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娜
近期,接二連三的校車事故,引起了政府和民眾的高度關注。
目前,我國有各類普通學校和幼兒園60萬余所,在校學生和幼兒園兒童有2億多人,有9000余萬名學生需要乘坐校車。而自去年10月至今,見諸媒體的校車事故就達20多起。人們在為事故的頻發感到痛心的同時,更在追問——本應該最安全的校車為什么不安全?
追問——校車事故誰之過
校車在發達國家具有比較長的發展歷史,美國校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因此,各項法規和保障措施也相對較完善。在我國,校車的歷史還很短,存在的問題也比較嚴重。縱觀這么多起校車事故,車輛本身的安全問題固然是原因之一,但絕不止于此。小小校車牽扯出法規建立、管理等方面的缺失。
經濟因素導致校車難合格。我國校車經營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種:學校自營、政府購車學校經營、無政府補貼的營利性組織經營、有政府補貼的營利性組織經營。其中,學校自營和無政府補貼的營利性組織經營占的比例相對較大。這種狀況,必然導致經濟成本成為校車運營考慮的主要因素之一。加之,坐校車的學生中,流動人口的孩子、農村留守兒童占很大比重,這就更放大了經濟因素的制約作用。據統計,近5年媒體報道的74起校車安全事故中,農村學生占死亡人數的74%。農村由于撤鄉并鎮帶來學區及學校布局調整,學區服務覆蓋面加大,使得部分學生必須乘車上學,因此對校車的需求量很大。為節約成本,一些經濟落后的地區,就把報廢車、拼裝車、微型面包車、兩輪摩托車、三輪農用車、拖拉機作為校車。同樣出于經濟成本的考慮,校車超載現象普遍存在且異常嚴重,這些都給交通安全埋下了重大隱患。
現有校車安全標準執行效果不理想。我國在校車標準方面并非空白。2007年發布《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2010年發布《專用小學生校車安全技術條件》和《校車標識》。但從目前的執行情況看,效果不太理想,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相關標準過于宏觀,對影響安全的細節問題關注不夠,迫切需要制定相關細則。另外,即使是現有的標準也沒有充分落實和執行。比如,對專用小學生校車的防火措施、安全帶、照管人員座位、車窗、出口、車內布置、車內照明等均作出了規定,但在具體落實過程中卻差強人意,各類校車五花八門,無運營資質、車況差、從業司機素質參差不齊等現象普遍存在。
多方監管存在盲區。校車的管理涉及多個部門,但權責并不分明,好像誰都可以管,誰都可以不管,導致校車運營在車輛管理、運營主體管理、運營過程管理和學生組織等工作方面存在管理盲區。比如,學校是校車運營的主體,但目前大多數學校的做法是將接送學生的責任承包給第三方。運營主體沒有盡到責任,負責經營的第三方也沒有義務去承擔責任,這就產生了管理的“漏洞”。
反思——如何為校車“保駕”
校車安全問題,絕不是更換幾輛質量達標的校車就能解決的。如果不觸及影響校車安全的深層次問題,而是僅僅局限于“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影響校車安全的“結”就無法打開。
充分發揮行政、市場和社會的作用。一方面,政府應通過加大財力投入支持校車改革事業。政府可以利用稅收杠桿、財政補貼等政策工具支持專用校車的推廣和普及,所需資金可由中央和地方財政分擔,多方籌集。另一方面,應在政府主導下加強多元互動機制建設,增強全社會參與社會管理的活力,探討通過招標或者承包的方式引入社會資本,拓寬校車發展的路徑。有效的社會管理,離不開社會協同。校車制度的建設同樣需要社會組織的作用。政府可通過指導和提供補貼等方式扶持運輸企業經營校車服務,形成專業、安全、完善的校車運營管理模式。通過優惠政策吸引民營資本進入,可以彌補政府財力的不足,在共同遵守法規的情況下,形成專業化的運營主體隊伍和良性競爭機制。同時,這種社會化又不是純粹的商業化,經營者必須保證安全性、公益性,成為教育的有效構成。同時強化這些企業的社會管理責任,使其更好地成為校車良好運營管理的可靠保障。鼓勵民間組織積極參與運營和管理,一方面能充實校車的運營力量,另一方面對校車的安全運營能起到一定的促進和監督作用。
落實相關標準并力爭上升到法規層面。去年12月中旬,國務院出臺了《校車安全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從學校和校車服務提供單位、校車使用許可、校車駕駛人、校車通行安全、校車乘車安全、法律責任等幾個方面,對加強校車安全管理,保障乘車幼兒、學生的人身安全進行了嚴格的規定。同時還對校車上路的“特權”予以了說明和保障。計劃今年3月份正式實施,這無疑是針對相對混亂的校車運營的一劑“猛藥”,將極大地保護校車乘坐人員的安全。
有了好的標準固然重要,但將好的標準真正貫徹、落實下去尤為重要,不能讓標準形同虛設。制度執行力是政府公信力的現實體現,政府應將落實制度和標準作為體現公信力的重要手段。各級政府要充分重視,從城市規劃、城市建設、交通管理、公民素質教育、學校交通安全教育、汽車安全技術研發等各方面對標準的落實給予配合。同時,加大懲戒力度,使標準成為共識,這樣才能達到制定標準的目的。在制定和完善標準的基礎上,還應構建校車管理法律體系,立法保障校車安全,將校車安全問題真正納入法制的軌道。
明確校車管理職責歸屬。校車制度的建立涉及財政、交通、質量監督、標委和公安部門,校車管理工作涉及交通運輸、安全生產監督、教育等多個部門,每個部門應承擔哪些監管責任,尚無明確的法律依據。為避免管理盲區的出現,應明確各部門責任,進而明晰各部門分工,協調合作。在明確責任的基礎上,嚴格責任追究制,對發生的惡性事故要依法嚴肅處理。我國地方情況差異較大,各地區應根據自身實際,在有限的條件下先行先試,不斷探索出不同的校車管理和運營模式。
(作者:首都師范大學管理學院公共管理系系主任,副教授)
責任編輯:魏曄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