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欣芳 谷中如
摘要:康德和孔子都是道德理想主義者,本文將從兩者道德學說的對象范疇、道德的主體性和自由性、道德評判標準、兩者都是嚴格的道德律者、兩者對“完全道德”的實現態度及學說闡述方式這六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以期在中西哲學對比學習中有新的發現,并對自身及社會道德原則的確立加以指導。
關鍵詞:道德的對象范疇;道德主體性和自由性;道德評判標準;嚴格的道德律者;對“完全道德”實現的態度;學說闡述方式
一、道德學說的指向和對象范疇對比
從亞里士多德開始,西方哲學家所說的實踐常指道德實踐,所以康德實踐哲學的核心是人類的道德活動。孔子仁政哲學的核心是“仁”,主要指向的也是人類的道德活動,但孔子的“仁”又有“仁政”的含義,主要針對有祿位的諸侯、卿、大夫、士等,即對官員和知識分子的要求,而不像康德那樣指向的是普遍的有理性的存在者。
究其原因,這與他們所處時代和階級有關。康德處于資產階級崛起的啟蒙時代,人性自由,個人權利和利益得到承認和尊重,所以個人利益與倫理道德的平衡問題值得研究,因而康德主要指向普遍意義上的人的道德活動。相比之下,孔子生活在奴隸制瓦解、封建制度亟待建立的春秋后期,戰亂不斷,民族利益沖突較多,因而道德學說多為治國方略服務,指向家庭、社會、國家和民族。
二、道德的主體性和自由性對比
對康德而言,道德實踐的基礎是純粹理性,即一種不受任何外在于自身的因素的約束的自發的能動力量,即“自由”??鬃右舱J為,人在道德方面是可以自覺的,他相信在禮樂形式的背后是人類的真實情感和道德自覺。仁德是自己對自己下命令的嚴格自律性約束,而不是來自外在環境要求和他律影響,人在道德活動中占主導地位,是自身道德活動的真正主宰者,這就承認了道德活動的自由自主和道德主體性??鬃訄孕湃实码x我們并不遙遠,只要想去行善,就可以做出道德的行為。所以道德理想主義中,康德和孔子都承認了道德行為中人的自主自由性。
三、行為道德與否的評判標準對比
康德評判一個道德行為的標準主要以形式和抽象的表述方式呈現。他認為一個行為只有是具有理性的自由的人自主自覺地完成才是行善,被迫的行善行為既不是善也不是惡,他用“絕對命令”表述這個標準?!敖^對命令”即一切以自身為目的的合理要求,也就是符合善良意志的行為,都有這樣的形式——他總是按照那些同時可以成為普遍規律的規則行事,因而具備合理性、自足性和普遍性特征。可見,“絕對命令”提供的是區分道德與不道德的標準,但只規定了一切道德行為的普遍形式,并未給出具體的道德規則。
與此不同,孔子則用一系列具體的道德規則來看一個行為是否符合道義,這些道德規則總體而言可以用“仁”概括,仁的具體含義有:愛人,克己復禮,忠恕,仁義禮智信等。其實兩者實質一樣,康德也指出“不要殺人”、“不要奸淫”、“不要說謊”等具體的道德規則,這類似于孔子的“不作亂”、“思無邪”、“意誠”等,只不過不是主要內容,而主要是為他要論證的道德律的“絕對命令”形式服務的,所以通篇是更為抽象的表述和論證。
從康德的“善良意志”概念也可以看出這種差異?!吧屏家庵尽保匆陨屏甲陨頌槟康牡囊庵荆J為意志的自由選擇是趨善避惡的,也就是只要是有理性的存在者做出的自由自主的選擇都符合善良意志,都是趨善避惡的。孔子在這一點上與康德不同,他承認人有道德行為的自主性,并致力于勸導人們去“知天命”,去了悟和體認自己的生命進而自覺地做出符合道義之事,但并沒有強調只有自覺做出的行為才是“善良”的,而是強調行為本身是否是道德的。因此,孔子強調的是外在的行為,康德強調的是行為做出的方式。
四、兩者都是嚴格的道德律者
康德和孔子都是嚴格的道德自律者,這與他們的生活環境有關??档率球\的基督教徒,這極大地影響了他的日常生活和哲學思想,他的散步時間可以成為鄰居的比鐘表還準確的“時鐘”,他的婚姻要經過嚴格的論證,他說“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總是在自己的心靈中引起景仰和和敬畏”從而將道德律當作戒律一樣實行,馬恩曾稱康德是“道德領域的思想巨人”(馬恩全集第十五卷)。
與此類似,孔子作為三千人的老師,也曾做過魯國的“大司寇”,再加上他的積極有為和追求完美的人生觀,所以他要有“為人師表”和“百姓父母”的“模范”樣子,這也使得他的道德自律感極強。比如他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保ā缎l靈公》)、“朝聞道,夕死可矣?!保ā独锶省罚?、“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微子》),孔子把這些為人處事原則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有著義務式的嚴格遵守。
可以說,康德筆下具備完全道德律的人就類似于孔子的具備完善精神境界的“圣人”,孔子強調的人生命中本體的“善”和“仁”就類似于康德的作為“善良意志”的“德”。他們否定他律,強調自律,明確了人之為人的道德本質特征,贊揚了人類理性。
五、對“完全道德”的實現態度對比
可以說,在完全的“道德人”實現方面,孔子比康德態度更為積極,更有自信??档鲁说赖旅睿硗廨o以“道德公設”,即“意志自由”、“靈魂不朽”和“上帝存在”。他斷定了現實中人們不能做到完全的符合道德律的“至善”,所以設定人的靈魂是不朽的,這樣就可以一直進行道德努力。同時又害怕人們道德努力的行為沒有動力,于是設定“上帝存在”,上帝是懲惡揚善者,這樣人們的道德行為就有了宗教情感,于是害怕懲罰的壓力化成道德努力的動力。“道德公設”正是康德出于對人們道德行為現狀和未來的自卑而提出,以讓人們相信至善是可以實現的,來激發人們的道德情感,堅持道德努力。
與康德不同,孔子對人們的道德實現卻有積極態度,沒有那么多擔心。他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碑斎挥行┡e重若輕,但也不乏積極樂觀,充滿希望。相對于康德的“上帝”,孔子也提出了“天”和“命”的概念,比如:“獲罪于天,無所禱也”(論語《八宥》)、“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堯曰》)等。但孔子并不是因為擔心人們沒有道德實踐動力,而是讓人們“知天命”后,明白自己的道德義務,進而行“仁”時更為自覺。
此外,孔子的“天”不像康德的“上帝”作為高高在上的懲惡揚善者那樣遙遠和冷漠,他認為天人是相通的、和諧的?!安辉固?,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憲問》),孔子這里天和人的距離是很近的,天性貫于心性之中,人本著自己的天性在不斷的道德實踐中就可以到達“至圣”境界,雖然很難,但孔子并沒有否認現實中不能做到。接著,孔子指出實現完全道德是階段性的。從“君子”到“賢人”再到“圣人”,從而給人以期望,而沒有像康德那樣再設定一個“靈魂不朽”以延長人們道德努力的時間來增加道德實現的可能。
至于人死后有沒有靈魂孔子則不置可否,他說“未知生,焉知死”。再者,所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人總會遇到挫折,于是孔子提出“命”的概念來說明人是受外界環境影響和規律限制的,這倒體現了孔子的理性和遭受挫折后的釋然和大氣。
六、道德學說的闡述方式對比
康德和孔子有著不同的道德學說闡述方式,這也體現了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档掠孟闰炑堇[方式論證道德何以可能,體現邏輯思辨導向的思維;孔子關于“仁”的論說則主要是和弟子們對話時各種符合“仁”的為人處事原則的諄諄教導,體現的是價值和方法論導向的思維方式??鬃雍苌倜鞔_說“仁”是什么,康德則喜歡采取下定義的方式,喜歡界定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善良意志”、“絕對命令”等,這也是西方喜歡界定概念的傳統。
另外,總體而言,康德主要論證了道德律的重要性,而沒有重點提出實踐仁德的方法,孔子則提出一套道德實踐方法論,包括具體的人性修養的方法、學習方法、教育方法、思想方法等。
參考文獻
[1] 《中國哲學史》郭齊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西方哲學簡史》趙敦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3] 《康德與孔子道德形而上學比較》 王巧玲 《天府新論》2000年第4期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5卷19
[5] 論語
作者簡介:
閆欣芳(1990-),女,石家莊人,本科,河北大學政法學院2010級哲學專業。單位:河北省保定市五四東路180號河北大學本部。
谷中如(1992-),男,邢臺人,本科,河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10級生物技術專業。單位:河北省保定市五四東路180號河北大學本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