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LED產業發展關鍵性的一年,省委、省政府已高度重視,產業內部洗牌調整已初步完成,我市LED產業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3月初,市科技局發展規劃科組織開展了歷時10多天的我市LED產業發展專題調研,走訪了我市10多家LED產業典型企業,召開了全市推動LED產業發展座談會和LED裝備、應用、電源等專題研討會,并赴深圳市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和深圳市LED產業聯合會進行學習考察,在廣泛收集情況的基礎上,根據我市實際情況,我們提出今年乃至今后一段時期推動我市LED產業發展的工作設想是制定一個產業基地規劃、明確二個產業主攻方向、搭建三個產業公共平臺、凝聚四個產業發展要素,建設五個產業細分園區、采取五個產業推進措施,成為我市創建廣東省科技與產業融合示范區的成功典范。
一、制定一個產業基地規劃
要科學規劃,大力推進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建設。
高標準、高規格地制定產業基地規劃,科學做好產業布局,完善產業生態系統,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努力把東莞LED產業建設成為產業規模大、產業集中度高、持續創新能力強、整體競爭優勢突出的現代LED產業集群,并躋身為國際半導體照明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明確二個產業主攻方向
要集中資源,根據我市產業發展基礎,重點支持LED照明和背光源兩個主攻方向。
一是LED照明。以創新市場推廣模式和引領標準體系建設為東莞市場突破口,以國家“十城萬盞”和廣東省綠色照明示范城市建設為契機,在完善政府采購政策和綠色產品標桿指數的基礎上,積極建設一批典型示范項目和重點引導工程,努力承接廣東省綠色照明示范城市和對臺合作重大示范項目建設,不斷鞏固和擴大節能范圍,不斷引導和帶動產品集成創新,為全國綠色照明城市建設提供新思路,探索新模式,積累新經驗,成為全國LED綠色照明推廣的領跑者和先行區。二是LED背光源。通過培育本地龍頭企業和高端環節引進,重點扶持具備一定規模和市場潛力,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且能帶動相關產業創新發展,對產業結構調整和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有推動作用的龍頭企業;采取“企業+政府+質檢中心”結合的模式,打造背光源公共檢測服務中心,爭創國內領先的LED背光源制造集聚區。
三、搭建三個產業公共平臺
要加大投入,積極搭建LED產業公共研發平臺、公共檢測平臺和公共交易平臺。
一是LED產業公共研發平臺。以東莞北京大學光電研究院為依托組建LED芯片和應用公共研發平臺,由東莞市政府與北京大學共同投資,各占50%股份,主要技術骨干團隊由北京大學派出以及國外引進的高端技術人才組成,主要開展LED關鍵技術研發,提供公共技術服務,特別是專利支持、孵化LED高科技企業、制定LED產品標準、培養LED技術人員等。以東莞華中科技大學先進制造研究院為依托組建LED裝備公共研發平臺,主要開展LED裝備關鍵技術研發,探索建設一條完整的國產化LED封裝應用示范生產線,目標是盡可能地采用國產LED裝備組建生產線,實現成功投產,與進口設備生產的產品水平一致,或實現更優質的產品,從而起一個示范作用。以廣東華南工業設計院為依托組建LED創意設計公共研發平臺,成立LED產品應用設計中心、快速樣機制作中心、應用研究中心、分析中心、現代展示應用中心、品牌與產品策劃中心、產品設計培訓中心,并根據應用進展情況不斷拓展創意設計平臺的服務方式和領域范圍。以石碣鎮科技創新中心為依托組建LED電源公共創新研發平臺,重點開發LED大功率電源的技術、高效電源控制模塊技術,提高LED技術穩定性,為LED產業進行良好的配套。以清溪鎮科技服務創新中心為依托組建LED背光源公共創新研發平臺,重點研發新型LED背光模組,不同發光形式的動態產光源、低能耗技術、與大尺寸導光板結合技術,推動超薄、節能環保、高色彩品質的LED背光源技術發展。
二是LED產業公共檢測平臺。以東莞質檢中心為依托建設國家半導體光源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聯合東莞市的LED的龍頭企業,共同投資建設。平臺將增加對LED上游環節及顯示、背光源的檢測,建設芯片、封裝模塊及材料檢測能力,對高投入、低產出的LED上游環節檢測領域進行補貼。建立LED檢測博士后流動站,博士工作站,提升LED檢測領域理論基礎水平。發揮測試機構對科研成果的開發促進作用,加強龍頭企業科研成果的標準化力度。探索由政府、企業、高校共同投資聯合建設檢測平臺,利用東莞質檢中心的優質實驗室管理資源,促進聯合檢測技術平臺的建設。
三是LED產業公共交易平臺。以聯華國際(集團)有限公司為依托在東城區建設“蘋果光源展銷基地”,平臺占地7.8萬平方米,擬建設照明產品交易館、材料配件交易中心和生活商務配套中心,建筑面積20萬平方米,面向LED產業鏈的上中下游生產企業以及國外大型LED采購代理機構招商。以常平鎮政府為依托在常平鎮建設LED展銷中心,該展銷中心占地面積約50畝,現有3萬平方已建成的三層鋪位,配套有建筑面積約3500平方的8層管理辦公大樓,擬將規劃建設16層高,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的常平LED光電大廈。
四、凝聚四個產業發展要素
要加快融合,凝聚產業的技術、人才、資金和市場等發展要素,大力加強技術攻關、引進培養人才、完善投入機制、拓展市場空間。
一是加強技術攻關。設立LED產業核心技術攻關專項資金,每個項目資助1000萬元以上,鼓勵引導科研機構和企業針對LED產業鏈上游和高端環節,采用新的技術路線,突破國外專利壁壘和技術封鎖,研發藍寶石襯底基片、同質襯底外延、氧化鋅透明電極外延材料、新型高效大功率芯片、高壓芯片等LED戰略新產品;研發MOCVD國產設備、熒光粉薄膜涂覆及塑封成型設備國產化、LED及元器件全自動貼插一體化裝備、面向大功率與高密高集成LED固晶與焊線設備等重大裝備。
二是引進培養人才。依托市政府在海外建立的8個人才工作站,在歐美地區招攬LED產業國際高端人才。通過省市人才獵頭公司,為產業和公共服務平臺招攬國內專業人才。委托廣東省半導體照明產業聯合創新中心在東莞開展國家高級能源管理師和高級能源審計師培訓,培養本地高級人才。發揮市半導體照明行業職業認證資格培訓基地和勤上光電產業培訓學校的作用,幫助LED企業解決人才緊缺問題,建立和規范行業技術人才的評價與培養體系,提升行業從業人員素質。
三是完善投入機制。加大政府財政投入,從科技東莞工程每年20億元專項資金中設立LED專項資金,用于扶持LED產業科技創新、補貼LED應用示范工程、引進LED高端項目、營造有利于LED發展的環境。設立我市LED產業發展基金,將科技與產業、金融相結合,由政府引導資金和社會資金組合而成,以市場來推動產業升級。完善融資方式,鼓勵扶持金融機構對LED產業融資,支持企業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在境內外資本市場進行融資、加強與國內外風險投資機構的聯系。
四是拓展市場空間。創新市場營銷模式,鼓勵采取供應鏈公司、能源管理公司、南方電網、銀行緊密合作的各種融資模式,降低公共照明推廣成本。創新產品營銷模式,突破傳統照明“總代理—分代理—分銷商—用戶”的銷售模式,采取直營或代理等新模式,以光文化為主導,通過光文化宣傳和引導光文化需要,將燈具與光源相結合,以外觀和光效來促銷。指導企業實施品牌戰略,打造LED領域的強勢品牌,讓品牌產品占據市場主流。引導企業注重商譽、誠信經營,以做“百年老店”的心態,各環節嚴把質量關,向市場交出信得過的產品。由產業聯盟牽頭,在國內主要LED展會組團參展,并舉辦東莞LED專業展會,宣傳營銷東莞LED品牌。
五、建設五個產業細分園區
要統籌資源,大力建設LED芯片產業園、LED裝備產業園、LED應用產業園、LED電源產業園、LED芯片封裝產業園,積極瞄準國際知名企業進行科技招商,特別是積極承接深圳LED產業轉移潮。
一是松山湖LED芯片產業園。以東莞北京大學光電研究院為技術支撐,以東莞質檢中心為檢測支撐,吸引LED芯片領域的國內外知名企業入駐園區,打造東莞的“光谷”。
二是松山湖LED裝備產業園。以東莞華中科技大學先進制造研究院和華南工業設計院為技術依托,在園區內建設裝備示范車間和國產化示范生產線,吸引國內裝備制造企業進駐園區。圍繞產業發展需求,引導園區LED產業重點集中在生產芯片安放機,金線鍵合機、注膠機、熒光粉涂布機、塑封機、測試機、編帶機、劃片機等封裝關鍵設備,以及LED應用產品的檢測設備。
三是常平LED應用產業園。以東莞勤上半導體照明技術研究院為技術支撐,以一園多區的建設模式,分設龍頭企業勤上公司的LED生產基地、橫江片區發展用地、LED展銷中心,均位于常平鎮橫江片區,常馬路、環城路、東平大道的交匯處,目前已形成了20萬平米的半導體照明產品生產基地和大規模自動化生產體系,擁有年產值超過20億元的產品生產能力,并將斥巨資打造40萬平方米的LED生產基地,成為亞洲規模最大和最先進的生產線之一。常平鎮政府預留了橫江片區發展用地2000畝,并將出臺產業園區重點項目引進的配套政策,制定常平LED產業招商項目評價體系,重點把研發、銷售和本地結算作為招商引資的重要指標。
四是石碣LED電源產業園。以石碣專業鎮技術創新平臺為技術支撐,以三舊改造為建設模式,以前鋒電子和星宇光電等企業為核心企業,集聚LED電源生產企業。引導園區電源企業重點開發LED大功率電源的技術,延伸產品系列,形成規模化發展,以核心技術產品積累搶占市場競爭的高位。引導園區支架企業優化產品結構,更多地朝著大功率、表面貼裝片式新型支架以及新材料應用產品方向發展。
五是清溪LED芯片封裝產業園。充分發揮清溪鎮毗鄰深圳的區位優勢,以臺資企業轉移出來的土地優勢,擬將原房地產用地轉為工業用地,建設LED芯片封裝產業園,并在廣東省半導體照明產業聯合創新中心和深圳LED產業聯合會為協助下,積極承接深圳LED產業轉移潮,重點引進深圳芯片封裝企業,尤其是上市企業,帶動本地企業轉型升級。
六、采取六個產業推進措施
要重點推進,有效建立有利于LED產業發展的示范、整合、宣傳、標準、政策、聯盟等產業生態系統和保障體系。
一是加快產業示范。在省市簽訂LED推廣應用合同后,以市政府名義下發文件,堅持質量優先和以人為本的原則,要求各鎮街強制推廣應用LED室內和室外照明。創新推廣模式,下一階段將以“電網+EMC+供應鏈+金融”模式為核心推廣省綠色照明示范城市項目,同時繼續探索新的符合東莞地區特點的應用模式。根據省綠色照明示范城市項目的要求,規范補貼流程,投資單位采購已通過省標桿體系的產品,經申請通過,即可領取項目省財政補貼資金;該示范工程需在竣工一年后,經申請并通過市驗收指標才能領取市財政配套補貼資金。在推廣LED應用示范工程方面,強化管理機制,將由市科技局統籌,由市城管局和市城建局、市交通局負責LED路燈的應用推廣工作;由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和市建設規劃局負責LED室內照明的應用推廣工作。在松山湖的東莞質檢中心附近規劃建設測試路段,由各主要LED應用廠商安裝樣燈,進行產品展示和測試,同時又便于質檢部門進行路燈檢測。建立定期巡查制度,對目前已裝工程進行巡查,檢查效果太差的責令進行更新,以免造成市民的誤解和出行的困難。隨著LED應用示范工程深入開展,替換下來的傳統燈具數量非常龐大,處理不慎會對環境造成極大的污染,要完善回收機制,委托專業回收再生公司將替換下來的路燈和室內照明燈具統一回收利用。
二是加速產業整合。主動承接上級政策、資金和項目資源,配合國家和省LED產業整體發展規劃,堅持產業整合理念,本地企業培育與科技招商引資并重,以大項目為推手、以大企業為依托,培育和引進一批產業帶動作用大、關聯度高、輻射能力強的優勢項目。支持產業橫向資源整合,鼓勵東莞本地資本與引進技術的結合,通過領先技術的產業轉化構筑創新領先優勢。積極引進國內外領先企業相關產業項目,提高區域產業開放度,加強珠三角周邊區域企業的項目合作。以深莞惠一體化為契機,承接深圳轉移的產業項目,構建規模化產業優勢。引導東莞企業結盟抱團發展,產業鏈各級資源互補,共同做大做強。
三是加強產業宣傳。建立集中宣傳和長效宣傳相結合的宣傳機制,通過東莞電視臺、東莞日報、東莞陽光網等新聞媒體開設LED專題,廣泛宣傳LED基礎知識,讓市民深入了解LED的發展情況,引導市民從更正面更科學的角度看待LED照明產品,令市民打消對LED照明產品的顧慮;編輯出版《東莞LED》專刊,報道最新產業資訊,為企業提供信息交流平臺;建立東莞LED網站,功能定位為知識普及平臺、網絡交易平臺、技術交流平臺、檢測結果發布平臺。
四是制定產業規范。按照產業規劃路線圖,積極參與廣東省LED照明產業標準體系建設。加快市級LED產業規范的出臺,由LED產業聯盟牽頭制定東莞地方規范,聯盟將對符合該規范的產品給予認證并貼上標志,示范工程產品的參數要符合甚至高于東莞地方規范,才能得到市財政補貼。制定《東莞市LED照明產品技術規范和能效指南》,從色溫、顯色指數和光效相關聯的3級能效等級,并從分時段亮燈、單燈控制、多級調光、防雷擊、抗臺風進行嚴格要求;制定東莞照明產品接口標準,實現不同廠家燈具部件的互換性,解決用戶的后顧之憂,突出東莞LED燈具的整合優勢;制定示范工程驗收標準,嚴格要求只有通過驗收標準的工程才能申請市補貼資金。
五是落實產業政策。建立政企協同溝通平臺,加快落實《LED規劃》和《若干規定》,盡快出臺《實施細則》,加快認定LED創新型企業,開展產品認證與檢測資助、展會資助、重大裝備資助、節能服務項目資助、企業高層人才資助、專業技術人才培訓資助。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前景大的特點,采取更大力度、更靈活、更長遠的扶持措施,營造寬松的政策和產業發展環境,提高我市政策的競爭優勢。
六是組建產業聯盟。建立行業性、非盈利性的東莞市新光源(LED)產業聯盟,聘請專業人士成立技術、人才、市場、品牌、標準五個專業委員會,下設材料產業、芯片產業、裝備產業、應用產業、電源產業、背光源產業、配套產業六個專業分會,成立總裁俱樂部,設立產業發展基金,主要職能是提供戰略發展咨詢、搭建產業交流平臺、組建產業發展基金、舉辦行業專業展覽、編制產業宣傳專刊、開展政策咨詢輔導、促進人才引進培養、承接政府委托工作。聯盟設立秘書處,運作主體是東莞市半導體照明產業協會,運營經費來源于會費收入、承接政府委托業務收入和有償性服務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