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梅萍
記者在順義區采訪時發現,一個個綜治維穩中心就建在了村口,治安巡防、人民調解、流動人口管理一肩挑,計劃生育、醫療衛生、法律援助、勞動就業一攬子服務。這些原本城市社區的配置,如今已經成了各村莊的“標配”。
把政府管理服務下沉到“格”
農村的鄰里,說離得近,方圓幾十里就幾戶人家,連一個衛生院都難以尋覓;說離得遠,又一家挨著一家,熱熱鬧鬧幾十戶。在農村,大多都是這樣呈分散居住狀態。像北小營鎮北小營村,常住人口5612人,其中流動人口1641人,村委會成員卻只有二十幾人,基礎設施、管理手段相對城市很匱乏,符合農村實際又行之有效地管理農村的方法是什么?
實際上,如何在一個流動頻繁、地廣人稀、分布不均的農村構建現代化社會管理機制,不僅是北小營鎮,也是大多數農村地區正在探索解決的難題。靈感來自于實踐。北小營村24個村民小組代表著24片農民居住區,曾經在兩委班子換屆選舉工作中協同作戰、表現出色。北小營村提出將24個村民小組再細分為44個小網格,每個小組由1名黨員和1名村民代表結對負責15戶左右村民即“1+1+15”結對模式。據悉,北小營鎮從2010年8月開始推行這項改革,以這種模式將全鎮劃分為3個大片、18個村居、536個街巷三級體系。
“網格”劃分為多大沒有硬性規定,都是根據農民居住地的實際情況而定。北小營村44個網格,每個網格小到10戶左右,大到30多戶,15戶只是一個平均數。記者看到“結對”的分組公示牌,懸掛于黨員、村民代表所在的街巷;組內每位村民都有一張群眾聯系卡,內容包括所在小組黨員及村民代表的姓名及聯系方式,用水、用電、醫療等聯系方式。
記者采訪發現,所謂“1+1+15”結對模式就是一種“網格化管理”,將農村分片劃分為一個個的“網格”,從而在“區—鎮—村”的三級管理結構之下,增加了“網格”這一個新的層級,將政府管理服務下沉到最基層的社會單元“格”。
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
私搭亂建、垃圾滿地、人員混雜、案件高發曾經一度是順義區北小營鎮一些村莊的樣貌,可現在,幾乎再找不到這樣的地方了。取而代之的是人員車輛進出驗證、外來人員登記、治安防范到位、村莊道路整潔,民政、勞動、計生等管理有序。
據了解,自去年“結對”工作模式在北小營鎮推行以來,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都有提升,黨員和村民代表說起來如數家珍:村容整潔了、鄰里糾紛少了、辦事方便了、社會治安更好了。
提到“結對”工作模式給村里帶來的新變化,北小營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新民有著說不完的話。最讓他自豪的是,2011年9月20日,市委書記劉淇來到北小營村,就“結對”工作模式進行調研,并對這一創造性的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2010年10月,按照北京市的統一部署,北小營村開展了社區化建設,一個全新的功能齊全的綜治維穩中心就建在了村口,成了該村的又一個新標志。
在綜治維穩中心,記者看到,社區警務站、流動人口管理服務站、治安巡防站、民調室、監控室即“三站兩室”裝飾一新。監控室內,現代化的監控設備,實時反映著村內各個角落的動態實況;一張“防控圖”以網格化的方式顯示了村子的全部區域。村委會主任介紹說,44個網格按照“定人、定崗、定時、定責”要求建立責任制,對網格單元中的重點群體和突出風險點加強日常監管和防控,最大限度地杜絕安全問題和避免破壞事件的發生。“三站兩室”對44個網格中排查出的問題和矛盾糾紛,進行統一受理協調,不僅暢通了工作程序,而且提高了辦事效率,日常辦事足不出村。依托這樣一個強大的管理和服務平臺,村委會管理村子的底氣更足了幾分。
外來人員管理曾經是村里最頭疼的事,但實施“結對”模式以來,這個問題也迎刃而解。在流動人口管理服務站,記者看到,檔案柜內整整齊齊地擺放著一本本出租房屋的檔案,檔案內有村里與房東簽訂的各項安全責任書,出租房屋的戶型圖、平方米數等具體情況,外來人員基本情況一戶一檔,一個都不少。
往年,流管工作人員少,工作量很大,一年只能進行兩次全村的流動人口摸底情況,平時只能靠出租戶自覺上報流動人口的流動情況。自從應用“結對”模式后,44個網格的黨員和村民代表成了流動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員,他們常入戶、常走訪,主動了解所包15戶的流動人口變動情況,不間斷地做好摸底清查、矛盾排查和管控工作,做到“一般人經常見、重點人天天見、新來人及時見”。
“每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到村里的大門口問問夜里的情況,做好登記。然后騎上車在村里轉,這一轉有時就是一天。”這幾乎是每一位在網格上的黨員和村民代表一成不變的生活規律。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就是:“村里的安全得費點心,哪兒是監控重點,哪兒外來人員易集中,新來的人住哪兒、干什么等等,這些事都得在腦袋里裝著?!泵刻焖蛩驮谪撠煹钠瑓^里轉轉,問問有沒有什么新情況,聊聊有沒有什么困難需要幫忙解決。以前社區有什么情況,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先請示領導。“現在碰到什么情況,必須第一時間作出答復甚至解決,答復解決不了的再報告村里?!?/p>
“結對”模式使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2011年1月至8月,北小營村社會治安案件比去年同期下降72%;刑事案件同比下降78%。
十大員一肩挑
農村的“事兒”,說它大,土地承包、田間管理關乎農民的經濟收入,環境、流管、打非、治安、信訪關系著農民的居家安全、農村的社會穩定。說它小,無非是些鄰里間的糾紛、宅基地糾紛,亂擺賣、私搭建,甚至打架、斗毆。但大事小情都要有人管,而越是小事越要管,不然也會釀成大事。鄰里這些小事,恰恰是農村社會管理中的“頑疾”。
現在農村的“人兒”,比傳統農村要復雜得多。北小營村位于新城建設區范圍,人口流動頻繁,人員復雜,有業主、租房者、老板、常駐戶、臨時打工者、現職人員、退休職工;單位繁雜,有學校、企業、公司、警務站、醫院,社會管理的壓力可見一斑。
事多、人雜,人員、裝備、經費缺乏的村委會難以承受管理之重,管不了那么多,也管不了那么細,必然就流入粗放式管理。北小營鎮推出的“結對”模式,就是要細化人群、細化社會管理服務,用黨員、村民代表結對負責村民途徑,一竿子到底,將農村大事小情,村內村外統起來,力求攻克農村多年解決不了的“頑疾”。
把事情做到實處。北小營村黨員和村民代表“誰包戶誰負責”,認真管理起所轄片區信訪、打非、環境整治、流管、計生等工作,一肩擔起十大員:政策講解員、信息收集員、文明引導員、活動組織員、普法宣傳員、矛盾排查化解員、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員、安全員、治安巡邏員、村務協管員。
人們會問,難道他們這么干不累嗎?又沒有什么報酬。在采訪時,他們對記者說,自己家周邊,環境好了、人氣順了,住得也會舒心,比什么獎勵都強!一位村民代表的話代表了大家的心聲:“就像那句老話——家和貧也好,不義富何如?!?/p>
黨員和村民的行動讓周邊的人把他們當做自己的親人,有事不去村委會先去找責任人。低保戶不知手術費怎么報銷了,找到他們;冬天要求送水送晚些不然水管會結冰,找到他們。他們也會主動服務群眾,冬天到了,把預防煤氣中毒說明書送到各家;對非法行醫、傳銷的行為提醒大家別上當;對用水大戶提出批評;對門前灑水致使路面結冰的村民好意勸阻;誰家有困難、解決鄰里糾紛更少不了他們。
村委會、派出所的同志告訴記者,要都像這樣,村民自己能把問題解決,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我們的擔子就輕多了。黨員和村民代表事無巨細,在各項事物上引領、帶動、服務、管理村民,其良好愿望是要打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村民自治,并使之成為維護地區穩定、促進地區發展的常態化手段,這一愿景在他們的努力下正一步步變化為美好的現實。
點評:
農村社會管理體制的深化、創新
“1+1+15”結對模式并非僅僅是增加一級更小的基層管理單元“格”,而是深化、改變了農村社會管理的體制,重繪了農村社會管理路徑圖。
它分解了村委會的事物。任何一個區級、鎮級部門,都可以隨時向村委會安排工作任務。村委會人員素質、機構設置和工作機制一直就不適應,加之人員少、經費缺和政策不配套,早已不堪重負,是不爭的事實。在此情況下,“結對”模式用“網格”化尋找一個鎮村之外的新單元來分解村委會的事物,每個網格的每位負責人都是十大員,分解了信訪、打非、環境整治、流管、計生等大部分事物,村委會從煩瑣的日常事物中解脫出來了。
它將政府的管理細化、延伸到社會最末端。在城市化推動下,北京農村已經成為流動人口的集散地、各類組織的集中地、各種社會思想的擴散地和社會矛盾的集聚地,經濟成分、社會組織、就業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關系多樣化,人們的自主性、獨立性、選擇性和差異性增大?!敖Y對”模式用“網格”將多樣化的人群以格化分,照顧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尤其外地流動人口得到了同質化服務與管理,這對于他們來說是溫馨的,對于政府來說避免了管理盲點。
它使堅持黨的領導、依法治村、實行村民自治三者有機結合不再是一句空話。黨員和村民代表就在“格”中,能將基層的聲音上傳,進一步拓展村民政治參與的范圍、幅度和層次;它建立了不間斷無縫隙全覆蓋服務群眾體系,暢通了黨和政府與群眾溝通聯系的渠道,使每家每戶都有黨的聲音下達,都能有人服務、有人管理,各種矛盾糾紛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排查和化解。
它是一項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村民自治體系。如果廣大群眾不再有什么事情都去找政府、找法院,而是像這樣“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就既減輕了政府的管理負擔,又使問題的解決更為有序,說明制度管理已到位,村民自治已到位,農村社會的和諧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它整合了各種資源、關系和力量。村委會原來沿用的行政化控制手段,無法將轄區內社會力量,例如各種社會組織、單位和企業的資源整合起來,為其所用?!?+1+15”工作模式用“網格”化將行政體制內外的各種治理資源整合,協調各種關系,協同各種力量,共繪農村社會管理這張大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