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涌
洛陽金谷園,相傳是西晉富豪石崇的別墅,因與貴族大地主王愷爭富,修筑了金谷別墅,即稱“金谷園”。園內有樓榭亭閣,高低錯落,金谷水縈繞穿流其間,樓閣亭樹交輝掩映。典故傳襲千年,得“金谷春晴”美名,位列洛陽八大景之一。
新中國成立后,一座建設在當代金谷園村新址的變電站,深深扎根于洛陽城千年的文化底蘊之中,見證了近半個世紀以來歲月的變遷和時代的日新月異,為洛陽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點亮了一方百姓的生活。
彈指一揮間,歲月染白發。今天,金谷園變電站已經運行了將近半個世紀。曾經的值班員任照洋老人應邀重游金谷園變電站。老人今年已經71歲,歲月在他的臉上鐫刻下深深的皺紋,但是他的精神依然矍鑠,十多年后再次回到曾經工作和戰斗過的地方,變電站翻天覆地的變化,讓他感慨萬千。
1959年,根據當時洛陽用電實際,洛陽供電局計劃建設一條長9千米,由洛陽熱電廠至金谷園村的110千伏高壓輸電線,相應建設一座變電站。該變電站位于洛陽火車站附近的金谷園村以東,洛陽玻璃廠西北,隴海鐵路南側。該處位于洛陽負荷中心,戰略地位重要,定名為金谷園變電站。該站1960年4月動工興建,中間遭遇三年自然災害,工程進展緩慢,時斷時續,直到1964年才投入運行。
任照洋老人回憶說,當時變電站內一派荒涼景象,只有一臺主變壓器,變電容量僅10000千伏安,線路全是架空線路。他是變電站的第一任操作工, 站內6名職工,只有他初中結業,是站內最高學歷。那時他和同事們看到電線從街上過,都感到很自豪,因為金谷園變電站的位置十分重要,擔負著為洛陽主城區供電的任務。在金谷園變電站5條10千伏出線中,兩條為玻璃廠供電,一條為自來水廠供電,另外兩條則是為市區供電。后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金谷園變電站歷經多次大大小小的改建、擴建,從最初變電容量僅10000千伏安,擴建為擁有主變變壓器3臺,變電容量111500千伏安,10千伏出線間隔50余條,擁有當前最先進技術的數字化變電站。作為當時河南電力系統中十分重要的變電站,金谷園不僅承載著洛陽進步繁榮的夢想和希望,更因為與“金谷春晴”知名度相輝映的各項榮譽而為這座城市所永久銘記。
文革期間,許多工業生產停頓,站上的人員都抽調出去參加“革命學習班”。為了保護好變電站的正常運行,任照洋老人和同事們頂著被批斗的危險,一邊應對紅衛兵檢查,一邊設法留下一個人晝夜堅守在站內。他自己曾經啃饅頭、喝開水,連續7天7夜守在當時頗為荒涼的站內,在特殊時期保證了設備運行。1967年在支援洛陽黃河鐵路大橋建設時,金谷園變電站的職工們連續三個多月沒有回過家。變電站在保障了國家重點企業洛陽玻璃廠等工業企業用電,推動洛陽經濟建設的同時,還成為當時重要的培訓基地,為周邊市、縣、各大企業培養了大批的變電運行操作工。
“一個傳統的110千伏變電站,占地面積約10畝,管理和維護的人員最少需要13人以上。而智能變電站使用全封閉組合電器,實現了遠程巡視、無人值守。許多原來比較復雜的操作程序,現在都由電腦程序指令完成,是典型的一鍵式智能操作,操作時間也由30分鐘縮短為不到1分鐘,這是原來俺們做夢都不敢想的。”任照洋感慨地說。
翻開金谷園變電站的站介,老人的眉頭舒卷開來:變電站創造了河南省電力系統110千伏變電站較高的安全紀錄和洛陽110千伏變電站有史以來最高安全紀錄。1975年,更是創造了河南 省電力系統110千伏變電站第一個安全運行十年紀錄。作為洛陽 市區建設最早、規模最大的110千伏變電站,作為河南省電力系 統第一座數字化變電站,作為全國首批改造的110千伏智能變電 站——金谷園變電站創造了三項驕人紀錄。從最初的手工操作到 現今的一鍵式“智能化”時代,金谷園的傳奇把幾代人的夢都染 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