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梅
摘要:群眾文化是我國群眾整體表現的文化總稱,代表了我國人民受教育水平以及我國人民道德水平,怎樣使群眾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設中作用體現出來,成為我國當下著重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群眾文化;公民道德建設
概述:
本文通過對文化以及群眾文化的定義入手,結合我國群眾文化的發展現狀,總結出群眾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設中的作用。
一、文化以及群眾文化的定義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給它下一個嚴格和精確的定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不少哲學家、 社會學家、 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為止仍沒有獲得一個公認的、令人滿意的定義。據統計,有關 “文化” 的各種不同的定義至少有二百多種。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社會意識形態。在階級社會中,文化是階級斗爭的武器。一定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從洪秀全的金田起義、康梁的維新變法、何子淵的教育革新,再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無一不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 廣義的文化,著眼于人類與一般動物,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本質區別,著眼于人類卓立于自然的獨特的生存方式,其涵蓋面非常廣泛,所以又被稱為大文化。狹義的文化指意識形態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包括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各種制度等。狹義的文化,排除人類社會歷史生活中關于物質創造活動及其結果的部分,專注于精神創造活動及其結果,主要是心態文化,又稱小文化。
真正開始使用“群眾文化”是在1953年。群眾文化,是指人們職業外,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的社會性文化。是以人民群眾活動為主體,以自娛自教為主導,以滿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為目的,以文化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歷史現象。第一、群眾文化概括了主體為群眾,客體為活動;第二、群眾文化內容廣泛,以文化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第三、群眾文化包含了群眾文化活動、群眾文化工作、群眾文化事業、群眾文化隊伍。
二、群眾文化的發展現狀
中華民族倫理道德文化十分豐富,源遠流長。以德治天下,是中國文化獨有的智慧。孔孟所開啟的儒家道德統治始終把成德立人看作人生的最高境界,把道德實踐看作實現人生理想的根本途徑。對傳統道德文化進行創造性轉換,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一環,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是發展先進群眾文化的重要內容,所以群眾文化活動在反映精神文明道德風尚的同時,應該不斷創新,用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先進文化,用飽含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內涵的先進文化,引導人民群眾積極參加到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先進活動當中來,使廣大人民群眾在群眾文化活動中啟迪心智、陶冶情操、振奮精神,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質得到提高。生活中,群眾文化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廣大人民群眾在群眾文化活動中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掌握文化和刨造文化,而群眾文化活動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載體責任重大、任重道遠。在改革開放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傳統的群眾文化遇到了極大的沖擊和挑戰,群眾文化工作既要面對市場競爭,不斷尋求自我的生存和發展,又要義不容辭地擔負起公益性文化的責任,發揮其自身的作用和功能。所以,要促進群眾文化工作廣泛有效的開展,就必須采取一定的策略。
三、群眾文化在功名道德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一)群眾文化的精神調劑作用是指群眾文化在調控參與者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方面所產生的效能。在公民道德建設的過程中,把教育和實踐相結合,以活動為載體,吸引群眾普遍參與,是新形勢下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途徑。每個公民既是道德建設的參與者,也是道德建設成果的受益者,要堅持在各種類型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突出思想內涵,強化道德要求,使人們在自覺參與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其中,群眾文化的精神調劑作用分外明顯。道德建設離不開榜樣的引領帶動,學習宣傳先進模范人物的過程,就是普及基本道德規范的過程、弘揚真善美的過程、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過程。
(二)宣傳教育作用形式多樣的道德教育和實踐活動在全國各地迅速展開,全社會興起了社會主義精神建設的熱潮。“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全民道德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要充分發揮先進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輿論是構建公民道德建設大廈的排頭兵。從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到板報、燈箱、電子顯示牌、農村和社區文化長廊。從歌曲、漫畫、快板、評書、故事會、公益廣告到電影、話劇,各地各部門開動腦筋,動員一切力量,使公民道德建設來到普通百姓的身邊,走入普通百姓的心里。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是否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而和諧社會又是公民和諧生活的環境,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
(三)普及知識作用,群眾文化由于內容廣泛,形式多樣,方法靈活,接觸面廣,因而成為終身教育的一種重要途徑,為各層次的群眾提供機會,在公民道德建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效能。它在自由的時間、廣闊的空間里,通過娛樂的方式把已有的最新的認識成果作為傳遞內容,把參與者的品德、思想、技能作為實施教育的過程,促進人的身心發展,進而對提高生產力和國民素質產生強烈影響,因此,群眾文化要以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加強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為己任,促進公民道德建設。
(四)團結凝聚作用。民族復興,需要民族團結力量。中華民族是歷史悠久的民族,亦是飽經憂患的民族。飽經憂患而能歷史悠久,必有其自存之道,這個自存之道就是我們的民族精神。孔子日:“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言,不僅是中華民族凜然正氣的緣起,也是中華民族崇高精神品格的闡揚和總結,民族精神永遠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和諧與發展的精神支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提出了重要要求,社會的政治穩定與民族團結,構成了繁榮穩定的發展局面,沒有這種局面,我們無從談起對公民道德的建設問題,群眾文化恰恰在溝通情感、促進感情,加強團結方面,發揮了凝聚的作用,群眾文化可以通過組織這樣或那樣的活動,把人們吸引在一起,增近感情,加強交流,調整心態,人們共同的興趣和愛好,能夠減少磨擦,有助于平和相處,再加上正確的引導教育方式,有利于推進公民道德建設的進程。
結束語
群眾文化這種在公民道德建設中所具有的積極而重要的作用。是由文化與道德的內在關系所決定的。群眾文化反映道德實踐,推動道德進步,道德又為群眾文化灌注生氣,獲得價值的依據和內容,這樣相互滲透,相互依托,相互促進,推動著社會主義社會穩步前進。
參考文獻
[1] 胡守勇 建國六十年群眾文化研究綜述[期刊論文]-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0,26(5)
[2] 江棋元 關于群眾文化的幾點思考[期刊論文]-魅力中國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