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少情
美國著名學者亨廷頓在《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一書中提出:與非競爭性政黨相比,競爭性政黨更加具有發展動力,認為西方政黨因為競爭性機制,存在不斷變革的可能。然而,西方政黨實際演進的過程又如何?
縱覽當代世界發達國家的各主要政黨,筆者發現,它們也在遭遇種種困頓,出現了政黨衰落的傾向。首先是政黨組織萎縮。最近幾十年,西方政黨組織整體呈現萎縮衰落的趨勢。英國工黨在1998年擁有40萬黨員,而到2005年,黨員數降至20萬;英國保守黨歷史上曾經擁有黨員250萬之眾,到2005年則銳減至25萬多人。黨員老化無疑也是政黨組織萎縮的一個重要表現。據統計,法國社會黨30歲以下黨員只占7%,德國社民黨35歲以下黨員只占11%,21歲以下黨員只占1.3%。
其次,政黨功能也在弱化。西方政黨曾經承擔的利益表達、利益整合、政治動員與政治社會化、政治錄用等功能,現在已經受到削弱。除了非政府組織活躍的影響外,還在于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政黨選舉越來越依賴媒體的組織、宣傳。同時,政黨政策的趨同趨向和意識形態的模糊,使政黨的監督功能和組織、動員等方面的功能都受到影響。
再次,政黨認同下降。政黨認同是社會對政黨信任和支持的表征,但如今西方政黨日益走中間路線,失去相互區別的標志,加上政黨腐敗產生,常導致選民不以黨派作為選擇標準,而多根據候選人的特點決定自己的政治態度,結果是政黨的黨派認同危機出現。
西方學者認為競爭性政黨更加具有發展動力,核心理由在于競爭性體制能夠給政黨帶來活力,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們對于政黨本身性質和能動性沒有考量。比如社會主義執政黨不搞多元政治,不存在政黨間競爭,但政黨憑借自身的先進性思想、理論等與其他政黨區別開來,還在全社會立下承諾,讓廣大群眾進行評判,以此作為發展動力。
相反,西方政黨不管如何與社會互動并相互競爭,本質上都代表某一集團或階層的利益。政黨競爭的雙重性導致每個政黨都不想得罪選民,不愿大刀闊斧地改革既有的不合理政策;甚至各個政黨還會達成默契,由競爭轉為共同維護既得地位,盡力壟斷政治資源,這就背離了政黨競爭的初衷。
因此,僅僅從體制的競爭與否,脫離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認定一切競爭性政黨都比非競爭性政黨更加具有回應社會、不斷發展的動力,這無疑是失之偏頗的。▲(作者是上海黨建研究會特約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2-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