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霄飛
在強調社會管理創新的當下,司法治理在積極運用司法權方面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如何通過司法治理來實現社會的良善治理,司法在社會管理創新與司法能動之間應如何定位,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司法治理的政治維度:增進人民民主
人民是社會的主體,民主是政治的文明形式,司法應根基于人民政治、面向法治社會。保衛民主和人權是司法機制的重要特征。司法權的現代進展,其實質目的就是增加對民主和人權的保衛,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司法為民的真諦。司法為民的關鍵是激發社會活力為民眾參與司法過程、獲得司法保障提供便利、有效渠道,也即通過司法裁判的運用賦予人民民主最豐富的表達和人民利益的實現。
由此可見,社會管理創新在司法方面的考量,就是創新人民“訴諸司法”的能力建設。通過司法媒介理順國家與社會的銜接,暢通人民民主與社會管理的渠道,使人民民主與能動司法密切契合,保障人民當家做主的地位與利益;以司法作為化解糾紛、解決矛盾的主題機制,積極在司法的場域創新社會治理模式,使人民司法與社會管理良性互動,以對社會問題的司法裁決效果帶動管理發展,以管理機制創新促進司法實踐發展。
司法治理的實踐維度:平衡法律與社會
司法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溝通法律與社會,它是連接國家政治與市民生活的中間環節。現代社會是一個系統功能分化的社會,法律是社會系統的子系統。一切社會生活都直接或間接地由法生成,法律構成了無所不在的基本社會事實。
宏觀地看我國的社會狀態,正在從高強度的同質性邁向低度的異質性,正處于并將繼續處于功能分化的路上。在當今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社會階層分化、需求多元,司法在創新社會管理方面應不執拗于司法角色的舊有論調,而應從功能、社會需求和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平衡社會變遷與社會穩定之間的張力,幫助彌合社會需要與法律的差距。也就是說,司法應當在穩中有變、變中求穩的基礎上,注重創新司法過程的程序化機制,積極發揮其作為社會壓力緩沖器、社會矛盾平衡器及社會糾紛化解器的功能。還有一點需要提及的就是,考量法院能夠且應當行使權力的程度和范圍,應以政府和社會需要法院發揮社會治理功能的程度為標準。司法在社會管理創新中發揮的作用,應以社會問題的法律解決水平為標準來衡量。因為,管理是秩序規范中的管理,創新是法治導向下的創新,社會是法律下的社會,法律是社會中的法律,這是司法治理在社會管理過程中應該堅守的實踐維度。
司法治理的社會維度:實現社會問題的司法化
當下問題復雜、社會矛盾多元的社會生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建成,從治理秩序與規范需求兩方面對社會管理提出了要求與挑戰。一方面要求法律體系落實和生活化,另一方面又要求社會管理創新趨向法治化。從政府角度講,社會管理創新不能突破“依法行政”的準則;從社會視野看,社會管理創新不能逾越法律的軌道。由此可見,管理的經驗創新與法律的邏輯實施也存在著一定的緊張關系。
因此,要把法律體系的實踐化與社會管理的法律化銜接起來,創新運作模式和實現途徑。實現社會管理的法律化,關鍵在于使社會問題轉換為法律問題,法律問題以司法手段解決,進而實現社會的司法化。社會司法化考量著社會管理創新的方向與效果。
在抽象層面,社會司法化主要指社會關系的司法化。在具象層面,社會司法化主要指在決定公共政策的產出效能方面,要加重法院和法官權能的擴展,重點是實現程序正義和形式公正。對待重大社會問題,做到社會司法化,就是指以司法的力量,用程序的渠道,化解社會矛盾,把重大社會問題引入法律解決的途徑,而不是讓重大社會問題走向政治化。應該以注重社會問題的司法解決途徑與司法控制機制,最終實現社會轉型時期的轉型正義。
在社會司法化的過程中要注重司法自身限度的問題,即“司法負荷”的問題。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社會管理的不同方面,司法權力運作也是共性和差異同在。司法負荷過重會帶來某種悖論性的司法樣態,同時法治并不是僅僅只依賴于司法制度,而是依賴寬泛的制度的和社會的諸種要素。司法能動的過度會暴露司法本身制度性的不足。總之,社會管理的司法化,既要注入法律的邏輯力量從而規范社會管理的經驗,還要強化社會管理的個案經驗,而非固化的法律邏輯教條,以期通過司法,彌合法律文本與社會管理之間的差距。
司法治理的道德維度:保障正義、實現善治
人類社會對于自身存在的問題并沒有一種終極答案,在社會治理模式的選擇上并沒有絕對優勢的模式,只不過是在尋求一種更善的治理途徑。實現社會善治需要面對的問題之一,就是如何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實施與創新社會管理協調發展、互為推進。換句話說,即如何創新法律實施方式進而使法律體系中的“書本之法”很好地轉化為“行動之法”。在當下的境況中,首先要發揮司法決策在社會管理過程中的作用。
面對社會生活不斷出現的新問題,必須創新社會管理方式。這種創新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社會正義。司法問責對于做好轉型時期的社會管理具有重要的價值與作用。這里講的司法問責不是對司法機構本身的問責,而是指通過司法機構,依賴司法力量對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社會問題進行問責的機制與措施。社會管理要與法治結合起來,這就提出了依法管理的要求與任務,而在管理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需要有司法救濟的保障。
無論是借鑒國外的經驗,還是直面中國當下的社會問題,進行社會管理創新,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挖掘與開拓司法的優先治理角色。通過司法積極能動地促進社會管理,彌合法律規范與社會現實之間的差距,落實法治的目標與價值。從司法的角度思考如何創新社會管理,需要關注以下三方面問題:一是憑借司法決策推動公共管理;二是依賴司法問責保障轉型正義;三是以司法為重心帶動社會管理。西方社會治理范式經歷了從“立法主導”到“行政主導”的過程,目前正邁向“司法主導”。在我國社會情境中,司法在保障經濟發展、維護法治運作和促進民主政治發展過程中,應當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由司法治理來創新社會管理,應堅持創新思維、秉承法治和民生本位的理念,應充分調動司法在提供法律救濟、化解社會矛盾、規范社會政策落實等方面的優勢,積極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做到管理的法律化、創新的規范化、規范的程序化、程序的司法化,進而達到社會的司法化,由此確保社會的規范理性與和諧穩定,最終實現社會的良善治理。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法學院)
責任編輯:魏曄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