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新元
胡錦濤同志在去年“七一”講話中指出:“我們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什么是“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章程》規定:“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屆時,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們具有了高度的科學知識、廣泛的專業知識和高尚的道德品質,在體力、智力等方面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不過,這個根本利益不會一蹴而就地實現,而必須通過實現不同階段的具體利益來逐漸完成。從理論上說,共產主義社會形態按其成熟程度,可分為低級階段和高級階段,即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從實踐上說,中國共產黨90年的歷程也證明,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人民的利益需求是不一樣的:革命階段是為了民族獨立和自身解放,建設與改革發展階段是為了國家富強和共同富裕。
實現人民根本利益是黨之力量源泉
很多著作和學者都指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近現代中國歷史的必然選擇,是人民的自覺選擇。但是,在肯定這一論斷之時我們不要忘記:歷史和人民之所以選擇中國共產黨,是因為它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存在基礎和力量源泉。
《黨章》明確指出,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黨“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即黨是人民的一部分,是人民的黨,“是人民群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為完成特定的歷史任務的一種工具”。任何黨員都不能脫離群眾,都不能凌駕于群眾之上。
黨的幾代領導人都高度重視人民利益的實現和黨群關系的融洽。毛澤東同志指出:“為最廣大群眾謀利益,是黨的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他強調,要得到群眾的擁護,“就得和群眾在一起,就得去發動群眾的積極性,就得關心群眾的痛癢,就得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解決群眾的生產和生活的問題,鹽的問題,米的問題,房子的問題,衣的問題,生小孩子的問題,解決群眾的一切問題”。1980年,鄧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會議上發表講話,提出“黨離不開人民,人民也離不開黨,這不是任何力量所能夠改變的。”江澤民同志從黨建的角度,明確指出:“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提高黨的執政水平和領導水平,一個重大問題是不斷鞏固和加強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胡錦濤同志在總結黨90年的發展歷程時強調:“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是我們黨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
一句話,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性質和根本宗旨的集中體現。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從小到大,成長為擁有8000多萬黨員的執政黨,關鍵原因就是不斷實現、維護、發展人民的根本利益,并贏得了人民的信賴和擁戴。
在革命階段帶領人民贏得民族獨立和解放
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在神州大地剝削人民、掠奪財富。因此,此后100年間,中國人民的最大利益訴求是民族獨立和自身解放。
為了實現這個利益,無數的中國仁人志士奮力抗爭。然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結果并不容樂觀。不管是農民階級的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還是清王朝內部圖強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都以失敗告終。偉大的辛亥革命,雖然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對于社會進步產生了重大意義,但是,它依然未能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人民的悲慘命運也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經過一次次抗爭,經過一次次失敗,聰明的中國人終于有所省悟。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在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就明確提出,黨的任務是聯系群眾、發動群眾、開展群眾運動,為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斗。1922年,中國共產黨召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通過的《關于共產黨的組織章程決議案》指出:“黨的一切運動都必須深入到廣大的人民群眾里面去。”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通過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領導并和人民一起不遺余力地反對外敵欺凌和國內統治壓迫。經過艱苦卓絕的奮斗,中華民族得以獨立,中國人民得以解放,社會主義新中國得以建立。
為什么成立時只有區區幾十人的中國共產黨能夠帶領全國人民取得如此彪炳史冊的業績?追根溯源,這是因為黨在28年的奮斗中與人民群眾的血脈流淌在一起、凝結在一起,始終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這種血肉聯系的政治優勢和行動優勢,就是黨始終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
在建設與改革階段謀求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
新中國成立初期,鄧小平同志指出:“由于我們黨現在已經是在全國執政的黨,脫離群眾的危險,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而脫離群眾對于人民可能產生的危害,也比以前大大增加了。”
面對脫離群眾的危險性加大的新情況,黨怎樣才能更好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簡言之,就是培育黨的“服務于民”之心、培養“造福于民”之力、創造“謀利于民”之法,使國家走向富強,使人民走向富裕。
新中國頭三十年,黨領導全國人民取得了恢復經濟、土地革命、抗美援朝、“三大改造”等重大勝利。毋庸諱言,其間出現一些誤判,甚至是挫折,但是成績不容否定。正如胡錦濤同志所說:“我們創造性地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東方大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同時,“我們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積累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后的東方大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自此以后,改革開放成了中國人生活的主旋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國家實力一天天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一天天提高。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5919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9109元,分別比1978年增長43倍和54倍。除了經濟條件的改善,13億中國人的其他民生事項也取得了長足發展:九年義務教育免費、在中國實施了2000多年的農業稅被取消、建立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健全了城鎮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制度等。這一系列政策、制度的主旨,就是為了提高人民的福祉,改善人民的生活。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決不能因此驕傲自滿,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睡大覺,而要一如既往,與時俱進,“以人民群眾利益為重、以人民群眾期盼為念,著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帶領全國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奮勇前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作者: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葉再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