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昭紅 張晟 石拓 石亮 馮云霞
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消化系統(tǒng)常見的一種功能性胃腸病,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IBS-C)是IBS的常見亞型之一。雖然IBS-C的發(fā)病率高,病程纏綿,但是它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多認為它是一個由多種因素所致的生理心理性疾病[1]。中醫(yī)認為IBS-C的發(fā)病與肝脾肺的關系最為密切。肝郁是本病的發(fā)病誘因,脾虛是根本原因。肺與大腸相表里,肺氣虛可導致氣機升降失常,影響脾對水濕的運化輸布,大腸傳導功能遲緩, 大便秘結難行,發(fā)為本病。本研究運用黃芪湯加減結合中醫(yī)水針療法,從補益脾肺之氣入手治療IBS-C肺脾氣虛證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將武漢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消化內科門診及脾胃外治中心就診的,符合條件的89例患者根據(jù)信封法隨機分為治療組45例,對照組44例。治療組45例中男23例,女22例,年齡為18~68歲,平均年齡(46.40±4.68)歲;病程最短者8個月,最長者12年,平均病程44.76月;對照組44例中男21例,女23例,年齡為19~69歲,平均年齡(47.16±5.42)歲,病程最短者6個月,最長者11年,平均病程46.64月。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長短上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IBS-C的診斷和分型參照2006年IBS羅馬III診斷標準[2]并排除器質性病變。便秘病肺脾氣虛證的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2009年深圳《慢性便秘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3]:便秘病肺脾氣虛證:大便不干結,雖有便意,但糞便排出困難,費力苦掙后汗出氣短,便后疲勞,倦怠懶言,舌質淡苔薄白,脈弱。
治療組采用中藥黃芪湯加減聯(lián)合參麥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療。
黃芪湯處方:炙黃芪25 g、麻子仁10 g、白蜜10 g、陳皮10 g、生白術15 g、枳實10 g、萊菔子10 g、甘草8 g。兼有肝郁氣滯者加廣木香10 g、烏藥10 g、佛手10 g;兼有脾腎陽虛者加肉蓯蓉15 g、懷牛膝15 g、升麻10 g;兼有腸道熱結者加生地黃15 g、厚樸10 g,枳實劑量加大為15 g;兼有津虧血少者加當歸15 g、熟地黃15 g。上方水煎服,每天1劑,每天3次,每次200 ml。
在服藥的同時采用參麥注射液(云南個舊生物藥業(yè)有限公司,批號:080504)穴位注射治療。選穴:足三里(雙側)、肺俞(雙側)、氣海。操作方法:選2.5 ml注射器抽取參麥注射液2.5 ml,排盡空氣后,讓患者取舒適體位,在穴位局部用酒精消毒后,操作者右手持注射器對準穴位迅速刺入皮下,再緩慢將針推進,當患者有酸脹感后(如無酸脹感可輕幅度提插調整進針方向,直至有酸脹感出現(xiàn)),如回抽無回血,則將藥液緩慢推入,每個穴位注射0.5 ml后,迅速拔出注射器,用干棉球按壓數(shù)分鐘。注射頻率:前一周隔天注射1次,后三周每周注射2次。
對照組給予枸櫞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成都大西南制藥有限公司,批號080207)口服,每次5 mg,每天3次,飯前服用。
2組均以2周為一個療程,2個療程后觀察每組患者總體療效及治療前后各臨床癥狀變化。治療期間患者停用其他所有與治療本病有關的藥物,建議患者多食水果及含纖維量多的蔬菜,避免過食生冷、滋膩食物,避免勞累。
癥狀總積分及單項癥狀積分參照中西醫(yī)結合消化專業(yè)委員會胃腸動力協(xié)作組評分標準及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
總體療效評定標準[6]痊愈:大便次數(shù)為每天1次或恢復到發(fā)病前次數(shù),無腹痛、腹脹及其它癥狀;顯效:大便次數(shù)及糞便質地接近正常,腹痛、腹脹等主要不適基本消失,對生活和工作無影響;有效:大便次數(shù)增加或便質干結有所改善,腹痛、腹脹等主要癥狀有改善;無效:便秘、腹痛及腹脹等主要癥狀無改善,甚至有加重。
觀察患者有無異常癥狀、體征出現(xiàn),有無藥物過敏和不耐受,檢查各項常規(guī)和生化指標改變。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以α=0.05確立檢驗水準,計量資料運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運用χ2檢驗。
經(jīng)過治療,2組積分均有改善(P<0.05),但治療組改善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腸易激綜合癥患者癥狀總積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差值比較,bP<0.05
2組治療前各癥狀積分經(jīng)過t檢驗無顯著性差異,2組治療后癥狀積分均有下降,7個癥狀均有改善(P<0.05),治療組在排便困難、排便不盡感、疲倦乏力及神疲懶言4個癥狀方面的改善與對照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的有效率分別為95.56%和72.73%,經(jīng)χ2檢驗,2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腸易激綜合癥患者患者治療后總療效比較
治療組有2例患者在治療兩周后出現(xiàn)足三里穴周圍瘀斑情況,可能為穴位注射時刺到組織內的小靜脈出血所致,經(jīng)過解釋溝通后采用針刺足三里下三寸的上巨虛穴位繼續(xù)治療,其余患者在治療期間未出現(xiàn)對藥物過敏及不耐受情況。經(jīng)檢查,各項常規(guī)和生化指標正常。
便秘型IBS主要癥狀為腹痛、腹部不適伴排便困難或費力,排便不暢,大便干結、量少,呈羊糞樣或細桿狀。屬中醫(yī)學“腹痛”、“便秘”、“氣秘”、“腸結”、“脾約”等范疇,它的發(fā)生與肝、脾、肺等臟腑均關系密切,目前臨床研究以肝郁氣滯、脾氣虛弱證為多,治療上多從疏肝解郁、健脾益胃方面入手,補益脾肺之氣者不多。然而該病病程長,短則6個月,長達十余年甚至數(shù)十年,脾虛日久,母病及子,肺脾氣虛,此時若單純調補脾胃則作用有限。本研究重點從肺脾兩臟著手,重在補益脾肺之氣,肺脾本虛之氣充沛,肺的治理調節(jié)功能及脾的運化功能恢復正常,大腸腑氣得通,達到治愈或緩解便秘型IBS肺脾氣虛證的目的。
本研究選取的便秘經(jīng)方黃芪湯出自清代著名醫(yī)家尤在涇的《金匱翼》一書,是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協(xié)作組《便秘病(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中醫(yī)臨床路徑》中選用為治療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肺脾氣虛證的基本方。方中炙黃芪為君,與白術配伍有補脾益肺之效;火麻仁潤腸通便為臣,實驗研究[7]表明它能夠潤滑腸道,在腸道中遇堿性腸液后能產(chǎn)生脂肪酸,刺激腸壁,促進腸蠕動,從而達到通便的作用。蜂蜜性甘平,補中緩急,潤燥解毒,研究表明[8]蜂蜜增強小鼠小腸推進運動, 增加小鼠糞便粒數(shù)及糞便重量,縮短小鼠首粒黑便排出時間,佐以枳實破氣消痞、行氣止痛,萊菔子行氣除脹消痞通便,尤其對IBS-C患者腹痛、腹部不適的癥狀具有明顯的緩解作用;使以甘草健脾益氣,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表2 腸易激綜合癥患者治療前后單項癥狀評價對比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穴位注射是在中醫(yī)經(jīng)絡理論的指導下,結合現(xiàn)代醫(yī)學的操作方法和藥物藥理作用而形成的一種治療方法。它的作用主要有幾個方面:首先針刺和藥物直接作用于經(jīng)絡穴位產(chǎn)生療效;其次藥物在穴位上存留的時間較長,可起到增強和延長穴位的治療功能,并使之沿著經(jīng)絡循行直達相應的臟腑,充分發(fā)揮穴位和藥物的雙重作用;再次藥物刺激機體,可激發(fā)人體的抗病能力,提高人體的免疫能力[9]。足三里主治消化功能低下、上腹脹痛、腸鳴、便秘或腹瀉,是全身保健及強壯要穴。肺俞補益肺氣的同時,使肺氣肅降功能恢復正常,腸道腑氣通暢,大便得以排解。氣海在補氣的同時還能行氣,能對腹痛、腹瀉、便秘等消化科常見病癥有很好的治療作用[10]。
本研究采用中藥黃芪湯加減聯(lián)合參麥注射液穴位注射,與枸櫞酸莫沙必利分散片對照來治療IBS-C肺脾氣虛證,治療組與對照組的有效率分別為95.56%和72.73%,差異顯著,同時從大便性狀、排便困難程度、腹痛及腹脹程度、排便不盡感、疲倦程度、懶言程度等七個方面,比較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程度,結果表明黃芪湯加減聯(lián)合穴位注射與西藥莫沙必利對照在治療IBS-C上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值得進一步研究及推廣。
參考文獻
[1] 彭麗華,楊云生.腸易激綜合征的發(fā)病機制//李延青,楊云生,陳建.腸易激綜合征[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5:44-46.
[2] Longstreth GF,Thompson WG,Chey WD,et al.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J]. Gastroenterology,2006,21(130):1480-1491.
[3] 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慢性便秘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2009,深圳)[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雜志,2010,18(2):136-139.
[4] 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腸易激綜合征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2009,深圳)[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原中國醫(yī)藥學報),2010,25(7):1062-1065.
[5]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南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27.
[6] 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會.腸易激綜合征共同意見[J].中華消化雜志,2003,7(23):427.
[7] 賀海波,石孟瓊.火麻仁的化學成分和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0,15(2):56-57.
[8] 潘虹,劉紅霞,郭莉.蜂蜜對小鼠潤腸通便作用的研究[J].濱州醫(yī)學院學報,2010,33(4):277-278.
[9] 周俊亮,潘奔前,劉友章.穴位按摩改善氣虛體質的臨床研究[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08,20(2):130-131.
[10] 吳勝智.穴位埋線法治療腸易激綜合征42例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藥科技,2008,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