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張永軍
2010年4月,任賢良同志出版了一本《輿論引導藝術——領導干部如何面對媒體》的書,該書的出版引起了讀者長期的關注,特別是領導干部的關注。任賢良同志身兼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陜西省廣播電影電視局局長數職,他是一位資深的學者型領導。他在書中提出許多新觀點、新規律和新理論,并通過大量的案例辨析,幫助領導干部增強對新聞媒體的認識,加深對新聞規律的理解,強化對輿論引導方略的把握。近日,本刊記者就“領導干部如何面對新興媒體”對任賢良同志進行了采訪。

記者:新興媒體的發展可謂是日新月異,他突破了傳統新聞傳播的時空,打破了傳統新聞傳播格局,改變了傳統新聞傳播規律,刷新了傳統新聞傳播的理念。面對當前新興媒體的迅猛發展,請您談一下當前我國輿論的態勢?
任賢良:這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講:一是新興媒體異軍突起。近兩年,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興媒體,發展速度十分驚人。目前,全國共有網站230萬個,網民5.13億,手機網民3.6億,微博用戶達2.5億以上。我國已有39家互聯網公司在香港和美國上市。百度、搜狐、騰訊、新浪、網易等商業網站的發展極為迅速,成長經歷不過10年左右,全部員工1000人左右,但盈利能力卻都在百億以上,遠勝傳統媒體。二是傳播格局深刻變化。近年來,以互聯網為公共傳播平臺,傳播格局出現了三個明顯的趨勢:網絡媒體化;媒體網絡化;媒體大眾化。“自媒體”爆炸式膨脹,分散了傳統媒體的受眾,鉗制了傳統媒體的作用。三是西方大國推波助瀾。西方大國一直不愿看到社會主義中國的迅速崛起,他們利用強大的傳媒優勢,極力妖魔化中國。
記者:您認為新興媒體自身有哪些優勢?他能產生什么樣的社會效應?
任賢良:新興媒體有幾大特點,一是影響事件走向。新興媒體能夠改變事件的進程。從理論上講,不管多大案件、多大冤情,也不管涉及什么人,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和時限辦事。但在輿論的強大壓力下,有時必須進行變通。新興媒體也能夠異化事件的性質。按照法律,司法案件應該就事論事、直接客觀。但有時因為媒體的介入,公眾情緒的推動,形成的社會影響會背離案件本身。新興媒體甚至能夠影響司法的判決。從理論上講,司法具有很強的獨立性。但從客觀現實來看,在特殊情況下,法律有時頂不住輿論的壓力。新興媒體更能夠推動制度的創新。如果媒體和公眾,群起而質疑甚至攻擊某項制度,那么,就很可能會動搖這項制度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甚至可能終結這項制度。二是監督作用很強。新聞媒體、特別是新興媒體,對于負面事件具有很強的匯聚效應、放大效應和擴展效應。在西方國家,許多反對黨、在野黨經營或支持的新聞媒體,常常與執政黨對立,專門盯住政府找茬,進行大肆炒作,其目的就是把執政黨搞下臺。這是西方政治互毆和媒體獵奇的必然結果。而我國,在根本利益上,各級黨委和政府與主流媒體是一致的。但是,我們依然要謹言慎行,決不能率性而為。否則,可能會給我們的事業帶來災難性的影響。
記者:新興媒體在引導我們的社會輿論中作用越來越明顯,中央高度重視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興媒體。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要求,加強和改進新聞輿論工作,發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體現了黨中央敏銳的洞察力。那么您認為領導干部應該怎樣去運用新興媒體?
任賢良:新興媒體具有層次性、從眾性、爆發性、叛逆性、操控性、負面性幾個特點,其與傳統媒體,在語言風格、傳播特點、受眾群體等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差異。各級領導干部要了解這些特點和差異,對癥下藥,積極運用新興媒體,科學引導社會輿論。
記者:請您具體談談領導干部怎樣以科學的方式引導社會輿論?
任賢良:一、積極運用,寓管于用
新興媒體是傳播技術發展的產物,是新生事物,我們必須積極面對、主動接受。應該積極運用新興媒體,為我們的事業助力。
一方面運用本地論壇,集思廣益。目前,在百度、天涯等知名網站上,早建立了各省、各市以及多數縣市的論壇,有的辦得很紅火。另一方面重視單位貼吧,化解矛盾。貼吧遠比論壇紅火,內容也更負面化,多數帖文都是揭短亮丑、反映問題,最讓各級領導頭痛。經分析發現,發帖的網友,多數是因為矛盾長期積累、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才發帖泄憤,其真正的目的,還是為了解決問題。各級領導干部要針對這個情況,注重關心群眾,多進行溝通,積極主動地化解矛盾、解決問題;還需要開辦官方微博,服務群眾。政務微博是政府發布信息、了解民意、匯集民智和干群溝通互動的重要平臺。我們應積極總結各種政務微博的優勢,使其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
在新聞管理和輿論引導上,我們要適應形勢發展和傳媒出現的新變化,注重策略,講究方法。
一是堅決摒棄封堵思想。新聞管理以疏為主,是形勢發展的必然。實事求是地講,就是想堵,也堵不住。目前,新聞報道的時間界限、空間界限、屬性界限等,都被打破了,一些新聞資源和新聞事件,根本無法封堵。堵得住地方媒體,堵不住中央媒體;堵得住國內媒體,堵不住境外媒體等,因此在出現負面事件,公開比封堵好,主動比被動好,早說比晚說好,自己說比別人說好。
二是徹底打消僥幸心理。面對媒體,一定要實事求是,如果有責任,就老老實實地認賬,認真負責地處理,千方百計地糾正和補救,取得媒體和公眾的諒解。否則,立即就會成為眾矢之的,造成更大的被動。
三是建立快速反應機制。要運用好新興媒體,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新聞發布管理機制。事發后,快,是核心和關鍵。一方面,要“快報事實,重報態度,多報舉措,慎報原因”。另一方面,處理要快,決不能拖。事發后,要首先搶占輿論制高點,爭取信息發布的主動權,形成強大的首聲效應。決不能等到有了最終結果再報道,一定要邊調查、邊處理、邊報道。
新興媒體的論壇、微博等傳播結構中,“節點”最關鍵、最重要。這些“節點”,就是我們常說的“網絡名人”和“意見領袖”。這些人的影響力,不可低估。在一定程度上講,他們的影響范圍絲毫不在一些傳統媒體之下。
在萬眾嘈雜、空前火爆的混合輿論場中,建設我們自己的、具有強大影響力的新興媒體,是奪取和掌握話語權、有效引導輿論的基礎性工作。
一是培育骨干網站。在網站建設上,我們既要培育新聞網站,又要培育商業網站;既要培育國有網站,又要培育民營網站;既要培育綜合網站,又要培育專業網站。努力形成結構合理、層次分明、特色突出、覆蓋面廣的新興媒體發展格局。
二是培植網絡文化。目前,我國的網絡文化還不成形,更不成熟,正處在十分重要的奠基階段,亟待強化建設。要以我國得天獨厚、異常豐富的文化資源為基礎,大力推進歷史文化、紅色文化、自然文化、民俗文化等數字化和網絡化工程建設,樹立我國鮮明、獨特的網絡文化品牌,豐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拓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播空間,讓積極正面的輿論、健康良性的信息,成為網絡文化的主流,最大限度地擠壓不良信息。