類。工程性基礎設施一般指能源供應、給水排水、交通運輸、郵電通信、環境保護、防災安全等工程設施。社會性基礎設施則指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設施。我國一般講城市基礎設施多指工程性基礎設施(1)。本文的研究范圍僅限于城市基礎設施中的工程性基礎設施。
2、基礎設施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中的重要意義
現代保護的概念已經擴大到城市的范圍,包括建筑群或街區、地段或區域乃至整個城市作為一個被保護體,名城保護的內涵則更為廣泛,即“意味著這種城鎮和城區的保護和修復及其發展并和諧的適應現代生活所需的各種步驟”(2),這里“發展”與“適應現代生活”就包括了進行適當的改造和更新,滿足現代生活的各種需要。這其中,基礎設施的建設是根本。
3、歷史文化名城規劃建設中基礎設施規劃所面臨的問題
(1)現狀基礎設施水平較低,不能滿足居民基本生活要求,如上海里弄得居民家中沒有衛生間,只能依靠公共廁所和馬桶,炊事依靠煤氣罐,這些狀況對于老百姓是非常不方便的。
(2)不能滿足環境保護的要求。歷史文化名城都是歷史悠久的遺存,現狀多為雨污水合流管道,這樣會對河湖水體造成污染,不能滿足環境保護的要求。
(3)不能滿足歷史文化保護區防災和市政基礎設施維護管理的需要。歷史文化名城中腹便存在,房屋毗連,布局不合理,逃生通道窄小,消防車無法進入;現有市政管線的布置只能因陋就簡,間距不能滿足國家規范。
(4)設施更新的限制條件苛刻: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內容可以分為兩大方面:物質形態方面和非物質形態方面。物質形態是非物質形態載體,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根本。而歷史文化名城物質空間的現狀給基礎設施的改造和更新帶來很大不便。狹窄的道路,使基礎實施沒有可以鋪設的空間。
4、以北京舊城歷史文化保護區市政基礎設施規劃為例探討基礎設施規劃的對策
項目概況:市政府于2002年10月正式批準了《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該規劃在舊城區列出了30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作為歷史文化名城重要組成部分,北京舊城30歷史文化保護區(不包括故宮、六海地區)占地面積約1054公頃要求必須對其歷史文化、傳統風貌、民族地方特色進行保護,并且要改善、提高保護區內生活、環境質量及市政基礎設施的現代化水平。
研究目標:在保護歷史文化區的整體風貌、保存歷史遺存和原貌的條件下,將市政基礎設施引入保護區內,提高老百姓生活質量,改善居住環境。
基本思路:保護歷史文化傳統風貌,深入調查現狀,把現代城市基礎設施引入區內,要滿足國家規范要求、行業管理要求和安全要求,不能滿足國家規范則通過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以及非標準圖設計的方法進行處理,達到行業管理要求和安全要求。
下面將對方案的具體策略進行介紹:
4.1 因地制宜,結合不同街道寬度配置不同等級基礎設施
在本次規劃中,研究了胡同寬度為4,5,6,7,8,9,10m的條件下市政管線的直埋敷設方式
本次研究按照居民最基本生活要求的順序,按不同寬度胡同斷面,制定出一系列不同寬度的胡同市政管線布置的橫斷面方案。
研究規定:寬度在10米以上的胡同,雨、污、氣、水、路燈、電信、電力一次埋設到位,胡同寬5-7米,優先安排供水、污水、雨水、燃氣、供電、電信線。胡同寬2-4米,優先布置給水、污水及燃氣管線。胡同寬2米以下的僅布置給水管線。該方案力爭滿足國家規范,不能滿足規范的,通過采取特殊措施滿足行業管理和安全的要求。
同時提出歷史文化保護區內4-10m之間管線圖示規范。
4.2 新材料、新技術、特殊技術的運用
4.2.1 新型材料的運用見下表:
4.2.2 新技術及特殊技術的運用
(1)供水工程技術措施
管道附件在滿足設計條件的情況下直接砌筑井室。在無法滿足設計條件的情況下,砌筑井室的方法由原來的圓井形式改為長方形,如:閘門、消火栓等。
(2)排水工程技術措施
a 非標準檢查井
設計在一般胡同中雨污水流域面積較小,管徑也不大,常規圓形檢查井,可以滿足支戶線接入、轉彎等檢查井功能的要求。
在歷史保護區較窄胡同中,井室的內徑需根據條件適當減少。減少檢查井的外型尺寸(包括井室尺寸和井墻結構厚度)為綜合安排其他管線創造條件。
井室的內徑尺寸與管道埋深相關:
在排水管道管頂覆土小于等于0.7m或管道埋深小于等于1m,且下游管道管徑小于等于400mm的情況,可采用¢700圓形檢查井。
在排水管道管頂覆土大于等于0.7m或管道埋深大于等于1m,且下游管道管徑大于等于400mm的情況,可采用標準圖集大于等于¢900圓形檢查井。
非標準檢查井的其他形式:長方形或橢圓形井型。井室順水流方向為井室的長邊或長軸,長度宜大于等于900mm,垂直水流方向為井室的短邊或短軸,長度宜大于等于700mm。針對有帶水維修要求的污水管,還必須要求支戶線應頂平接入,不得跌落接入。
檢查井井墻厚度取決于井室結構,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較傳統標準圖磚砌井墻厚度有所減少(大小根據具體工程情況由結構設計確定)。
鋼筋混凝土檢查井可分為現澆混凝土井和預制裝配式混凝土井。
非標準設計中的長方形檢查井適合現澆混凝土施工,而橢圓形檢查井適合預制裝配的施工方式
b 明溝排水
減少雨污水管道的水平間距是通過采用小型檢查井來實現的,還可以通過減少管線解決,如在特定的地形條件下雨水采用邊溝排水或地表徑流排放,胡同內只敷設污水管,為其他管線留出空間(這種措施的前提條件是院落地面高程高于胡同)。預制裝配式雨水邊溝見圖
c 特殊地段檢查井設置
特殊地段雨污水管線布置方式對于雨、污水必須分流,但道路寬度有限的局部路段,將雨污水檢查井放置在同一路由上,使投影方向的雨污水管外結構凈尺寸盡量減少到最小,豎向高程上雨污水管結構相錯開,以滿足支戶線接入的交叉要求。污水置于下,雨污水檢查井錯開布設,污水檢查井中套雨水管,雨水管需保證結構安全污水管可采用高強度的高分子聚合材質的管材(如硬聚氯乙烯UPVC雙螺紋排水用塑料管),管道外徑小,且抗腐蝕。又因摩阻系數低,管徑可減小。采用柔性接口、砂基礎,可減少工程占地,適于狹窄胡同的施工,
d 污水截流措施
在道路狹小、實施困難的胡同中,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按規劃目標分階段、分步驟進行。現階段利用現況合流舊溝或維持原有的合流制排水系統,在接入干線前實施雨污分流。待新技術、新方法開發成熟后,實現雨污水分流的遠景規劃。目前截流井形式是在合流管排入雨水干線前檢查井內設置截流槽,并另設置截流管將截流槽與污水干線接順。截流槽低于合流管的管底,保證非雨天時,污水全部截流入污水干線內。在雨天時,超過截流倍數的合流污水通過雨水干線排入水體,其污染物已被稀釋了。
(3)電力工程技術措施
a 采用電纜方式供電的突出問題在于胡同窄小,地下管線較多電纜敷設較困難。由于地理條件的限制,按標準規范設計施工難度較大,應在原有電纜施工規范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有所突破,探討適合在胡同中運用的新模式,采用非標準的異型電纜人孔井等新工藝。
b 電纜管線與其他管線最小水平距離盡量滿足電纜運行和設計規程中的要求,特殊情況可以適當突破,保證距離最低限(0.5m)的要求。
c 電纜靠近房基敷設時,其埋深不宜超過房屋基礎深度。自來水緊鄰電力管線側,然后依次布置雨水、污水、燃氣等。
d 強弱電分開布置(10kv、1kv纜可以進管井),電纜管管徑選用直徑125mm(開閉站外電源除外)。
e 路燈箱式變壓器設置盡量與區內配電箱結合。無條件地區由供電系統提供專用低壓線,路燈安裝控制箱,解決路燈專用電源問題。每一電源點的供電半徑為500米左右。路燈電纜宜采用直埋方式,可采用一些新工藝接線方式保證安全供電。
(4)電信(含有線電視及所有弱電系統管線)
在歷史保護區內為改善提高保護區內的生活、環境質量及通信設施的現代化,需要將架空線路改入地下,將架空交接設施改入弱電設備間。達到三網(電話、電視、寬帶)傳輸線路全部地下敷設,交接設備入弱電間,線路交接點為人孔及嵌入式弱電箱,院內線路暗管敷設。
保護區內寬于10m的街道改造建設為12孔管道; 10m寬以下的街道改造建6孔管道;
a 因環境條件所限,打破常規,采用非標準設計,盡量減小電信管道與其他管線的凈距,見表。
b 保護區建筑改造設計應考慮弱電
設施,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竣工驗收。院內線路暗管敷設,可達到一般住宅樓標準。
(6)燃氣工程技術措施
a 為滿足歷史文化保護區內市政管線布置的要求,首先應降低天然氣管道的壓力,減小安全距離要求,保護區內燃氣主要用于居民炊事及采暖,應使用低壓燃氣
b 調壓柜(站)
利用量較大的地上調壓站與其他建、構筑物水平凈距為6米,地上調壓柜為4mi ,地下調壓箱為3米。針對歷史文化保護區對建筑風格及景觀要求較高、用地較緊張的情況,規劃在保護區內盡量采用地下調壓箱,其放散管設置按規范要求并結合周圍建、構筑物情況。
調壓柜(箱)與建筑物的水平凈距盡量按規范要求執行,如果不能滿足規范要求,地上調壓柜與建(構)筑物的水平凈距可以減為3米,地下調壓箱與建(構)筑物的水平凈距可以減為2米。但需要過專家研究論證。
4.3 規劃設計程序
歷史保護區的保護與更新,應將建筑方案與完善市政基礎設施的規劃方案相結合,建筑、市政工程同步規劃、同步設計。結合實際、近遠結合、分期分步、先地下后地上,統一協調,組織實施。如:能夠采用集中供暖的區域在建筑改造方案設計時,應預留供暖管線走廊。
4.4 埋設方式
綜合管廊是一種新型的市政管線敷設模式,它是將管線綜合地置于其中的構筑物內,省去管線自身獨立的構筑物和土方開挖,使地下開發與市政管線互相依托綜合利用。該模式最早出現于法國,在國、英國、原蘇聯、歐美等其他國家也相繼得以應用。前蘇聯稱之為總管道,日本稱之為共同溝。日本橫濱綜合管廊如圖和胡同格局,而綜合管廊施工時開挖土方量大,對兩側房屋影響較大,因此需要進一步研究在保護區內實施綜合管廊的技術可行性;此外,綜合管廊的綜合造價高于直埋管線的造價,綜合管廊在運行中還需要有專門的管理機構,需要一定的運行管理費,因此需要進一步研究在保護區內實施綜合管廊的經濟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5 結語
歷史街區空間條件的局促性,以及保護規劃對于歷史街區物質空間保護的要求之間的矛盾,造成了市政基礎設施規劃在保護規劃中的特殊性,如果強行的按照國家標準執行,或是照搬城市其它地區的規劃手法以及技術手段是無法在保護的前提下求得基礎設施的升級化的。所以,應當結合實際中遇到的問題,以創新的手法,科學的態度進行基礎設施的規劃。本文結合北京歷史文化街區規劃設計中基礎設施規劃為例探討了一些有針對性地解決辦法,希望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注釋: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城市規劃基本術語標準1993年
(2)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理論與規劃》阮儀三、王景慧、王林編著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6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城市規劃基本術語標準1993年
[2]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理論與規劃》阮儀三、王景慧、王林編著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6
[3] 北京舊城歷史文化保護區市政基礎設施規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