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蔭
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科學判斷首都的歷史方位和階段性特征,提出未來五年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總目標、“兩個率先”的發展格局、“三個北京”發展戰略以及推動首都科學發展的六項戰略任務。這既是對中央關于北京工作要求的深入貫徹,也是對首都城市發展規律和功能定位的準確把握,反映了人民意愿,體現了“北京精神”,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實踐性和針對性,是指導未來五年首都科學發展的綱領性文件。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我們要緊密結合區情實際,立足“首都文化中心區、世界城市窗口區”的總體定位,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真正把思想行動統一到市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的目標任務上來,努力把黨代會精神轉化為推動東城跨越發展的新動力,在更高起點上全面推進“國際化現代化新東城”建設。
立足區域功能定位,進一步發揮總體發展戰略規劃的引領作用
當前,東城區人均GDP已經超過2.25萬美元,第三產業比重達到96%,正處于由“國內一流中心城區”向“國際知名中心城區”邁進的新階段,在首都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格局中承擔著重要使命。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強調要“完善區縣功能定位實現機制”,明確提出首都功能核心區要“著力打造政治文化中心功能承載區、歷史文化名城魅力展示區”,不僅為我區實現差異化發展指明了方向,也與我區20年總體發展戰略規劃中確立的“首都文化中心區、世界城市窗口區”總體定位和“首都政務服務重要承載區、歷史文化傳承發展示范區”等六條職能定位不謀而合,更加堅定了我們實施20年總體發展戰略規劃的信心和決心。我們要瞄準建設“國際化現代化新東城”的戰略目標,以“建首善、創一流”為標準,深入實施“兩新四化”發展戰略,繼續抓好“總規”等各項規劃體系的落實,強化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功能。要把學習貫徹市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與落實區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相結合,努力以文化創新為驅動實現特色發展,以優化升級為主線實現集約發展,以共建共享為基礎實現和諧發展,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實現創新發展,在未來五年全面構建起“首都文化中心區、世界城市窗口區”的基本框架,在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進程中走在前列。
堅定不移地推進“首都文化中心區”建設,進一步提升區域文化軟實力
文化是東城區最大的特色和優勢,也是首都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核心所在。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時代精品,努力提升文化的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把首都建設成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首善之區、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標志性城市”,這為東城區建設“首都文化中心區”提供了難得機遇。我們要緊緊抓住首都實施“雙輪驅動”的契機,發揮區域文化資源優勢,著力打造文化新引擎,實現由文化大區向文化強區的轉變。一要把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發展作為第一任務,全面實施北京城中軸線保護專項規劃,加快推進鐘鼓樓、玉河南區、天壇周邊修繕整治等“十大保護項目”。在做好“物”的保護的同時,深入挖掘古都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傳承首都歷史文脈。積極探索舊城保護利用的新機制,加快舊城人口疏解步伐和對接安置房建設,努力實現“保護風貌、疏解人口、發展產業、改善民生”四位一體發展。二要突出文化惠民,加快社區文化設施達標建設和“一刻鐘文化圈”建設,辦好群眾文化展演季、國學文化節、雍和創意文化節等活動,全力以赴爭創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三要以“天壇演藝區”規劃建設為契機,積極培育“文化航母”,著力發展文化演藝、藝術品交易、文化版權、文化傳媒等優勢文化創意產業,推動文化與科技、旅游等產業融合發展,不斷提升文化創意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
把穩增長與調結構、轉方式相結合,進一步促進產業高端化、集約化發展
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要“加快建立創新驅動的發展模式,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保持經濟持續平穩發展”。面對當前錯綜復雜的經濟形勢,我們要牢牢把握“穩中求進”的總基調,著力做強文化創意產業和商業服務業兩大優勢產業,做優旅游業、金融業、商務服務業和信息服務業四大支柱產業,做大中醫藥產業、低碳服務業和體育產業三大新興產業,統籌推進“兩帶五區”功能區建設,加快構建以服務經濟為主導、以文化經濟為特色、以總部經濟為支撐的經濟高端發展格局。要完善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和政策,積極開發晚間休閑娛樂、電子商務和高端旅游等市場,進一步拓展消費空間。高水平辦好第三屆“王府井國際品牌節”、“前門歷史文化節”等特色品牌活動,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品牌和企業總部,不斷提高區域國際影響力。要把項目帶動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第一抓手,對王府井國際品牌中心、銀河SOHO中心等“十大重點工程”以及中國北京文化產權交易所、中國體育產業產權交易中心、嘉德藝術品交易大廈等一批重點項目加大協調、服務力度,使其盡快落地或竣工,為未來可持續發展積蓄后勁。要繼續加大地下空間和地上“二次”開發力度,積極推進隆福寺、東直門外、和平里、永定門外等區域改造升級和業態調整,最大限度地提高單位面積的綜合效益,努力將“寸土寸金”的區域價值開發出來。
創新社會服務管理,推動包容發展,進一步提高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和參與度
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要“推進網格化服務管理體系建設”,“努力構建具有時代特征、中國特色、首都特點的社會建設體系”。作為網格化社會管理的發源地,我們要繼續推進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新模式的標準化、規范化、信息化建設,使網格化新模式真正成為服務人民群眾的重要載體和創新社會服務管理的重要舉措。要以網格化新模式為抓手,努力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和萌芽狀態,確保首都和諧穩定特別是黨的十八大期間安保維穩工作的萬無一失。要將社區便民服務、實有人口服務管理、居民自治等工作納入網格化管理,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社會管理精細化水平。要突出發展的包容性,大力開展環境建設百日集中行動,健全城市管理長效機制;著力解決好百姓關注的老舊小區改造、社區服務等民生問題,不斷提升群眾生活品質,讓群眾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要牢固樹立群眾觀點,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市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為契機,健全創先爭優長效機制,進一步加強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帶頭弘揚“北京精神”和“三敢”精神,以“國際化現代化新東城”建設更加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
(作者:中共東城區委書記)
責任編輯:魏曄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