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全勝,劉 巖,何有琴,林 靜,岳冬麗,劉亞民,成學燕,程艷敏
(1.山東省醫藥衛生科技信息研究所,山東 濟南 250062;2.山東省醫學會醫療事故技術鑒定辦公室,山東 濟南 250062)
自2002年9月1日起,我國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已按國務院《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的要求從衛生行政部門移交醫學會承擔。全國各地醫學會相繼成立從事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機構——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辦公室(以下簡稱醫鑒辦),并為其配備了專職的工作人員,具體負責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然而,自醫鑒辦成立至今8年,有關這支隊伍的人力結構狀況如何,尚未見有專門的研究報道。本文對山東省18家省、市醫鑒辦工作人員現狀進行了調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以山東省醫學會醫鑒辦和省轄 17市醫學會醫鑒辦的工作人員為調查對象。
2009年6月~8月,通過山東省醫學會向18家醫鑒辦工作人員發放課題組編制的醫鑒辦人力資源狀況調查問卷。共發放調查問卷58份,回收58份,問卷回收率100%。剔除3份填報內容不全的問卷,實際參與數據分析的有效問卷55份,問卷有效率為94.83%。
調查問卷收回后,經邏輯校對無誤,用 Microsoft Access軟件建立數據庫,利用Excel和SPSS 17.0 對工作人員的年齡、學歷、專業、職稱、繼續教育等情況進行統計分析。
18家醫鑒辦共有工作人員58人,平均每個醫鑒辦有3人,人數最多的有8人,最少的3家醫鑒辦各只有1名工作人員。屬事業編制的有32人,從其他單位借調的工作人員15人。其他還有合同工、臨時工、行政編制、社團編制等不同用工性質的工作人員11人。
55名工作人員中,年齡最大的71歲,最小的22歲,平均年齡40.64歲。工作人員的性別、年齡、學歷、職稱等基本情況見表1。職稱中以衛生系列最多,有36人,占65.45%;其次是會計系列,有3人;其他還有經濟系列、圖書系列、新聞系列、研究系列各有1人;12人沒有專業技術職稱。
55名醫鑒辦工作人員中,有20人是在2002年組建醫鑒辦時就開始從事醫鑒工作的,占被調查人數的36.36%。之后,每年都有新人進入醫鑒辦從事醫鑒工作,2009年剛從事醫鑒工作的有7人,見表1。
2.2.1 專業教育背景
55名醫鑒辦工作人員的專業教育背景分布比較廣泛,有醫學、管理學、生物科學、新聞學、法學等,其中醫學有37人,占67.27%。在醫學專業教育背景中學習臨床醫學的有25人,占67.57%,詳見表2。
2.2.2 專業工作基礎
從事醫鑒工作的人員中,只有5人是參加工作時直接從事醫鑒辦工作,其他50人都是從其他工作中轉過來的。其中有11人原來是醫學會或醫學會掛靠單位從事其他工作的人員,有18人原來是在醫院從事臨床醫療、護理或醫院管理工作,其他還有從事衛生行政、疾病防控、保健、財務、教育等不同工作經歷,詳見表2。

表1 醫鑒辦工作人員基本人員結構

表2 醫鑒辦工作人員專業教育及專業基礎背景情況統計表
55名醫鑒辦工作人員中,參加過本單位以外的繼續教育學習的有36人,均是參加培訓班或學術會,沒有人參加過學歷學位教育或者專業進修等。對于希望參加的繼續教育的專業和內容,共有46人進行了回答,主要是與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相關的內容,如醫學知識、衛生方面的法律法規、醫療糾紛的進展、醫療事故與糾紛的處理、醫療事故鑒定規范、程序,以省級醫學會組織的繼續教育培訓為主,見表3。
自2002年9月《條例》開始實施,山東省內各地及時組建醫鑒辦,配置工作人員,接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保證了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順利交接和開展。《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暫行辦法》第二十八條規定[1],“醫學會可以向雙方當事人和其他相關組織、個人進行調查取證,進行調查取證時不得少于2人”。本研究結果顯示,山東省內18家醫鑒辦共有工作人員58人,平均每個醫鑒辦有3人,可基本滿足了醫鑒工作的需要。但各醫鑒辦的人員配備也各不相同。人數最多的有8人,最少的只有1人,并且有3家只有1名工作人員,雖然也能承擔日常工作,但不符合《條例》規定的至少2人的基本人力配置要求。

表3 醫鑒辦工作人員繼續醫學教育調查結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醫鑒辦工作人員中以女性為主,占到65.45%。醫鑒辦是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組織者,醫鑒工作需要工作人員與醫患雙方聯系溝通,而女性心思細膩、工作耐心,善于溝通與協調,利于醫鑒工作的順利進行。年齡結構中,50歲以下工作人員占76.37%,40歲以下工作人員占到了52.73%,平均年齡40歲。中青年人群占多數的年齡結構意味著醫鑒隊伍的工作連續性會比較強,且中青年人員精力充沛,干勁足,學習和接受新知識、新技術快,為醫鑒工作帶來活力。這是一個比較合理的人力資源年齡結構。
在學歷構成上,本科學歷占 67.27%,大專學歷占27.27%。專業分布廣泛,包括醫學、衛生管理、會計學、信息管理、經濟管理、圖書管理,生物學、新聞和法律等。其中醫學專業背景人員占67.27%。醫鑒工作要求工作人員知識全面,特別是要具有醫學專業基礎,方便與醫患雙方的交流溝通。被調查的醫鑒工作人員中,除12人沒有專業技術職稱外,取得衛生系列職稱的人數最多;其次是會計系列;其他還有經濟、圖書、新聞、研究系列。這與醫鑒工作人員之前從事的工作有很大關系,醫鑒工作人員基本按照原技術職稱系列晉升。在職稱的級別構成上,高、中、初級或無職稱人員比為1:0.8:0.9,與2007年山東省人事廳下發的《山東省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實施意見》中規定的市屬事業單位2:4:4的目標要求差距較大[2]。
繼續教育是繼學校畢業后的規范化專業培訓,是以學習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為主的一種終身性教育[3]。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是一項全新的工作,多數工作人員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專門的法律和技術鑒定工作培訓。調查結果顯示,醫鑒工作人員中有65.45%參加過各級醫學會舉辦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相關法律、法規、鑒定程序等培訓,并且參加的是培訓班或學術會議;而61.82%的人表示這也是其最希望參加的繼續教育形式。說明醫鑒辦工作人員的繼續教育形式中,培訓班或學術會是一個最受歡迎、最有成效的基本路徑。
結合醫鑒辦工作人員的基本現狀,為了保證醫鑒工作的順利開展,首要應該確保專職員工的基本數量,建議增加醫鑒辦專職工作人員,以保障醫鑒工作任務的圓滿完成。其次,要適當提高男性員工的比例,雖然女性人員善于協調溝通,但一個機構中女性人數偏多,也不利于工作的開展。生理、家庭等因素,使女性無法像男性員工一樣,全身心都在工作上。適當提高男性員工的比例,可保證醫鑒工作的持續性。第三,增加醫學、法學與衛生管理類員工的配備。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涉及醫學和法律方面的知識,醫與法結合的特殊性,要求醫鑒工作者知識全面,既要有醫學知識,又要熟知相關法律、法規以及必要的衛生管理知識。目前尚有超過 30%的醫鑒工作人員沒有醫學知識背景,在管理類專業畢業的醫鑒辦工作人員中,衛生管理背景的只占42.86%,具有法學背景的人員則只有1人。因此,有必要增加醫學、衛生管理和衛生法學類人員。第四,要加強工作人員的繼續教育培訓。針對醫鑒辦工作人員中有三分之一沒有參加過任何形式的繼續教育的現狀,醫學會和衛生主管部門應選取對醫鑒辦工作業務相關內容開展專題培訓或學術會議,以加強其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的培養。
[1]衛生部.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暫行辦法(衛生部令第30號)[Z].北京,2002.
[2]山東省人事廳.關于印發山東省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實施意見的通知(魯人發[2007]28號) [Z].濟南,2007.
[3]徐艷芳,侯淑肖.護理人員繼續教育現狀及影響因素[J].中國護理管理,2008,8(10):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